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華
摘 要: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
關鍵詞:邏輯;銜接
對于語文來說來講,研究性課程又具有重要意義。劉國正先生說過“在課外的天地里,學生得到語文訓練的機會很多很多,是課內所不能比的?!闭Z文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劉國正先生把學習語文的天地概括為三個層次:課堂、校園、家庭和社會。課內外銜接,把課外看成另一塊不可缺少的語文訓練的陣地。而研究性課程正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空間。學生走訪專家查閱資料都經(jīng)過了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他們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見到了鮮活的生活,鍛煉了與人交流協(xié)作的能力。
如何使研究性學習開展得扎實有效,就面臨著一些現(xiàn)實的問題。
一、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如何處理基礎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兩個重要屬性,傳統(tǒng)教學注重對字詞句篇的分析講解,側重于讓學生正確運用漢語,準確理解作品,換言之,傳統(tǒng)教學更注重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而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注重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選擇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導致語文“雙基”的不系統(tǒng),不牢固,而這決不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衷。對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基礎與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傳統(tǒng)教學要求于學生的扎實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是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質。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雙基的教學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平時的教學之中,比如在閱讀中對字詞的掌握積累提出具體的要求并及時進行檢測,對語法、邏輯的知識進行適當?shù)臐B透等,讓傳統(tǒng)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我們也可就“雙基”的訓練目標設置相應的研究性課題,指導學生去探索研究,將雙基的教學納入研究性學習的框架之內,比如“中學生常見語病及其分析”這一課題讓學生搜尋自己和周圍同學語言運用中的錯誤,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幫助學生正確規(guī)范的使用語言,效果可能要好于傳統(tǒng)的“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教學。
只要我們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處理基礎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找準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就能夠做到既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的基本技能,又開發(fā)學生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思維,獲得雙贏的效果。
二、研究性學習如何處理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目前,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式是:確立研究課題——搜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寫出課題報告。在具體實施時,大多是放在課外進行,于是出現(xiàn)了課堂上規(guī)規(guī)矩矩教(學)課本,課外(主要是假期)熱熱鬧鬧搞研究的情形,而事實上由于高中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課外可供研究的時間有限,加上學生研究的能力參差不齊,很多“研究”便流于形式。針對這一情況,我想,是否應當盡可能的把寶貴的課堂還給學生?畢竟課堂才應當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要戰(zhàn)場,應該通過教師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理念和思維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課堂上的“研究”也方便學生及時獲取老師更多更有效的幫助,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益。據(jù)此,我設計了以下的課時安排方案。
(一)提出問題,確立研究方向,占用一課時
提出問題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問題提的是否有意義有價值,也直接關系著研究性學習的成敗,因此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對于一篇課文,可以根據(jù)篇幅長短給學生限定時間獨立閱讀,學生在初步把握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提問質疑,問題提出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所提的問題進行交流、評議、篩選、修正,最后由學生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點撥、提示、引導,以確保研究的方向和價值。
(二)進行相關的資料準備和分析研究
要求學生從研究文本入手根據(jù)所選的問題有重點的研究課文,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因為這一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所以可根據(jù)教學時間靈活處理,課內課外均可。
(三)課堂交流(一課時)
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研究的內容可能是不一樣的,因此課堂交流尤為重要。學生通過交流各自的資料及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展示自己,增加成就感,還可以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感受到協(xié)作的魅力。交流既可采用口頭的形式,也可采用書面的形式,無論采用哪種形式,都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只要做好組織者即可,不能喧賓奪主。
(四)總結歸納(一課時)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應如何調整現(xiàn)行的評價機制?
研究性學習以“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作為目標,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成果,因而我們的評價機制除了學生的研究結論外,更應該重視對研究過程的評價,比如:我們可以就學生提出問題的質量打分,以評價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程度;可以就學生搜集資料的多寡打分,以評價學生勤奮努力的程度;可以就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推斷打分,評價其分析綜合的能力;還可以就結論的表述打分,以評價其語言運用的水平;如此等等,多層次全方位的評價機制能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充分調動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種評價既可由老師進行,也可由學生互相評判,總之,把過程納入評價機制,應該是研究性學習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