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石濤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皴法、苔點反復,明顯有別于當時被皇帝賞識的“四王正統(tǒng)”畫風,而石濤用《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四王正統(tǒng)”的仿古之風,也同時來表現(xiàn)自己提倡生命的創(chuàng)造精神。從《搜盡奇峰打草稿》異常豐富的表現(xiàn)來淺析石濤釋放他自己的生命創(chuàng)造力,反對仿古之風的主張。
關(guān)鍵詞: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創(chuàng)造精神
一、《搜盡奇峰打草稿》作者簡介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
(一)石濤生平簡介
石濤(1642-1707)生于廣西桂林,清代畫家。明皇室后代,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法名元濟(或原濟),號石濤。石濤的生平傳略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一是石濤的早年(1642-1663),二是石濤在黃山、宣城時期(1666-1678),三是在南京與揚州(1680-1689),四是石濤在北京(1690-1692),五是從北上歸來回到揚州時期(1692-1707)。在清初四僧中,石濤的畫風最為多變,也是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一位,他技法多樣,視野開闊,充滿熱情,存世作品頗多。他著有《石濤畫語錄》這本中國古代最完整的一本畫論,從各個方面敘述繪畫的理論。本文的《搜盡奇峰打草稿》是他在北上時期的代表作,是他探索理論和生活體驗的結(jié)晶。
(二)《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chuàng)作背景
石濤在揚州接駕時,結(jié)識了清宗室輔國將軍博爾都。石濤接駕后便去了北京,并和這位清朝貴族交往甚密,還為博爾都畫了好多畫,因博爾都是諸多貴族中能書善詩喜愛繪畫的收藏家,石濤在和博爾都結(jié)識期間觀覽了大量的五代宋元繪畫。但是當時的皇帝并不認同石濤,皇室貴族和官僚階級把“四王”標榜為正統(tǒng),排斥像石濤一樣的“非正統(tǒng)”的畫,石濤在北京期間雖然在字畫中可以看出其內(nèi)心得意之情,但在他感受到皇帝對他的不賞識時他還是回到了揚州,而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和回揚州正是同在康熙三十年辛未(1692年)。
二、《搜盡奇峰打草稿》與石濤當時創(chuàng)作的社會環(huán)境
石濤在創(chuàng)造《搜盡奇峰打草稿》時是在他北上的三年中,這三年是他創(chuàng)造的高潮期也是一急劇轉(zhuǎn)變的時期。石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是不高的,石濤在南下之前可能也悟到了自己的地位:“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獨往,一身禪病冷于冰。”而石濤一直堅持反對復古派,在畫《搜盡奇峰打草稿》這張畫時用到淋漓盡致的筆墨就是對復古派的反擊。我們就能從中看出石濤在畫《搜盡奇峰打草稿》時那種不屈的堅定的品質(zhì),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這張畫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內(nèi)在精神才是這張畫的核心。《搜盡奇峰打草稿》體現(xiàn)出來的是在大的社會潮流下卻堅定自己想法不被外在的東西所干擾,更要直面它、反對它的一種精神品質(zhì)。
三、《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特色
(一)《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章法布局
畫卷迎首處,石濤自題:“搜盡奇峰打草稿?!闭麖埉嬌絼菅泳d,整個畫面躍然于紙上,給人一種山石要撲面而來的感覺,山石在畫面上的布局很滿,但石濤運用了“深遠 ”、“平遠”、“高遠”的構(gòu)圖安排,巧妙的把畫面往畫面空間的后面和四周拉伸了,不僅沒讓畫面覺得壓抑,反而讓畫面靈動而又充滿張力,山勢延綿出幾萬里的感覺,靈動之感悠然而生。石濤在這幅畫上的遠山還是用了他自己方式用了黑色的山頭,而傳統(tǒng)的山水畫是越遠越虛越淡的,這種畫法也是前面的山體形成很強烈的對比的,這也是石濤自我的生命體驗和創(chuàng)造,這也是石濤在筆墨上對仿古派不削的體現(xiàn)。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堪稱雄偉的“全景山水”。與前代山水畫不同,他用紛繁復雜的皴法組織畫面,連綿重疊的山集中在整個畫面,氣勢撼人。
(二)《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
《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縱橫,苔點皴法繁密,氣勢宏偉,密不透風的淋漓筆墨中依然有書法家所追求的疏可走馬的空間。畫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石濤用的苔點,細看的畫面的點子有濃有淡有枯有潤,但這些苔點不散亂,而是連成了一個緊密的主體?!端驯M奇峰打草稿》中山巒層疊,草木茂盛,云霧飛泉,應(yīng)有盡有。山石的皴法融入了很強的元人氣韻,有著王蒙的技法上皴法繁復,也有著黃公望的雄奇,倪瓚的空靈。文人畫講求靜氣,講究優(yōu)雅,從表面上看,石濤藝術(shù)又“燥”又“硬”,不守傳統(tǒng)充滿喧囂躁動,任由“萬點惡墨”在紙上亂舞,形式上與傳統(tǒng)文人畫截然不同?!端驯M奇峰打草稿》在現(xiàn)在看來確實豐富雄厚,不是石濤大筆胡亂涂抹的,石濤的“躁”有自己的“法”,釋放了他的生命創(chuàng)造力。
四、《搜盡奇峰打草稿》與石濤畫論
石濤的畫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其晚年所著的《石濤畫語錄》。《畫語錄》以“一畫”為中心,“一畫”是一種“法”。石濤對“法”的思考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在黃山、宣稱這段時期就開始了對“法”的探討,他要有自己的“法”。他在提漸江畫中說到:“古人立一法,即如宗師之示一機,看他如何會耳?!笔瘽摹胺ā狈磳δ媳弊诜磳?zhí)著于某家某派,而這正好和《搜盡奇峰打草稿》中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核心技法上面是傳統(tǒng)的筆墨,旨趣和本質(zhì)上是文人畫,是不與文人畫主旨相背離的,但是石濤的表現(xiàn)卻是在“我法”上的,這正是對“四王”更是對當時社會主流風尚的一種最有力的批判和抗爭。
結(jié)語: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宏偉的山巖,草被茂密的山林,在石濤的筆下充滿了它所要表現(xiàn)的生命創(chuàng)造力,而在他那個時代,想要表達出來是很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很多的。我們看石濤的畫要看到他更深層次的內(nèi)在的東西,不是留在那個他所留下的表面世界,而是看到他堅持本心,不屈于當時社會的“正統(tǒng)”,把自己覺得對的東西表達出來。石濤的藝術(shù)重在對一切形式拘束的超越。“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搜盡奇峰打草稿》異常豐富的表現(xiàn)正是石濤釋放他自己的生命創(chuàng)造力,反對仿古之風的代表作。
參考文獻:
[1]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朱良志.石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朱良志.《石濤畫語錄》講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8.
[4]石守謙.風格與世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徐揚帆(1993-),男,漢族,浙江紹興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