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燕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新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實有效途徑。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意義,以及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基礎,并探析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舉措。
關鍵詞 思政課 理論教育 實踐教學 有機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黨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是新形勢下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則之一。
1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意義
1.1實現思政課教學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任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由于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和我國社會的急劇轉型,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多方面的嚴峻挑戰(zhàn),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很難達到其應有的教學目的。實踐教學則有利于消除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存在的各種疑慮,有利于深化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1.2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當前的社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對學生來講,更多的知識、經驗、觀念、看法的獲取與確立來自于社會。而社會上各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學校無法把這些影響拒之門外。正確面對現實,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直面各種社會信息、直面學生的各種疑惑,在理論聯系實際中解答學生的種種疑惑,在實踐中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學生分析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3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單一的理論教學,以課堂、教材、教師為中心,以說教、灌輸為主,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許多學生對該課程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踐教學則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以社會、生活、學生為中心,以體會、感悟為主,使學生在親身的經歷、親身的考察中鍛煉自己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強化教學內容的現實性、針對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育學生的科學批判精神和探究發(fā)現能力。
2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基礎
2.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以課堂為舞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基礎,以理論講授為主要方式,以傳統板書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為輔助手段,來力求實現對大學生的理論武裝。實踐教學則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踐操作為主,采取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主題實踐等方式,有組織、有計劃的深化理論認識、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增強能力和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雖然二者的教學方式、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等均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但它們殊途同歸,在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上高度一致。
2.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相互滲透且相互促進
在理論教學中,豐富生動的案例材料是增強其實效性和說服力所不可或缺的。這些案例材料中,又以教師和學生社會實踐考察的成果最具針對性和說服力。實踐成果進課堂已成為高校思政理論教學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而實踐教學作為具有實踐性、應用性的教學活動,它又以課堂教學的理論為基礎和指導,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和內容,來進行實踐教學目標、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的選擇、教學地點和方式的確定,不能脫離理論教學另搞一套。理論教學雖然不能取代實踐教學,但它對于實踐教學的開展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2.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相互依存
在教學方式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最大不同在于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實踐教學中,學生是情境主角,居于主動地位、積極的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而理論教學中,雖然也有學生的參與和教育主體間的互動,但受空間、主題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以教師的理論和信息輸入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從屬地位。這種教學方式上的差異為二者提供了互相借鑒、良性互補的可能。實踐教學促進理論教學方式的改進,有效彌補理論教學枯燥的理論講授形式的不足。實踐教學需要以理論教學的方式、方法為借鑒,增強實踐活動的思想和理論。
3探析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舉措
3.1明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主輔關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作了全面論述。其中明確提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活動與主觀認識的緊密關聯,實踐教學目的是通過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思考來改造大學生的主觀世界。這就決定了實踐教學以理論教學為前提,同時又是從屬于和服務于理論教學的,是以理論教學為中心的。
3.2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協調
單向性理論知識的傳輸,會使教學單一、枯燥,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不利于教育內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延伸和深化了課堂理論教學的知識,鼓勵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去實踐、體驗、探索和感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更能實現對原理知識的吸收內化。伴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涌入我國,沖擊著大學生。高校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知識的灌輸和指導,利用課堂理論教學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否則實踐就是盲目的,還有可能引入歧途,不能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
3.3選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結合點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高校思政課在開展理論和實踐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兩者的功能互補優(yōu)勢,先要選準內容結合點。根據理論教學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實踐教學內容。寫一封書信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講述入學以來的見聞和收獲,感謝父母的愛、朋友的情。鼓勵互相交流,并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書信,以此增強感恩意識和孝道觀念。按照實踐教學的需要選取相應的理論內容支撐。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或學生組成研究小組自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的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帶著預先設定好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展開考察。教師現場講解游擊戰(zhàn)爭、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等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更好消化吸收理論教學內容。
3.4設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合的有效模式
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一般采用課堂講授方式,形式較單一,實踐教學則靈活多變。在整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時,教師應根據課程特點與教學目標探索兩者的融合模式,可以采取“1+N”的組合模式,即以 1 種契合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的實踐教學方式為主,N 種其他不同方式為輔的整合模式。通過“1+N”模式,形成以理論認知、現實考察、互動體驗、歷史感悟為核心要素的四位一體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整合模式。
3.5完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合的運行機制
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關鍵在如何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去,完善運行機制則是重要保障。建立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整合機構。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明確思政教師,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等各主體與單位在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職能,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合作機制,要積極聯動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相長的有益活動。建立健全理論與實踐教學整合的組織形式。以理論教學的認知引導和實踐教學的行為養(yǎng)成作為基本方向,靈活采取大班理論教學、小班實踐論證的組織形式,或采取集中理論講授與分散實踐探索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積極融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升華理論,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目的。建立恰當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整合評價監(jiān)督機制。將實踐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有機統一,從不同角度對思政課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檢查、對其整合有效性進行評估,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和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李薇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互促模式[J].理論視野,2017.
[2] 楊燕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功能互補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