張義峰
摘 要:針對中小學體育教師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的研究能力不足、知識結構匱乏、參與校本教研的主體意識缺失等問題,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將教師轉(zhuǎn)變?yōu)榻萄行徒處?;二是進行校本研究時要處理好教與研的關系和教師與專家的關系;三是體育教師要提高參與校本教研的主體意識、問題意識和合作意識。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教師;校本教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2-0065-02
自校本教研實施以來,“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逐漸被認同,教師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然而,有調(diào)查顯示,一些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活動更多的是來自于外力驅(qū)使而非內(nèi)在需要。因此,教師作為教材教法執(zhí)行者的角色定位并沒有根本轉(zhuǎn)變。同時,教師的研究能力不足、知識結構匱乏、參與校本教研的主體意識缺失等問題同樣突出,已經(jīng)成為制約校本教研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筆者針對這些問題,對如何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校本教研能力提出三點思考。
一、轉(zhuǎn)變一個角色
體育教師應轉(zhuǎn)變成為教研型教師。體育教師具有專家學者所沒有的優(yōu)勢,作為教育實踐主體,他們處于教學一線,能夠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為其校本教研提供鮮活的素材。但目前,大多體育教師依然習慣于將自己定位成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者這樣一種傳統(tǒng)的角色,習慣于做教育研究成果的消費者,缺乏研究意識。當校本研發(fā)的號角在中小學吹響的時候,其思維惰性使許多體育教師從依賴上層專家轉(zhuǎn)為依賴體育教研員、體育研究骨干等,仍然把自己置身于校本教研之外。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研究的問題是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其研究成果同樣用于改進教師的教學。在校本教研的專業(yè)引領功能日趨成為學校常規(guī)機制的情況下,體育教師也應該從校本研究的非自覺狀態(tài)向自發(fā)狀態(tài)轉(zhuǎn)變,做校本教研的主角,從教學內(nèi)需出發(fā),主動承擔起研究的責任。
二、處理好兩種關系
1.處理好教與研的關系
校本教研實施后,許多體育教師認為研究是學校賦予的一項額外任務,他們不得不在繁重的課務結束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參與校本研究,少數(shù)教師甚至因研究增加了工作量而產(chǎn)生“怨恨”心理。在這種狀況下,校本教研難免變得有形無實。事實上,在校本教研的視野下,教學和研究有緊密的聯(lián)系,“研究”的元素來源于教學,有效的“研究”又可以促進“教學”。校本教研一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實踐性。校本研究的內(nèi)容應是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小而具體的問題,應是和教師教學息息相關的問題。當教師遇到這些問題時,要改變以往求助于外部專家的方式,自己來思考、來研究解決策略。如此,研究自然成為教師分內(nèi)之事而非額外的負擔。因此,體育教師進行校本教研須立足于校本視野,針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研究者姿態(tài)做出快速的反應。
2.處理好體育教師與專家、研究骨干的關系
校本教研雖然立足點是校本視野,但其研究性的本質(zhì)沒有改變,在一些研究方法和技能方面還需要專家或教研員的指導,一些體育教師完全拒絕外來專家顯然是不可取的。在校本教研中,體育教師既要敞開心扉,歡迎專家的參與,虛心接受專家的理論指導,又要擺脫對專家的依賴心理,立足于教學實踐,獨立思考。具體而言,一方面,專家有更宏觀的教育視角和更先進的教育思想,能夠更好地引領體育教學的發(fā)展,他們能為體育教師點明正確的研究方向。因此,體育教師應接受專家、教研員的指導,以彌補自身教研能力的不足、知識結構的匱乏、教研方法的欠缺等。另一方面,某些脫離教學一線的教育專家的教育情境、工作重心和一線教師并不一樣,他們對教學的理解,或者是以“觀察者”的身份經(jīng)過長期看課、評課形成的“應然的”教學方式,或者是停留在以往自己在教學一線時“固化”的教學情境中,其理念或許已偏離課堂的實際。而教師是離學生最近、對學情變化最敏感的人,其教研地位不可替代。因此,體育教師要認識到自己研究的獨特優(yōu)勢,與專家保持適當?shù)膶υ捑嚯x。
三、提高三種意識
1.提高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是指人的主人意識或自主活動的意識,它包含人的自主意識、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等含義。[2]就目前體育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現(xiàn)狀而言,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明顯缺失,主體意識“失位”現(xiàn)象普遍存在。在提倡校本教研教師主體回歸之際,體育教師首先要樹立校本教研的主體意識。一方面,組織體育教師學習校本教研的目的、意義、方法、要求等,通過“微課題”等方式引導教師參與到研究中,在“做”中學,在“做”中提高,逐步樹立研究意識。另一方面,要讓體育教師明確自身研究優(yōu)勢,勇于承擔起教學研究責任。
2.提高問題意識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只有在問題不斷涌現(xiàn)的情況下,才可能促使教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地探究。因此可以說,教師只有具有了問題意識,才能激發(fā)校本教研的動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要盲目追求教育熱點,過于關注一些大而泛的諸如“體育教育改革”“體育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等問題,也要避開體育課實踐的理論演繹與推理。教師應立足于校本,著眼于課堂,努力發(fā)現(xiàn)一些自己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的小問題,例如,動作教學采用何種示范面、怎樣消除學生中“體育明星”的動作霸權等,并積極思考合理的對策,逐步提高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高合作意識
體育校本教研多是通過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專家、教研員之間的合作來完成。專家和教研員的專業(yè)引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師要把握機會,虛心請教,前面已談,此處不再贅述。教師應加強與身邊同事合作,相互學習,共同研討,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大家既可以每天探討教學中的問題,也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模式組成小團體進行專題研討,合眾人之力,取長補短。另外,教師應積極參加體育名師工作室,在名師引領下快速成長。
(江蘇市海門市證大中學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