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創(chuàng)新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p>
然而,一說到學生作文,或者是老師上作文課,這就成了一個問題,一個大大的問題。一是教師不知道如何去上作文課,二是學生一寫作文就無法下筆,或者是文不成文,作文整體質(zhì)量差、精品少。實際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寫,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那么,我們就必須首先解決因,進而才能求得好的“果”。
而作文教學與寫作中,我們往往一開始往往急于求成,希望學生一下子就能完成一篇作文,沒有很好地去設置構思,去準備好蓋房子的磚瓦木材,就急著想去蓋一幢大房子,還要求是精美的房子,這豈能將房子蓋好?
如果準備了足夠的、質(zhì)量好的磚瓦木材,那么,蓋房子是不是又會容易一些呢?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從磚瓦木材入手,先教會學生準備蓋房子的材料,然后再指導他們將準備好的材質(zhì)按不同的生活需求蓋出房子。即,從片段入手,先進行片段訓練,待片段有一定的質(zhì)量,打好了寫作一篇作文的基礎,再進行整篇作文的寫用。
下面我說說我作文片段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算是教學的一個回顧與反思。
首先,教方法,無論是寫作的方法,還是修改的方法,這是在作文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第一個知識點。因此從審題到立意,從寫作分工論點的方法到論證方法,從材料的取舍到材料的運用,我首先一點一滴地教會學生方法,并且花大力氣進行訓練。
以議論文中材料的取舍為例
議論文寫作中,學生最喜歡用例證法,但也最容易出現(xiàn)事例材料取舍不當?shù)膯栴},與中心無法的內(nèi)容過多,沖淡中心,使文章內(nèi)容不夠集中,文字的含金量低。因此,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對材料進行取舍,選擇與觀點有關的部分,舍棄與觀點無法或者關系不大的部分。
如,證明“勤能補拙”的觀點,下列材料就與觀點游離,不能證明觀點。
我國第一個電子學女博士韋鈺在西德進修期間,沒有空暇到繁華的街頭漫步,沒有精力去劇場、影院欣賞藝術,她一心撲在專業(yè)學習上,就連生病也拒絕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讓學生積極討論,這樣的材料能不能運用,為什么?讓學生明白,無論材料多好,但與觀點無關,都是無用的材料,都是應該放棄。
證明“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觀點,下列材料雖然符合觀點,但是與中心無關的材料較多,那么,該怎樣來取舍?
化學家諾貝爾為減輕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勞動,決心發(fā)明炸藥。四年里,諾貝爾廢寢忘食,一絲不茍做了數(shù)百次實驗,換來的卻只是數(shù)百次失敗,但是,他毫不氣餒。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信念。一定要發(fā)明“炸藥”,減輕工作繁重的負擔。最后一次實驗時,他聚精會神地盯著延燃的導火線,一聲巨響,“炸藥”爆炸產(chǎn)生了極大的威力,旁邊人不禁驚叫:“諾貝爾完了!”然而,正當人們?yōu)槭ヒ晃粋ゴ蟮幕瘜W家而悲痛的時候,諾貝爾神奇般的從濃煙中跳出來,他面孔烏黑,身上帶著血,興奮地狂呼:“成功了!”就這樣,諾貝爾發(fā)明了炸藥,從那時起,大大減輕了挖土工人的勞動強度。
學生通過討論,僅僅保留“化學家諾貝爾為減輕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勞動,決心發(fā)明炸藥。四年里,諾貝爾廢寢忘食,一絲不茍做了數(shù)百次實驗,換來的卻只是數(shù)百次失敗,但是,他毫不氣餒,努力堅持實驗,最終諾貝爾發(fā)明的炸藥?!?/p>
這樣的訓練貫穿課堂,學生自己將寫的片段投影出來,或者自己在其它文章中去找事例,進行分析修訂,教師提供一定的事例,討論刪改,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說明放棄或者修改的理由。這樣,強化了學生選擇材料的意識,也教會了學生材料運用的技巧要求,讓他們在的寫作中,減少“水份”,使文章筆力集中,材料有力。
其次,重教“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但注意自己的“首席”位置,對學生適時引導。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tài)的、多方交流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知識的過程。作文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自由寫作,這就要讓學生能說自己的心里論,而且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課堂的活躍度,往往是學生是否感興趣的表現(xiàn)之一,學生參與度高的課堂,其質(zhì)量也高,效果往往也好。因此,在作文課上,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與老師平等對話,雙向探討。
如,《曹劌論戰(zhàn)》中有這樣一段話:
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
片段教學中,我讓學生探討,這段文字可以用作哪些觀點的論據(jù)?怎樣運用?讓學生大膽發(fā)言,而老師積極參與其中,但一定不是作權威的解讀,而是與共同討論,證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證明“民主環(huán)境的重要性”等,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并讓學生圍觀自己確定的觀點對文段進行取舍,寫一個片段。然后發(fā)表交流,相互點評,而要此過程中,老師積極引導,創(chuàng)設活躍的討論氣氛與環(huán)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他們動手寫作。
再其次,掌握“尊重但不盲從”的原則,這一點,應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教師不盲從學生意見,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尊重學生的觀點,但不盲目鼓掌叫好,對有偏差或者錯誤的觀點,一定要進行糾正,尤其是一篇文章的主題立意,如果是錯誤的、低俗的,那就應該糾正。近來的,鼓勵教學法走向了一個極端,往往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一切發(fā)言都鼓掌叫好,這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模式,知識與觀點,都有對錯,而這也應該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去分辨的內(nèi)容,語文教學的任務包括品德教育。
二是進一步讓學生不盲從教師觀點意見。應鼓勵學生不盲從、屈從教師,不迷信權威,敢說“我認為”,從而拓展學生思維,誘發(fā)潛在創(chuàng)造智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使作文課堂展現(xiàn)無限活力,彰顯無限精彩。
近年來的高考作文,往往是從方面,從角度立意,不追求“唯一”,而我們在作文課堂上進行這樣的思維拓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廣度。當然,不追求“唯一”,并不等于觀點態(tài)度沒有優(yōu)劣,不等同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錯誤的觀點也表示認同。
最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身作則,下水寫作。在此過程中我們往往也能發(fā)現(xiàn)該次片段作文的發(fā)現(xiàn)難點、關鍵點,或者是寫作中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這為后來的講評又提供了思考與分析的準備。有利于針對性的引導與講評。
作文教學的方法多樣,其訓練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針對性也不同,面對的學生不同,面對的階段不同,我們也應該思考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但是,片段教學,不失為一種短平快且有效的訓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