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金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內容,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實驗兼具探索性和啟發(fā)性,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接地認識和理解各種化學反應式,還能夠加深學生對化學原理的二次理解,既有益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化學實驗教學強調的是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既要保障學生對化學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形成感性的認識,又要建立對相關內容的理性認知。因此,對于化學實驗的設計和實踐操作,教師既要認真設計實驗,又要能夠講清實驗的原理和步驟;既要安排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結果,又要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學生觀察與思考同步進行,達到啟智養(yǎng)能的目的。
一、確保實驗教學的數量
教師要在現有基礎上,積極踐行化學教學的規(guī)范指引,保持科學精神與嚴謹態(tài)度,及時記錄與習慣培養(yǎng),有效觀察與積極思考,規(guī)范操作與準確表達,捕捉信息與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教師還要深入挖掘更多的實驗資源,將實驗教學貫穿于化學學科的每一課,使之常態(tài)化,以幫助高中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這樣,高中生就能依據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案進行有效的實驗操作,并學會依據實驗目的,獨立設計實驗方案、處理實驗數據、解釋實驗結果。
二、設置化學實驗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再局限于專業(yè)型,而是有了復合型、應用型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市場需求的新型人才成為當前各學段的教學目標之一,高中化學教學也不例外。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了化學學科的改革要求:“化學教學要圍繞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與收集證據、交流與合作等活動展開,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化學原理的形成過程,親自探究化學規(guī)律的發(fā)生過程?!睂Υ?,教師應結合教學現狀,有目的性地設置化學實驗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讓不同學習能力和不同興趣點的學生都能夠得到對應的實驗教學。
但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實驗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應當始終圍繞“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這一目標,鼓勵學生針對實驗,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對探究結果的交流和探討活動,鼓勵他們大膽提出改進意見和對實驗的其他設想;指引他們掌握如何根據探究的結果優(yōu)化實驗設計方案,學會對實驗記錄進行二次加工,從而驗證結論的正確性,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重視實驗導入
實驗教學極具探究特色,通常需要占用大量課時為學生安排探究活動,所以把握學科重點內容成為實現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具體來說,即在實驗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應圍繞學科的重點和難點展開,巧妙設計實驗導入新知的環(huán)節(jié)。通常,實驗導入模式是按“問題—實驗—原理—結論”的程序進行。
如在教學“離子鍵的形成”時,第一步,教師可先演示“鈉與氯氣反應”實驗,再讓學生總結現象:“黃色火焰,有大量白煙生成”;第二步,教師設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氯化鈉是如何形成的嗎?能否根據已學的知識,從微觀的角度(鈉和氯的原子結構)來解釋這一物質?”學生在思考后,回答:“鈉原子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容易失去,而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有七個電子,容易得到一個電子,所以在反應時,鈉原子最外層的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形成鈉離子和氯離子,最后鈉離子和氯離子結合形成了氯化鈉?!钡谌?,教師繼續(xù)追問:“氯化鈉晶體中,鈉離子和氯離子是自由移動的,還是在空間位置上相對穩(wěn)定的?如果是自由移動的,那氯化鈉晶體具有怎樣的性質?”此時,有的學生回答:“如果是自由移動的,氯化鈉晶體應該具有導電性?!边@樣一來,教師就能快速完成課前導入教學。
學習化學不僅要依靠記憶大量元素結構和反應公式,還要借助一系列化學實驗。通過對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的解析,對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實驗現象的實踐操作,對實驗結論的驗證和探究,學生能進一步豐富感性體驗和理論認知,從而達到鞏固化學知識、內化化學原理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冰溪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