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 蔣艷秋
610051成都電子科技大學(xué)醫(yī)院內(nèi)科1
610081四川省林業(yè)中心醫(yī)院呼吸科2
2型糖尿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偶見于幼兒,血漿胰島素水平僅相對性降低,且在糖刺激后呈延遲釋放,有時肥胖患者空腹血漿胰島素基值可偏高,糖刺激后胰島素亦可高于正常人,因此患者體內(nèi)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失狀態(tài),與遺傳、環(huán)境、年齡、種族生活方式等均有關(guān)系[1]。西格列汀是治療藥物二肽基酶-4(DPP-4)抑制劑,通過提高胰高血糖樣肽1水平發(fā)揮生理性降糖作用。本文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使用胰島素>8個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并且血糖控制不佳,隨機分組,部分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治療12周,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70例,且無心、腦、腎等嚴重并發(fā)癥,單純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效果不佳,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4~76歲,平均(54.76±20.16)歲。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3~72歲,平均(53.23±18.20)歲。兩組年齡、身體狀況以及病史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均給予胰島素,根據(jù)血糖監(jiān)測結(jié)果調(diào)整胰島素用量,治療組加用西格列汀100 mg/d,治療2個月,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并比較。
觀察指標和測定方法:觀察治療12周后兩組的BMI、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2 h血糖(2 hPG)、日均胰島素用量和低血糖反應(yīng)。
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n=3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n=35)
組別 時間 BMI(kg/m2) HbA1c(%) FBG(mmol/L) 2 h BG(mmol/L) 胰島素用量(mL) 低血糖反應(yīng)(mmol/L)治療組 治療前 28.6±3.4 9.0±2.1 9.0±1.4 12.5±2.1 46.3±6.0 7治療12周 28.2±2.8 6.0±1.4 6.8±1.2 7.8±1.7 31.7±5.4 -對照組 治療前 28.5±2.5 8.8±2.2 9.0±1.6 12.4±2.4 45.5±6.4 2治療12周 39.0±3.3 6.2±1.4 6.9±1.7 8.0±1.6 48.7±5.5 -
不良反應(yīng):低血糖是糖尿病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yīng)。治療組發(fā)生率為5.7%,對照組為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減少胰島素用量或進食后,低血糖反應(yīng)消失。
GLP-1是目前所知最強的刺激胰島素生成的激素。GLP-1可促進胰島素基因轉(zhuǎn)錄,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促進胰島素β細胞的增殖,改善β細胞功能,并抑制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2],從而降低HbA1C、FBG、2hPG。GLP-1還可以抑制食欲和攝食,延緩胃內(nèi)容物排空及降低BMI。體內(nèi)GLP-1半衰期短,極易被DPP-4降解而失活;西格列汀作為一種競爭性DPP-4抑制劑,可抑制DPP-4活性,增加生理性DLP-1活性和作用,發(fā)揮降糖作用[3]。使用西格列汀后可明顯降低FBG、2 hPG、HbA1C、胰島素用量。此外,西格列汀藥物耐受性好,每天僅給藥1次,不良反應(yīng)少。
另外,從兩組對比中可以觀察到,對照組雖然加大劑量可以達到治療組相同的效果,但是低血糖發(fā)生率有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因此,胰島素與西格列汀聯(lián)合治療2型糖尿病服藥方式相對簡單安全,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