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浩, 孫周明, 董紅軍, 錢建娥
(1. 江蘇省張家港市中醫(yī)醫(yī)院 耳鼻喉科,江蘇 張家港,215600;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人民醫(yī)院 耳鼻喉科, 新疆 伊犁, 835400)
鼻中隔偏曲屬于耳鼻喉科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患者除出現(xiàn)鼻中隔偏曲外,常合并出現(xiàn)慢性鼻炎,并且反復發(fā)作,患者的下鼻甲逐步增厚,最終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臨床癥狀主要包括鼻塞、頭痛、鼻出血等癥狀,前鼻鏡檢查可見鼻中隔呈“S”、“C”型或“不規(guī)則”偏曲,伴有棘突或嵴狀突起,下鼻甲黏膜水腫、彌漫性增生、肥厚以及鼻甲骨增生等[1], 鼻腔狹窄明顯。手術方法包括鼻中隔偏曲矯正合并使用冷凍、激光、微波、電灼、下鼻甲切除術等處理成型下鼻甲[2]。為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臨床鼻內(nèi)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的同時,聯(lián)合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治療,能夠同時進行下鼻甲成形,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3]。本研究探討8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經(jīng)診斷為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80例,將患者根據(jù)手術治療方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下鼻甲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對照組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傳統(tǒng)下鼻甲部分切除術,每組40例。實驗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45.31±13.48)歲,病程7個月~15年,平均病程(10.48±3.48)年; 頭痛16例,涕血12例,鼻塞8例,上述癥狀合并出現(xiàn)4例,高位偏曲26例,后段偏曲14例,單側下鼻甲16例,雙側下鼻甲肥大24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6~59歲,平均年齡(45.63±13.34)歲,病程8個月~13年,平均病程(10.64±3.58)年,頭痛10例,涕血18例,鼻塞6例,上述癥狀合并出現(xiàn)6例,高位偏曲20例,后段偏曲20例,單側下鼻甲肥大18例,雙側下鼻甲肥大22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 經(jīng)診斷符合《2004年蘭州會議診斷標準》中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診斷標準[4]; ② 患者均為鼻中隔明顯偏曲,并出現(xiàn)鼻黏膜增厚,未見異常贅生物; ③ 下鼻甲表面黏膜凸凹不平,或出現(xiàn)桑葚狀凸出,利用探針可觀察到水腫性凹陷,無法完全收縮; ④ 患者出現(xiàn)閉塞性鼻音。排除標準: ① 排除使用鼻噴激素治療患者; ② 排除CT檢查后出現(xiàn)嚴重鼻竇炎、鼻腔占位性病變患者; ③ 排除具有下鼻甲骨性肥大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插管全麻,鼻內(nèi)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治療,鼻腔予以羥甲唑啉地卡因溶液棉片收斂作術前準備。手術時首先將患者插管全麻取仰臥位,使用德國STORZ高清鼻內(nèi)窺鏡手術系統(tǒng),0°鼻內(nèi)鏡導向下,利用左側鼻中隔面作為入路切口,將黏膜、皮膚交界處進行切開,做“L”型切口,逐層打開黏膜、軟骨膜,利用剝離紙將鼻中隔黏膜剝離,并在切口后1 mm的位置上切透中隔軟骨,剝離紙分離對側鼻中隔軟骨和軟骨膜,置入鼻中隔撐開器,充分暴露出并利用中隔旋轉(zhuǎn)刀以及咬骨鉗切除偏曲鼻中隔軟骨、篩骨垂直板、棘突或嵴突,矯正鼻中隔偏曲,縫合切口,手術后,實驗組內(nèi)鏡導向下采用美國杰西低溫等離子手術系統(tǒng)(Coblator II)射頻消融成型下鼻甲,觀察患者的下鼻甲肥大情況,采取3~4個減容點作為手術點,將等離子能量級設定在切7凝3,射頻手術時,將鼻甲刀頭和減容點黏膜連接,并在黏膜下的組織中潛行0.5~0.8 cm,潛行方向與下鼻甲走向相同,消融治療時,如遇下鼻甲黏膜,則需離開鼻中隔3~5 mm, 射頻消融治療時間在每個消融點均為6~8 s, 在消融點治療完成后續(xù)拔出刀頭進行下一個消融點的治療,治療總共用時20~25 s, 如患者的首次消融治療效果不佳,則需要在術后15 d后進行再次消融術,手術后患者常規(guī)填塞高膨脹海綿,填塞時注意對稱性[5-6]。
對照組則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即進行傳統(tǒng)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對患者的下鼻甲肥大情況進行觀察,利用鼻中隔剪切除部分下鼻甲,不超過下鼻甲的1/3, 雙極電凝適當止血,下鼻甲創(chuàng)面貼敷止血紗布,總鼻道常規(guī)對稱填塞高膨脹海綿。2組患者術后48 h即可拔出鼻腔填塞,術后72 h起鼻可樂鼻腔沖洗,在患者手術后5~7 d即可出院,術后1周拆線,術后3個月內(nèi)門診每周鼻內(nèi)鏡復查清理,術后3~12月內(nèi)門診每月鼻內(nèi)鏡復查。治療以及隨訪過程中, 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鼻中隔血腫、膿腫、穿孔、萎縮性鼻炎以及鼻腔粘連等手術并發(fā)癥。
