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智
隨著陽明后學文獻的陸續(xù)整理出版,陽明學研究近年來呈現蓬勃發(fā)展的景象。不僅陽明,他的弟子、再傳弟子也得到開掘,學派、專人、專書的研究多有佳作問世;同時,用新的方法、新的觀點如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研究陽明學的新作也不斷涌現,陽明學研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一部有新意的、迥出眾人之上的著作有相當難度。
江右宋代以來是人文淵藪之地,學術文化發(fā)達,涌現了一批文學家、思想家。江右王門是陽明弟子中最大的地域性學術群體,著名學者眾多,僅《明儒學案》所列,即有鄒守益、歐陽德、聶豹、羅洪先等數十人。其學術宗旨雖各不相同,但大多有合陽明與朱子為一,強調后天功夫,良知須經鍛煉方可倚恃等特點,這些特點到王塘南、鄒元標以下更加清楚。
《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一書以鄒元標為圓心,向四圍輻射;以王門中最重要的江右、泰州、浙中、止修四派為中心,梳理出各自在發(fā)展陽明學上所遇到的困境,及各派應對困境的不同理路。特別是提掇出青原講會,以《傳心堂述約》為中心,以鄒守益、羅洪先、歐陽德、聶豹、劉文敏、劉邦采為第一代,王時槐、胡直為第二代,鄒元標為第三代,施閏章和方以智為第四代,代代相傳,薪火不絕。這在陽明后學的研究中較為奇特。
對方以智與陽明學關系的闡發(fā)是該書尤為獨到的地方。方以智晚年,儒釋道烹炮于一爐,又將公案機鋒化入《易》中,許多語句讀來如打啞謎,頗費猜詳,該書多為之疏解。認為方以智的“三冒”:顯冒、密冒、統冒,可與陽明后學中的四有、四無之說相關聯?!帮@冒”的優(yōu)點在實相實學,有制度規(guī)矩可循,如羅洪先的收攝保聚、歸寂主靜。但容易泥于跡象,缺乏超越感?!懊苊啊钡膬?yōu)點在照破名相的拘限,極深研幾,達于本體,如王龍溪的先天正心。但容易蕩滅法度、淪于虛寂。而“統冒”則貫顯冒密冒,二者相互補足,揚長避短,有如陽明告誡錢德洪、王畿本體功夫相取為用。甚至牟宗三對“云門三句”的闡釋也可與三冒連通:“截斷眾流”對應密冒,彰顯意志自律,斬截一切形而下的牽制;“涵蓋乾坤”對應顯冒,彰顯真實的性體心體不只是人之性,也是一切事物的性質;“隨波逐浪”對應統冒,彰顯形而上下的貫通,不離具體生活實踐而實現心性之蘊。該書還特別拈出方以智的四句話,命之為“新四句教”:“湛然則無靜矣,善用則無動矣,因物則無心矣,知法則無物矣?!闭J為王陽明重視四有,王畿重視四無,方以智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層次的無。心體湛然則能定,能定則即靜而動,即動而靜,無動無靜。因任萬物則隨之俯仰,無有特別用心,知萬法即心即理之本性則無有純外在之物。將方以智以莊禪中和儒學,以道問學充實先天良知,用以修治王門后學流弊之苦心掘發(fā)而出。這在以往的方以智和陽明學研究中是沒有的,值得特別點出。
該書是張昭煒在北大碩博、博士后及武大任教諸階段思想成果的累積。張君曾主持整理陽明后學文獻第三編,編?!逗奔贰度f廷言集》《鄒元標集》及方以智著作。文獻、義理都下過苦功。今《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即將出版,問序于予,故將其創(chuàng)新處提揭一二,以見張君苦學精思之一斑。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本文系作者為《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張昭煒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所作序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