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或是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尷尬。比如,有的時候,莫名其妙地被吹捧了,或者被攻擊了,或者在聊天過程中陷入了冷場,這些該如何去化解?
應(yīng)對這些局面,有兩個通用方法:一種是直接承認;另一種是邏輯置換。
西方有一個諺語,叫Elephant in the room。房間里的大象。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屋子里有一頭大象,但是這屋子里的所有人都假裝沒有看見,也就是說,一個明顯的問題,大家都避而不談,這就是一個超級尷尬的事情。
舉個例子,有一個日本的脫口秀團體來中國演出,可能是因為一些文化的原因,現(xiàn)場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觀眾反應(yīng)非常冷淡,幾乎沒有人笑。主持人上去了之后,就說:這是日本最冷的一個脫口秀團體吧,怪不得來中國演出。他這么一說了之后,所有的觀眾都哈哈大笑起來,然后氣氛就緩和了。
所以,如果你碰到尷尬局面,很多時候,直接指出來就可以化解。但是,有時候這樣還不夠,你還需要一些把話接下去的技巧。把話接下去的第一種技巧是“what if”。意思是“是,又該怎樣”。
有一次,郭德綱采訪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原著名急診室女大夫于鶯,他了解到這個女大夫有192萬的微博粉絲。郭德綱就問她說:“那么多的醫(yī)生寫微博,為什么你就紅了呢?”這個女大夫說:“大家都說我長得像您?!彼倪@句話其實是巧妙地吹捧了郭德綱,郭德綱就接著繼續(xù)回答:“那應(yīng)該大紅才對?!彼倪壿嬀褪?,如果你是因為長得像我才紅的,那你應(yīng)該比現(xiàn)在更紅才對。這么一來,雙方都哈哈大笑。
把話接下去的第二種技巧是“yes,because”。意思就是“正是如此,因為……”,跟“what if”一樣,需要先接受一個假定的設(shè)定,進入到這種設(shè)定之后然后給出一個理由,說為什么這樣。
2013年,奧巴馬訪問以色列,對大學(xué)生發(fā)表演講,突然有名學(xué)生大聲抗議鬧場,安全人員隨即將其架離會場。奧巴馬說:“事實上,這是我們事先安排的,這樣才讓我感覺像在美國一樣?!焙逄么笮Ξ斨校盅a充了一句:“如果沒有人鬧場,我會覺得怪怪的。”
奧巴馬在公眾場合被抗議是很尷尬的,但是他很機智地說這是事先安排的,這樣讓他感覺像在自己的國家一樣,因為他在美國經(jīng)常被抗議,奧巴馬在這兒還自黑了一把。
應(yīng)對尷尬局面的第二種方法叫做邏輯置換。這個方法下面有很多技巧,最好用的有三種。
第一個是文字梗,文字梗也叫諧音梗。如,一個顧客肚子非常餓,去了一個日餐館,發(fā)現(xiàn)只有鰻魚飯。他就很憤怒地質(zhì)問廚師長:“為什么只有鰻魚飯?”廚師長微微一笑說:“因為快魚都游走了呀?!贝鸱撬鶈?,轉(zhuǎn)換了話題,阻斷了原來的邏輯。
第二個是把你有問題變成對方有問題。比如,在公眾演說中,有人向你提出挑釁的問題,故意刁難你,如果你不想正面回答或者不想認真回答,你就指出對方的一個問題,對方的問題可能是你偽造出來的,但你的目的是把問題拋回給提問者或者質(zhì)問者,你就巧妙地把這種尷尬局面給破了。有一次,郭德綱一上臺,還沒開始錄節(jié)目呢,底下觀眾就大喊“老郭你胖了”,他輕松地說“你家電視該換了”。
第三種技巧,就是引入同一場景里的第二種邏輯。
一家人去看演出,在二樓,小朋友非常淘氣地趴在欄桿上面,工作人員善意地過去勸阻說:“家長請好好看著孩子,小朋友掉下去就不好了,下面是貴賓席,還得補票。”這就等于是你在原來的邏輯之外,引入了第二種邏輯。原來的邏輯是孩子掉下去有生命危險,第二種邏輯是孩子掉下去會很花錢。
這個技巧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同一場景中一定包含兩組或者兩組以上的概念,比如說劇院有樓上、樓下,還有普通席、貴賓席;其次,找到兩組不同的概念之后,把兩者加以聯(lián)系就可以。這個聯(lián)系的思路一般是兩者有什么相同,或者兩者有什么不同。
掌握了上面這些小技巧,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尷尬場面的時候,就能巧妙地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