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于暴雨積澇災害的發(fā)生,造成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城市積澇的發(fā)生,一方面與全球變暖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與城市道路建設設計密切相關。目前,我國主要采取增加排水管、增設排水泵等措施來預防城市積澇,但這些措施擠占了城市地下空間,不僅投資大,而且廢棄后對環(huán)境的危害極大。而“海綿城市”道路理念的提出,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城市排水問題,而且能夠有效地保護城市原有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本文筆者根據(jù)工作實踐經驗對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海綿城市;市政道路;設計;應用
1、海綿城市建設的研究現(xiàn)狀
2012年,我國結合歐美國家提出的低影響設計技術,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不僅能夠解決城市排水問題,而且極大地保護了原有的水生態(tài)。而隨著雨水的侵襲,現(xiàn)階段海綿城市應該逐漸普及,我國有多個城市成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但是在我國現(xiàn)階段,海綿城市道路建設方面的技術應用、設施選擇都相對單一,因此對城市內澇的控制效果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具體部位的應用
2.1 車行道。
我國現(xiàn)在的市政道路中, 車行道主要是非透水性的路面, 這種材料會造成路面積水, 還會阻斷地下水的補給, 出現(xiàn)熱島效應。在海綿城市理論下, 車行道需要將路面材料換成透水性的, 在減少徑流總量的同時回補地下水。在具體設計和施工中, 做法一為:面層可以使用透水瀝青混凝土,基層則應用非透水性材料, 避免雨水侵入路基造成破壞。當雨水接觸進入路面層后, 水體會沿著在不透水的基層頂面橫坡排進入兩側盲溝中, 再被引導進入綠化帶或檢查井中。做法二為:路面面層與基層均為透水性材料,基層下設防水土工布,基層中設置透水管,通過透水管引導水體進入車行道兩側排水溝,再次被引導進入綠化帶或檢查井中??筛鶕?jù)不同場合具體選用做法。
2.2 人行道。
目前人行道基本是采用不透水的鋪裝材料, 導致在雨天容易出現(xiàn)積水現(xiàn)象, 使路面濕滑, 影響路人的安全。在海綿城市理論下, 人行道要選擇透水材料鋪裝, 促使雨水及時滲到地面下, 有效調節(jié)路面的溫度和濕度, 在減少積水的同時, 可以涵養(yǎng)地下水源。如果路基土壤的透水性差, 可以在人行道基層中設置排水管。透水鋪裝又被叫做會呼吸的地面鋪裝, 其具有很好的生態(tài)效益, 能夠方便后續(xù)的地面檢修以及維護工作, 從而方便進行后期的工作。透水鋪裝是海綿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技術, 目前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城市廣場等。透水鋪裝還能夠有效的和綠化結合, 從而形成半綠化地面, 從而能夠有很好滲水性和保濕型, 更好的滿足實際需求。在應用的過程中還需要通過自身接近天然草坪和土壤地面的生態(tài)優(yōu)勢進一步緩解城市硬化路面對環(huán)境的影響。
2.3 綠化帶。
(1)水體過濾。對于降在地面的水體, 可以對其進行過濾, 這樣才能夠保證清潔度。在具體設計上, 還需要鋪設一層種植土, 然后設置礫石層, 最后安裝滲透管。這樣, 雨水在過濾的同時, 還能夠順利滲入地下, 確保自然水體的補給。
(2)緩排滯蓄。分析綠化帶的地形和結構特點, 合理設計導流系統(tǒng), 確保雨水深入地下具有層次性。在雨水口位置還要設置明溝, 用來沉淀雨水, 明溝兩端設置出水溝渠, 方便排水, 使雨水向明溝直流。結合道路的實際情況進行海綿城市的各項布置, 主要是透水鋪裝及下沉式綠化帶等。會選擇在道路的兩側進行下沉式綠化帶的設置, 下沉式綠化帶主要是利用了綠地天然的滲透性能, 并且通過下凹空間進行雨水的儲存, 能夠不斷的增加地中雨水的滲透量, 從而能夠進一步削弱流量作用, 能夠進一步促進各個水域之間的轉換, 促進城市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平衡??傊?, 下沉式綠化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夠滯留雨水、補充地下水等, 因此也是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在道路兩側會設置下沉式綠化帶, 使其在地表徑流匯入三湘江前做好截流工作, 從而能夠進一步控制污染物的濃度, 降低對水質的影響。
2.4附屬設施設計
(1) 路緣石。在城市道路排水設施中路緣石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目前將其分為了平緣石和立緣石, 平緣石標高主要是和周圍地表齊平, 從而能夠使得徑流雨水流入綠化帶或排入雨水口, 立緣石和周圍的地表進行比較要高一些, 雨水的流向主要是通過漫流進行集中。對于傳統(tǒng)的立緣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水流不能快速的流入到綠化帶中, 因此為了更好促進其流動, 會選擇使用打孔立緣石、豁口立緣石和間隔式立緣石等形式解決這一問題。
(2) 雨水口。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徑流收集目前主要是依靠雨水口進行, 其也是起點處。雨水口的設置一般是在機動車道或者非機動車道的邊緣。現(xiàn)在會經常因為雨水徑流沖刷攜帶或者道路清掃等原因使得垃圾倒入到雨水口中, 這樣就很容易引發(fā)堵塞, 降低雨水的收集, 在暴雨的時候就容易出現(xiàn)城市內澇情況, 同時也會進一步污染面源。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可以選擇在傳統(tǒng)雨水口的基礎上加設截污裝置, 并且使用截污鐵蓖進行清污工作, 當打開鐵蓖一側的時候對于截污掛籃能夠有效的將其中的污染物進行攔截。對于道路而言, 雨水口目前也被廣泛的應用于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等。
2.5相關理論技術
(1)雨水凈化技術。在海綿城市理念下低影響開發(fā)技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是截留技術, 其主要是使用一些合適的材料進行結構設計, 從而能夠不斷的提高匯水面積, 同時在應用過程中使用一些材料有限的降低整個雨水環(huán)節(jié)速度, 這樣能夠使得雨水徑流匯聚的時間增加, 降低所帶來的壓力。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時候會通過綠化景觀, 例如喬木、灌木的樹冠和樹干等所具有的蒸騰效果, 從而能夠達到雨水截留的作用。在進行雨水凈化的時候會需要加強盲溝的設計, 并且鋪設一些碎石和礫石等粗顆粒的材料, 并且鋪設倒濾層, 方便進行地下水的排放, 從而能夠有相對控制地下水。在進行道路景觀設計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要求是需要一個良好的場地, 在進行城市道路設計的時候需要設計生態(tài)雨水收水口, 以增強收水能力, 從而能夠不斷的增加泄水量, 更好的達到其效果。
(2)調節(jié)蓄水技術。海綿城市應用中調節(jié)蓄水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能夠進一步實現(xiàn)對初期雨水的凈化, 從而能夠進一步削減雨洪峰值時的流量, 降低其對城市的影響, 同時也能夠更好的進行雨水的補充和回收, 從而降低對城市所造成的污染。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時候目前會較多的使用植草溝、植物緩沖帶、下沉式綠地等方法, 從而能夠不斷地調節(jié)雨水峰值和干旱時期的水資源。
5、結語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城市道路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因此對城市道路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海綿城市道路建設作為一種先進的設計理念,符合當下城市道路建設的要求,不僅能夠調控城市水資源,而且能夠保證城市最原始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并已在我國各地陸續(xù)試點。本文首先在概述海綿城市及其發(fā)展的基礎上,淺析了海綿城市在城市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旨在為促進我國城市道路的健康、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浦華友,方延勇.“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