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敬,楊文江(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放射科,山東 威海 264400)
病例女,24歲。因左大腿間歇性酸脹疼痛2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大腿疼痛加重,擬診為“左股骨骨髓炎”收入院。體格檢查:左大腿中下段稍腫脹,下段前內側壓痛(+),觸之質硬,左足背動脈搏動好,足趾活動及血運好。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 6.4×109L-1,紅細胞 3.7×1012L-1,血小板 190×109L-1,ESR(魏氏法) 11.0 mm/h,血鈣 2.45 mmol/L,血磷 1.28mmol/L,TSH 3.60uIU/mL,TT3 1.8nmol/L,TT4 96nmol/L,FT3 3.4 nmol/L,FT4 8.5 pmol/L,PTH 48 pg/mL。
X線片示左股骨中下段髓腔內不規(guī)則骨質破壞區(qū),其內密度不均勻,未見明顯死骨及鈣化影,病灶邊緣模糊,有分葉,周圍骨質密度增高硬化,骨干輕度膨脹增寬(圖1,2)。
CT掃描:左股骨中下段髓腔內骨質破壞,大小約4.0cm×5.2 cm×21.8 cm,呈軟組織密度,密度不均勻,其內可見點狀鈣化影,骨皮質變薄,骨皮質內外緣呈蟲蝕狀改變,骨干局部略膨脹增粗,骨膜輕度反應,病灶上下緣界限尚清晰,周圍軟組織腫脹,其內可見密度減低區(qū)(圖3~6)。診斷:左股骨惡性骨腫瘤。
手術及病理所見:左大腿下段肌肉層下可見積液包膜,前側、外側及后側可見寬約6 cm,厚約3 cm炎性組織,質硬生長于骨膜外側,行骨膜剝離后見股骨下段長約10 cm區(qū)域骨質呈侵蝕樣改變,骨皮質變形,髓腔內組織呈魚肉狀,質軟。
鏡下瘤細胞梭形或寬胞漿樣,核異型明顯,深染,可見巨核和多核,核分裂像多見(圖7,8)。免疫組化結果支持橫紋肌肉瘤:MyoD1(+),Vimentin(+),Desmin(-),S-100(-),CD34(-),CD68(-),SMA(-),ki-67 陽性細胞數約 75%(圖9,10)。
圖1,2 X線片示左股骨中下段髓腔內不規(guī)則骨質破壞區(qū),其內密度不均勻較低,輕度膨脹性生長,未見明顯死骨及鈣化影,病灶邊緣模糊,有分葉,周圍骨質密度增高硬化,骨干輕度增寬。 圖3~6 CT掃描重建:左股骨中下段髓腔內骨質破壞,大小約4.0 cm×5.2 cm×21.8 cm,呈軟組織密度,密度不均勻,其內可見點狀鈣化影,骨皮質變薄,骨皮質內外緣呈蟲蝕狀改變,骨干局部略膨脹增粗,骨膜輕度反應,病灶上下緣界限尚清晰,周圍軟組織腫脹,其內可見密度減低區(qū)。
圖7~10 鏡下瘤細胞梭形或寬胞漿樣,核異型明顯,深染,可見巨核和多核,核分裂像多見。免疫組化結果支持橫紋肌肉瘤:MyoD1(+),Vimentin(+),Desmin(-),S-100(-),CD34(-),CD68(-),SMA(-),ki-67 陽性細胞數約 75%。
討論 本例患者為青年女性,緩慢發(fā)展,臨床癥狀輕微,呈漸進趨勢。實驗室檢查無異常,X線及CT檢查以骨質破壞為主,輕度膨脹性生長,綜合臨床及放射學檢查表現無特征性表現。手術后病理為鏡下瘤細胞呈梭形或寬胞漿,異核明顯,可見巨核和多核,核分裂像多見。免疫組化結果支持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RMS 病理學特點[1]:腫瘤呈灰白色或灰紅色,魚肉狀,質軟,大者常有出血和囊變。鏡下由分化不同的橫紋肌細胞構成,瘤細胞排列紊亂,間質內血管較多,膠原纖維較少。按組織學類型可分為三大類:①胚胎性RMS,含胚胎發(fā)育早期的幼稚橫紋肌細胞及原始間胚葉細胞;②腺泡型RMS,瘤細胞呈腺泡樣松散排列,甚至可突入腺泡內,其間有結締組織間隔;③多形型RMS,瘤細胞形態(tài)多樣,以梭形細胞為主,兼有大、小圓形細胞和多角形細胞。前2型主要發(fā)生在兒童,本例病理結果符合多形型RMS表現,從而與文獻中提到的多形型RMS多發(fā)生在成年人[2-4],且多見于肢體部位相符。
