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湛馨
長篇小說《家的變遷》2016年10月由團結(jié)出版社出版之后,三四個月內(nèi),我就收到讀者關(guān)于《家的變遷》讀后感和書評二十余篇,其中有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寫的,也有在校大學生和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公務員寫的;有黨政機關(guān)科局級干部寫的,還有退休老干部以及在職教師、私營業(yè)主、機關(guān)文秘人員寫的,有70多歲的老者也有不到20歲的青年,寫作書評的讀者年齡跨度在50年以上。讀著評論者們一篇篇感情真摯的書評,我一次再一次被感動,由衷地感謝讀者們的接納、認可、包容與批評。沒有讀者就沒有作家。
推薦《家的變遷》的出版人張艾子說:“讀后能給人以心靈的啟迪、性情的陶冶、人格的浸染、人生的引領(lǐng)?!?/p>
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家的變遷》是我多年的一個心愿。
一個偏遠村莊的農(nóng)村孩子,走出了一條“光明的人生之路”靠什么?一個貧困的家庭成就多個孩子的人生夢想靠什么?一個有良心的作家應該怎樣選材和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有怎樣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不忘初心、不辱使命?這都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小說《家的變遷》創(chuàng)作中讓我“悄然地、默默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不矯情、不做作,讓作品在“真情”中親近讀者。
在那個特別設定的“改革開放初期的十五年”的歷史背景下,郝占仁的成長歷程在“四條線上”依次展開。在家庭中,他是長子、是兄長,在解放軍部隊他是戰(zhàn)士、是下級,在文學圈他是作者、是編輯,在愛情中他是戀人、是愛人、是丈夫。不同的“身份、角色”,作者努力讓郝占仁這個貫穿通篇的人物“鮮活起來”,讀者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作者借助于“人生親歷”“人生感悟”完成了郝占仁、郝春秋、陳洪運等“人物形象構(gòu)建”。與此同時,完成了李俠、錢雨、郝淑嫻、馬靜萍等“那個時代女性”的人物塑造。有的讀者說作品主要寫的是“忠誠”,忠誠家庭、忠誠祖國、忠誠崗位、忠誠愛情、忠誠人生;有的說作品充盈著滿滿的正能量;有的說主要寫的是“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上級、感恩社會、感恩時代、感恩所有貴人等等。時代、人生確實需要忠誠、真情和感恩。
《家的變遷》創(chuàng)作中,作者曾經(jīng)多次淚水洗面、淚灑鍵盤,不得不暫時停下創(chuàng)作進程,來穩(wěn)定一下自己情感的激蕩與澎湃。是的,作品中人物的人生境遇都是在“真情實感”中完成,沒有絲毫的虛情假意、矯揉造作。大概讀者就是在這“真情中”被感染、被感動了。
“細節(jié)”是作品的生命材料。作者始終認為無論是短篇還是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細節(jié)”是作品人物“活起來”的重要原料,沒有細節(jié),作品和人物很難“活起來、站得住”,也不會給讀者留下多少印象。很多讀者看過《家的變遷》信息反饋給我時說:“多次淚流滿面、淚灑衣襟”,看了一遍還想再看,有些章節(jié)翻來覆去地看了很多遍。
《家的變遷》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沒有懸疑叢生的故事,但是,“主線人物”是能夠讓讀者記住的。我感覺能夠感動讀者的根本“細節(jié)真實”是作品進入讀者內(nèi)心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寫父母,寫子女;寫領(lǐng)導,寫下級;寫首長,寫戰(zhàn)士,寫男人,寫女人,以及寫“時代的變遷、大背景”等,都有特定的“細節(jié)”可以感受、可以觸摸、可以回味,這些確實是作者一直努力追尋的“標準”。
(作者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網(wǎng)絡作家協(xié)會會員,秦皇島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著有長詩集《萬里長城見證》、長篇小說《家的變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