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紅
(北京市房山區(qū)精神衛(wèi)生保健院,北京 102405)
難治性抑郁癥是一類常見的抑郁癥[1]。對此類抑郁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較差。近年來,臨床上常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治療難治性抑郁癥[2]。在對此類抑郁癥患者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期間,常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以確保其治療的效果。2014年8至11月,北京市房山區(qū)精神衛(wèi)生保健院對在該院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實施全程優(yōu)質護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8至11月期間在北京市房山區(qū)精神衛(wèi)生保健院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134例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0例;其年齡為25~45歲,平均年齡為(32.3±0.6)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2例;其年齡為26~45歲,平均年齡為(33.2±0.5)歲。兩組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難治性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均存在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適應證。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患者進入治療室后,指導其取仰臥位,使其將四肢自然伸直。對患者的口腔進行檢查,為安裝義齒的患者將義齒取下。然后,將患者的衣帶、領扣解開[3]。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為其靜脈注射0.5~1 mg的阿托品。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重為其靜脈注射適量的丙泊酚,以對其進行麻醉誘導。丙泊酚注射完畢后,觀察患者的反應。當患者出現(xiàn)睫毛反射遲鈍、對呼喚無反應及嗜睡的癥狀時,將1 ml的氯化琥珀膽堿加入到3 ml的生理鹽水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時間為10 s)。將涂有導電糊的電極緊貼在患者頭部的兩顳側,或單側大腦非優(yōu)勢半球的頂顳側。當患者機體的肌張力下降、腱反射消失時,打開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儀。將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儀的工作電流設置為90~130 mA,將每次通電的時間設置為2~4 s。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仔細觀察患者身體的多個部位是否出現(xiàn)抽動,同時對其進行腦電波監(jiān)測。通電結束后,在患者抽搐的癥狀即將停止時,使用活瓣氣囊對其進行供氧,并對其進行加壓人工呼吸,時間為5~10 min。當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后,為其拔除靜脈針頭。將患者送入觀察室進行監(jiān)護。每日為患者治療1次,治療6~12次為1個療程[4]。
在兩組患者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期間,對其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方法是: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為其建立健康檔案,指導其按時服藥,協(xié)助其完成各項常規(guī)檢查。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全程優(yōu)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抑郁癥治療知識手冊,為他們詳細講解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項,糾正他們對疾病的錯誤認知。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月經(jīng)情況(女性)、是否存在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禁忌證。2)在患者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前,護理人員告知其要至少禁食6 h,將大小便排空,在進行治療后要禁食、禁飲2 h。護理人員為患者準備好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相關儀器、用具及急救藥物?;颊哌M入治療室后,護理人員指導其循序漸進地進行肌肉放松訓練[5],使其呼吸保持平穩(wěn)。在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時,護理人員要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在遵醫(yī)囑為患者注射麻醉藥時,護理人員要仔細核對麻醉藥的名稱、用量。治療結束后,護理人員將患者送入觀察室進行監(jiān)護。在此期間,嚴防患者發(fā)生墜床,同時觀察其穿刺部位是否出現(xiàn)淤血。在患者恢復意識后,護理人員將其送回病房。3)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鼓勵其與病友進行交流,為其列舉治療效果較好的病例,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醫(yī)院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娛樂活動。護理人員關注患者抑郁情緒的變化情況,在其取得進步時,及時對其進行表揚。同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合理搭配患者的日常飲食,告知其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在進行治護前后,分別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的抑郁情緒進行評分。2)觀察兩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將兩組患者接受治護的效果分為痊愈、顯效、好轉、無效四個標準。痊愈是指進行治療后,患者HAMD的評分減少≥75%。顯效是指進行治療后,患者HAMD的評分減少50%~74%。好轉是指進行治療后,患者HAMD的評分減少30%~49%。無效是指進行治療后,患者HAMD的評分減少≤29%??傆行?(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使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接受治護前,兩組患者HAMD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治護的第1周、第4周及第7周,觀察組患者HAMD的平均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護前后其HAMD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護前后其HAMD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shù) 接受治護前 接受治護的第1周 接受治護的第4周 接受治護的第7周對照組 67 32.49±5.95 25.44±4.12 21.48±5.78 15.84±4.51觀察組 67 31.64±5.68 21.62±3.87 15.78±2.54 9.74±1.51 P值 >0.05 <0.05 <0.05 <0.05
接受治護后,在觀察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42例、14例、7例、4例,該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4.03%。在對照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32例、12例、14例、9例,該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為86.57%。觀察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在接受治護期間,觀察組患者頭痛、惡心嘔吐、記憶力減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n(%)]
難治性抑郁癥是抑郁癥中一種常見的類型。無抽搐電休克療法是臨床上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常用方法。在對難治性抑郁癥患者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期間,應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以確保其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實施全程優(yōu)質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1]李偉,周卉,姚苗苗,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常見不良反應及其發(fā)生機制[J/OL].精神醫(yī)學雜志,2016,29(3):238-240.
[2]黃興兵,黃雄,何紅波,等.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前后血清BDNF水平的動態(tài)觀察[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2):236-238,242.
[3]謝琴,王高華,劉連忠,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老年難治性抑郁癥臨床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6,29(1):9-12.
[4]孫玲.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病人的個性化護理[J].全科護理,2016,14(2):133-135.
[5]黃興兵,梅芳,黃雄,等.不同麻醉劑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7):2808-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