RMS常發(fā)生于軟組織內,發(fā)生于長骨骨內者也多為RMS的轉移瘤,原發(fā)性長骨骨內RMS極為罕見[2,5]。1990年以來國內文獻陸續(xù)報道8例RMS[6-10],發(fā)生于脛骨3例,肱骨3例,股骨2例;國外文獻報道9例RMS[5,11-13],發(fā)生于股骨 5例,脛骨3例,肱骨1例。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以10~40歲多見。臨床上,RMS早期為間歇性疼痛,逐漸加重,并轉化為持續(xù)劇痛。局部壓痛性腫塊,質地較硬。本例臨床癥狀符合RMS的一般臨床表現。
總結分析本例RMS及上述文獻中的原發(fā)于長骨的骨內RMS。其影像學主要表現為邊界不清的蟲噬樣或不規(guī)則溶骨性骨質破壞區(qū),呈大片狀骨質破壞,僅有2例RMS病灶邊緣輕度骨質硬化,鄰近骨皮質均有輕度膨脹或中斷缺失,腫瘤穿破皮質后常形成軟組織腫塊,其中有3例可見點狀鈣化病灶,有5例患者發(fā)生病理骨折。骨膜反應呈輕度層狀或放射狀,甚至骨膜三角,軟組織圍繞骨干浸潤。CT檢查有助于顯示骨皮質的完整性,輕微破壞即可顯示,而且能顯示病灶內部的密度構造以及腫瘤的組織成分,通過CT值可以測量腫瘤的組織密度,對腫瘤診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CT對鈣化有很強的敏感性,這是MRI所不可比擬的。MRI對軟組織密度分辨力最高,多方位、多序列成像,顯示骨以及軟組織病變及病變范圍和解剖關系比CT更具優(yōu)勢,能為切除病灶以及截肢等手術治療提供比較合理的治療方案,但對鈣化、細小骨化、骨皮質的顯示不如X線和CT,且價格昂貴。本例特點以左股骨髓腔內骨質破壞為主,骨皮質侵蝕狀破壞,周圍骨質密度增高硬化,骨干輕度膨脹增寬,骨皮質有侵蝕,邊緣不規(guī)則,有少許骨膜反應,周圍軟組織腫脹。雖然影像學表現均提示為惡性骨腫瘤,但是缺乏特征性表現[6-7],最后病理組織類型診斷還是依賴于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分析。
鑒別診斷:①骨肉瘤好發(fā)于15~25歲,好發(fā)部位是長管狀骨的干骺端,影像學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瘤骨可表現為棉團狀、象牙狀及針狀改變,早期骨膜反應呈層狀表現,其次呈日光狀,晚期增生骨膜被腫瘤破壞形成典型的Codman氏三角,腫瘤突破骨皮質形成巨大軟組織腫塊。與骨內RMS易于鑒別。②骨內尤文氏肉瘤多見于5~15歲,最常發(fā)生于長骨骨干,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邊緣界限不清,移行帶寬,有蔥皮樣骨膜反應或放射狀骨針,常伴有巨大軟組織腫脹塊,對放療敏感可與骨內RMS相鑒別。③軟骨肉瘤多發(fā)生于30歲以上,好發(fā)部位為四肢長骨的干骺端,但可延伸至骨干及關節(jié)面,影像學表現為干骺端髓腔內單房或多房邊緣不規(guī)則骨質破壞區(qū),其內可見不規(guī)則的鈣化影,有時鈣化較大,隨腫瘤發(fā)展骨皮質膨脹性生長,其內緣可見扇形改變,很少突破骨皮質。與骨RMS鑒別點主要在于鈣化的存在。④轉移性骨腫瘤多發(fā)生于老年人,骨轉移病灶常因病理骨折而被發(fā)現,在此之前,可無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微不定時疼痛,影像學表現一般可分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三種類型。以溶骨性多見,溶骨性病灶首先開始于骨髓質,然后逐漸向各個方向擴展,呈蟲蝕狀、融冰狀及穿鑿狀骨質破壞,邊緣不規(guī)則,周圍無硬化現象,無骨膜反應。與骨RMS也較容易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