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有句話,“TA 這是能力問題,工作態(tài)度還是好的”。
通常做得不夠好的時候,“能力問題”似乎就比較容易得到諒解。
我承認,時代、機緣、天賦、性格、出身、早年教育……這些我們無法全然掌控的因素關(guān)系重大,或許將我們的個人“能力”劃定在某個范圍內(nèi)。然而,個人選擇的力量被唱衰了。在我們此刻能力的邊界,與全然無法突破的極限之間,依然有廣闊的、不確定的空間。
為何“能力”由“態(tài)度”決定?過去的態(tài)度,決定了現(xiàn)在的能力;現(xiàn)在的態(tài)度,決定了未來的能力。因為“態(tài)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邊界推到多遠。
有態(tài)度的人,雷達開著
職場上能力比較強的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特別留意“別人是怎么做的,什么方法能幫我做得更好”。他們的雷達始終開著——留意前沿趨勢;琢磨前人經(jīng)驗;敏感于更優(yōu)的方式。就好像少年時那些學霸總關(guān)心別的學霸用什么參考書、做什么題庫一樣。
職場上的技能,包羅萬象,動態(tài)發(fā)展,并沒有一本“工具大全”可以讓你讀完一勞永逸。怎么寫清郵件、怎么有效開會、怎么管理時間、怎么活躍氣氛……放眼望去,日常中許多人在給你示范。
這一本本打開的書,看我們是否愿意去閱讀、琢磨、實踐。在點滴中,我們慢慢地武裝自己,變得更高效。
有態(tài)度的人,擅長自學
有能力的人,對未知的世界,有“我可以”的態(tài)度。這世界上肯定有挑戰(zhàn)智商極限與情商高度的事兒,但阻擋我們的往往是“這沒意思,這很難吧,我不行吧,以后再說”的狀態(tài)。是否能夠自己動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能走得多遠,變得多強,過得多好。
有態(tài)度的人,盡力而為
優(yōu)秀的人有強烈的“把事情做好”的渴望。他們因此獨立思考、反思判斷、提出建議、積極推動。漫漫職場路上,有那種“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勁頭,才有機會去承擔更大責任,贏得更多的勝利。
有態(tài)度的人,細水長流
有些人一向以“靠譜”著稱。這些人懂得,“靠譜”這個人設是細水長流建立起來的。人設是這樣,品牌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世間的道理就這么多,看你是否有意愿堅持去做。
有態(tài)度的人,保持正念
接觸過一些負能量的人,抱怨一般有兩個主題:一是“我好倒霉啊”;另一個是“某某好差啊”。時不時直抒胸臆“喪”一下,能消氣解乏排毒養(yǎng)顏。但其實這樣會讓自己挺累,周圍人也跟著累。
保持正念,第一,不要太過“升華”壞事。思緒不要過久停留在不開心的小事上,不讓小事侵蝕正面情緒;其次,不要自覺“無能為力”,正能量的人可以馬上惦記著,怎么去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動。
這五點看上去都沒什么了不起,但生活中有態(tài)度的人,卻常常能演繹出“開掛”的人生。這種正念滿滿、自我驅(qū)動的狀態(tài),推動我們以或許微不足道的速度成長,由量變達到質(zhì)變,不斷突破自己能力的邊界。
這世上,有天賦的局限,有命運的束縛,這世上,有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墒牵覀兛梢栽囋嚥挥谩澳芰栴}”做逃避的借口。你若不去自我施壓,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遠呢?
一邊是社會經(jīng)濟的層層壓力;一邊是技術(shù)爆炸,迭代飛速,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而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層,都有人在選擇盡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如達利歐在《原則》中所寫:沒有什么比“明白現(xiàn)實世界如何運作”并且“如何應對它”更重要的事。而你在這個過程中的心態(tài),決定了所有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