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經濟類糾紛,而人們對自身經濟與法律權益的理解日益深刻,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糾紛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法律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走得越來越近,普通百姓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權益的事件也越來越多。小額訴訟的產生正迎合了這一大趨勢。但是小額訴訟在我國的歷史并不長,其程序化、制度化的道路仍然漫長。
關鍵詞:小額訴訟;程序;現狀
一、小額訴訟的概述
(一)小額訴訟程序的概念
國內外的學者對于小額訴訟研究的切入點不同,認識也有所不同,但是我們不難看出,關于小額訴訟的程序,有幾點認識已經取得了一致。第一,小額訴訟程序的誕生是為了給普通的人民大眾提供一種更加便捷的訴訟方式,已達到法律對民眾的司法救濟;第二,小額訴訟程序與其他民事訴訟程序相比,最主要的一點是都涉及到一定金額,而必須金額較小;第三,小額訴訟程序是一種特殊的審判程序。
由此,我們可以將小額訴訟程序定義為:民事案件中訴訟所涉及到的標的金額較小,案情較為簡單的一種簡化了的獨立審判程序。此程序是以提高司法效力,實現對普通民眾的司法救濟為目的的??梢杂蓪iT的法院進行審理,也可以由普通法院的專門部門進行審理。
(二)小額訴訟的特征
1、以“小額”為基準,適用范圍明確
小額訴訟程序作為一種特殊的訴訟程序,其適用范圍是十分明確的,即以涉及金額的數目為基準。雖然我們界定一件民事糾紛案件十分適用于小額訴訟程序,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民事訴訟案件中所涉及到的款項的數額的多少;一方面是糾紛案件的性質是否簡單明了。一般情況下,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息息相關的。
2、高效率與低成本相結合
高效率與低成本一直是小額訴訟程序產生的基礎。小額訴訟相對簡單的程序要求,節(jié)省了更多的時間與經歷,使糾紛雙方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解決問題,而相關的法院或者法院的相關部分可以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大大提高辦事效率,而不必像正式訴訟程序中的其他案件那樣按部就班地走完每一個程序。
3、法官權限相對自由
由于小額訴訟程序中,一般沒有律師參加,且不涉及到其他法律程序,審理時間一般都比較短暫,為了保證司法的公正和順利運行,法官在小額訴訟程序中的作用就尤為明顯。與一般程序中的訴訟案件相比,小額訴訟案件中的法官其處理的權限更為靈活。
二、我國小額訴訟的現狀
(一)我國小額訴訟程序的立法現狀
最高法院在2015年2月出臺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對該程序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就小額訴訟的審級制度、數額的確定、適用范圍、舉證期限、管轄、與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的轉換、裁判文書的簡化等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和解釋,根據《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我國的小額訴訟程序基本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框架:
第一,民事訴訟法第 162 條以及司法解釋第274條和第275條確定了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范圍和受案類型。小額訴訟程序適用于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且標的金額較小的簡單金錢給付案件。
第二,關于案件金額的確定。民事訴訟法第162條將小額限定為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上年度就業(yè)人員年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三十以下。
第三,關于小額訴訟程序與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的轉換,司法解釋也作出了規(guī)定。對于那些由于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追加當事人等導致不符合小額訴訟條件的案件,應當視具體情況決定適用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
(二)在我國適用小額訴訟程序面臨的社會困境
我國的法律一直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立法者由于信息不對稱,在制定法律時并不能獲取足夠豐富的意見,加之普通民眾甚至是法律職業(yè)者都對法律的發(fā)展表現出極低的關心程度,導致我國整體的司法環(huán)境并不十分理想。“到最后法律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某一利益集團的工具,法律的背后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這自然容易忽略小額訴訟程序設立的初衷。”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誕生的小額訴訟程序,如何在社會文化與法治文明,民眾傳統(tǒng)心理與司法制度之間的博弈中發(fā)揮其制度優(yōu)勢,使之成為能真正解決司法領域困難的一種有效途徑,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三、完善我國小額訴訟程序的構想
(一)進一步簡化審理程序
小額訴訟制度規(guī)定的不明確與不具體,具體表現在,與簡易程序相比小額訴訟程序在價值取向上更加追求效率,這一差異也應當在制度上有所體現,表現在審理流程上就是其程序設計應該更加簡化。但是,當前民事訴訟立法對小額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對此卻十分缺乏,法律對于審理流程具體應當怎么簡化以及簡化到何種程度,并未作出規(guī)定。
(二)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
維護當事人選擇訴訟程序的自由,提高訴訟程序的公眾接受性,保障訴權的同時又不失正義,是小額訴訟制度設立的宗旨。法院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在遇到符合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標準的相關案件時,即直接適用小額訴訟程序,而沒有賦予當事人是否選擇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權利,這是我國在司法實踐中的做法。對于新民事訴訟法這一規(guī)定,學者們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觀點與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意思自治作為私法的最重要原則,其內涵理應包括當事人對程序選擇權的意思自由,因此,在立法上應賦予當事人選擇程序的自由,以維護民事糾紛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參考文獻:
[1].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M].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93.
[2]. 王亞新.對抗與裁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構造[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王穎(1992.3-),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