鼻阻力測定使用ATMOS Rhinomanometer 300鼻阻力測定儀,將參考壓力設置為150 Pa, 利用海綿一側的鼻孔固定,利用面罩固定管口和皮膚,并保證密閉性,注意不可使患者的鼻腔出現(xiàn)變形,叮囑患者雙腿并攏,用雙手扶住面罩,在檢測時閉嘴、平穩(wěn)的深呼吸,儀器記錄呼吸情況,測量該側鼻阻力值,檢測結束后利用相同方法對另一側鼻腔進行檢測。檢測完成后,利用雙鼻腔噴減充血劑, 10 min后進行重復測量,將2次測量結果進行對比。糖精試驗方法: 叮囑患者采取坐位,利用閉口經(jīng)鼻呼吸方法檢驗,試驗前將鼻腔中的分泌物擤出,選擇1 mm3的糖精顆粒放在患者的鼻腔內(nèi),位置主要在鼻腔下鼻甲前端稍后1 cm的表面上,叮囑患者30 s/次進行吞咽動作,直到患者感到甜味,將患者從受試開始到感到甜味的時間進行記錄,同時觀察患者鼻咽部和糖精的距離,利用計算公式計算鼻黏膜纖毛輸送率,以此來反映鼻腔纖毛功能。
觀察2組患者術后48 h內(nèi)VAS疼痛量表評分,對比2組患者的鼻阻力檢測結果和鼻黏膜纖毛輸送率,鼻黏膜纖毛輸送率=糖精至鼻咽部距離/患者受試感到甜味時間,對比術后黏膜上皮化時間。對比2組術后出血發(fā)生率。
本研究均采用SPSS 17.0軟件包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2 d的VAS量表評分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出血發(fā)生率為7.50%, 對照組出血發(fā)生率為2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P<0.05)。實驗組術后黏膜上皮化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2組術后2 d內(nèi)VAS疼痛量表評分及術后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治療前2組鼻阻力檢驗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后3、6、12個月, 2組鼻阻力檢驗結果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但2組術后鼻阻力檢驗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治療前, 2組鼻黏膜纖毛功能指標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后3個月,實驗組的鼻黏膜纖毛功能指標結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鼻阻力檢驗結果比較 kPa/(s·L)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 *P<0.05。
表3 2組糖精試驗結果比較 mm/min
與對比組相比, *P<0.05。
鼻腔中的副交感神經(jīng)纖維十分豐富,在鼻腔中的鼻中隔、鼻腔外側壁等位置的黏膜和腺體周圍分布緊密[7-8]。該區(qū)域的神經(jīng)功能,是在鼻腔吸入刺激性氣體時,通過神經(jīng)對腺體進行刺激,腺體興奮分泌出黏液,并促使血管擴張和鼻部血流的增加[9-10]。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患者的上述結構出現(xiàn)異常,使得鼻內(nèi)部的解剖結構產(chǎn)生變化,患者同時伴有反復炎癥,造成結構性鼻炎,導致兩側鼻腔收到長期不平衡刺激,最終造成偏曲[11-12]。此類患者雖然能夠通過鼻噴激素治療,但患者的鼻腔生理結構已出現(xiàn)畸形,其治療效果較差。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方法[13-14]進行治療,主要為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及下鼻甲手術。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是將偏曲的鼻中隔進行切除,改善鼻腔通氣功能。對下鼻甲的手術方法很多,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如燒灼法、射頻法、下鼻甲部分切除術等均存在著出血、黏連及萎縮性鼻炎等并發(fā)癥的可能性,破壞了下鼻甲正常生理功能。從功能性手術理論來講,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手術是最佳選擇。在對患者進行鼻甲處理時,首先應對患者的雙下鼻甲情況進行觀察,如患者出現(xiàn)下鼻甲黏膜增生、肥厚,則在進行等離子低溫消融治療時,可對患者進行鼻甲骨折外移術,提高總鼻道的寬度,提高鼻腔的通氣效果[15-16]。
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治療的原理,是通過雙極射頻,將鼻腔黏膜下部的組織蛋白進行凝固,使其變性,起到萎縮腺體的目的,鼻甲黏膜的神經(jīng)末梢敏感性下降,對腺體的分泌量有降低作用,此時患者的通氣量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17-18]。且由于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術的溫度在50 ℃左右,患者鼻腔內(nèi)其他黏膜不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僅針刺孔位置出現(xiàn)損傷,對患者的術后預后也有幫助,與常規(guī)鼻甲成形術相比效果更好,避免了常規(guī)鼻甲成形術患者的鼻甲受損,同時患者的創(chuàng)口極小,恢復時間僅為2~3周,極大加快了患者的康復時間,有效減少手術對患者生活、工作的影響。本研究中患者使用鼻中隔矯正術聯(lián)合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術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組與對照組均能改善鼻腔通氣情況,但實驗組出血發(fā)生率、術后VAS評分及黏膜上皮化時間、術后鼻黏膜纖毛功能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鼻中隔偏曲矯正術聯(lián)合兩種不同術式下進行鼻甲成形術,均有明顯的效果,采用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術治療患者的出血發(fā)生率更低,鼻腔纖毛功能保護好,恢復時間更短,值得臨床推廣。
[1] 丁楠, 李春苗, 巴云鵬. PLUNC、TLR2及NF-κB在鼻息肉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7, 06(02): 130-134.
