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軍
摘 要:筆者就中國經濟法理念的現(xiàn)狀做出闡述和分析,以期表明經濟法的主旨,并把握其內涵。
關鍵詞:經濟法;中國;現(xiàn)狀
一、經濟法理念的含義
經濟法是一個具體的理念。理解經濟法含義的前提是要知道何謂理念以及何謂經濟法概念、觀念、目的、理想等相關概念。黑格爾提出了法律理念,且下了定義,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法律理念是對法本質的認識,它在不同的實踐中的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經濟法這個理念和《憲法》《刑法》《民法》等不同。遵循著先前的研究,能這樣給經濟法下定義:經濟法理念是在人們對其本質和規(guī)律的把握,這是其最高的形態(tài),是經濟法實施原則。經濟法理念擺脫了直觀體驗的局限,高于表象、意識、觀念,與其他概念不一樣。
首先,經濟法理念和概念不一樣。概念是闡述何謂經濟法,回答的是經濟法是什么;理念是說明經濟法是或不應是什么,回答的是應該怎么樣。
其次,經濟法理念和觀念也不一樣。觀念是對現(xiàn)象和本質的感覺和經驗,是感性的;理念是理性的,只是闡述其原理。在哲學上,觀念和理念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再者,經濟法理念和目的也是不一樣的。目的指經調整社會關系達到的結果,即是公平;理念是對實現(xiàn)目的和實現(xiàn)目的所施加的手段的使用。同時,經濟法理念和思想也不一樣。思想是對本質和發(fā)展的解讀,是思維產物,包含價值和真理。思想也是一種思維產物,然而和理念比起來,就會顯得比較次要。中國對思想的解釋,有和觀念相同的地方。然而就像上面所說,終歸還是不一樣的。
最后,經濟法理念和理想也不一樣。理想是關于最高境界和現(xiàn)實狀態(tài)的對比。黑格爾認為理念和理想都是客觀現(xiàn)實的,也存在區(qū)別,理念側重概念的考察,而理想側重存在的考察。
二、經濟法理念的作用
辯證的認識運動是從認識到實踐,又從實踐到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經濟法理念是形態(tài)的一種,源于經濟實踐,也作用于經濟實踐,指導制定經濟法。經濟法理念的主要功能如下。
首先,經濟法理念可以預測經濟法律的制定結果,讓制定經濟法律的過程符合社會實際,又有超前性。眾所周知,法律是總結社會經驗得來的,同樣,經濟法源于經濟實踐,及對經濟實踐的不斷完善,這種完善需要經濟法理念支持,它立于經濟法整體高度,對目前的法律進行精準分析,依據(jù)經濟實際來把握方向。它對現(xiàn)行法律做出關于適應經濟需要的判斷,形成決策,使得經濟法的發(fā)展完善成為可能。另外,它讓立法者從總結的經驗中得出未來規(guī)劃,且反映到立法中,從而讓立法更便于指導現(xiàn)實,便于把握現(xiàn)實以及未來。
其次,經濟法理念可以引導制定經濟法,讓制定和實施經濟法的過程更符合實際,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具體來說,經濟法理念有類似地圖的作用。經濟法理念在立法上為經濟法指明方向和追求,為經濟法設定目標、方案以及方法。在實施經濟法過程中,經濟法理念引導執(zhí)法以及司法,鼓勵守法者理解經濟法的作用,理解法律的含義,貫徹經濟法,按經濟法規(guī)范實踐活動。如此一來就能避免了經營者從事違法活動,營造公平環(huán)境。
再者,經濟法理念有能轉化立法動機為外化的功能,將立法者的思想、信仰、價值取向表現(xiàn)為經濟規(guī)范,經濟法理念可理性地對經濟法律本質的認識以及對其發(fā)展的把握,因此經濟法理念能體現(xiàn)實踐對法律的完善作用,且轉化成更完善的經濟法律,評判調整我國的管理法律的模式,并做到定型。所以,經濟法理念是立法和法律的橋梁,是兩者完成轉化的前提之一。如果不對經濟法理念進行外化處理,就容易使之停留在認知狀態(tài),毫無進展。但是,只有經濟需要法律的時候,同時立法者也想要立法,經濟法理念才有用,促進立法者將動機轉換為法律。不然,經濟法理念就會形同虛設。然而,具備條件的時候,缺乏理念,動機就不能轉化,導致法律難產,法律無法滿足實踐的需要。因為法律是不會自動出來的。
最后,經濟法理念可有促進社會和經濟進步的功能。經濟法理念的科學真理性,對消除落后文化大有裨益,能夠提高我國人民的素質,消除經濟法改進的觀念障礙,為社會以及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法治氛圍,促進社會進步。
三、總結
堅持并推廣經濟法理念在我國十分重要,我國當前經濟法理念的現(xiàn)狀就是其不夠普及,面臨缺失等問題,需要加強改進。
參考文獻:
[1]蔣軍堂.淺談經濟法的理念缺失與應對策略[J].法制與社會,2015(01):94-95.
[2]李冰焰.探究我國經濟法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J].法制博覽,2018(0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