[2] AlDayeh A A, Herring S W.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rcine nasal septum[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14, 47(1): 154-161.
[3] 張國華, 鄧明朝, 容慶豐. 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抗生素應用的必要性[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6, 04(16): 2674-2676.
[4] 李大偉, 王瑋, 林燕. 鼻內(nèi)鏡下鼻中隔矯正術后鼻中隔縫合和鼻腔填塞療效的對比研究[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6, 05(05): 381-382.
[5] Zou J, Man F, Deng K, et al. 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of sinonasal angiomatous polyps[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4, 83(3): 545-551.
[6] 王春燕, 薛俊芳, 劉芳, 等. 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使用鼻腔填塞與負壓引流的對比研究[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5, 06(05): 448-451.
[7] 任慧君, 童雷, 吳國民, 等. 負壓引流在鼻內(nèi)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中的應用[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4, 02(22): 1765-1768.
[8] Saul B, Rettinger G, Scheithauer M, et al. Radiological findings of the nasal septum in CT scan in patients with deviated noses[J]. Laryngo-rhino-otologie, 2014, 93(3): 174-177.
[9] 周詩侗, 崔振英, 陳妮娜, 等. 內(nèi)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1280例策略探討[J]. 重慶醫(yī)學, 2014, 04(11): 1384-1385.
[10]代保強, 劉衛(wèi)衛(wèi), 金愛燕, 等. 鼻腔填塞法和縫合法及負壓法在鼻中隔矯正術后應用的效果觀察[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4, 03(02): 118-121.
[11]Lee J E, Jung H J, Chang M, et al. A novel wedge technique to correct the curved deviation of the cartilaginous nasal septum[J]. Auris & nasus & larynx, 2014, 41(2): 190-194.
[12]李清明, 吳思恩, 黃素紅, 等. 鼻內(nèi)鏡下鼻中隔偏曲手術個體化處理策略[J]. 中國內(nèi)鏡雜志, 2016, 11(01): 96-98.
[13]滕華, 程向榮, 張鵬, 等. 隧道法切除高尖鼻中隔棘(嵴)突的手術技巧[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4, 14(15): 1170-1171.
[14]Manuel C T, Leary R, Protsenko D E, et al. Nasal tip support: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he caudal septum during tip depression[J]. The Laryngoscope: A Medical Journal for Clinical and Research Contributions in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4, 124(3): 649-654.
[15]Yenigun A, Ozturan O, Buyukpinarbasili N, et al. Pneumatized septal turbinate[J]. Auris & nasus & larynx, 2014, 41(3): 310-312.
[16]Duran K, Fatih Y, Donan M, et al. Middle ear pressure after septoplasty[J]. 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14, 25(1): e19-e21.
[17]Bohluli B, Motamedi MHK, Varedi P, et al. Management of perforations of the nasal septum: Can extracorporeal septoplasty be an effective option?[J].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14, 72(2): 391-395.
[18]Israfil Orhan, Tugrul Ormeci, Salih Aydin, et al.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the maxillary sinus in patients with nasal septum deviation. [J].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Oto-Rhino-Laryngological Societies (EUFOS), 2014, 271(4): 727-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