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琨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響……”悅耳的手機鈴聲響起,打斷了正在聚精會神備課的康老師的思路。
電話是校友總會的陳會長打來的。陳會長客氣地說:“請康老師辛苦一下,用文言給學校剛竣工的景點‘善學泉寫一篇碑記?!?/p>
“善學泉”是旅居馬來西亞的著名校友張先生捐資300萬建成的一個景點,意在勉勵莘莘學子“好學善學,學無止境;源遠流長,鑄就偉業(yè)”。茲事體大,康老師雖說在報刊上發(fā)表了數(shù)十萬字的文章,卻也不敢輕易答應(yīng),當即婉拒說:“我只教過文言文,卻從未用文言寫過文章。再說,這是要刻入石頭的‘不朽之作,請陳會長邀請德高望重的老教師來寫?!?/p>
第二天,陳會長找到康老師,讓他無論如何寫好這篇碑記??道蠋熗仆胁涣?,只好勉為其難答應(yīng)了。
康老師作了一番準備之后,下筆倒也順利,很快寫了一篇350多字的《善學泉記》。然后私下讓幾個好友幫忙把關(guān),好友們在各抒己見的同時都說“寫得好”。
陳會長接到康老師用微信發(fā)來的《善學泉記》之后兩天,又把碑記的修改稿發(fā)給康老師,征求他的意見。
康老師高興地看到修改稿比原稿多了兩個亮點:其一是,把“水池呈長條之形,泉水現(xiàn)傘花之狀”改為“腰鼓形水池,花傘狀清泉”,腰鼓形水池更符合實際情形,且頗具美感;其二是,把“有詩為證:泉燈二景輝映兮,美化生存空間;造型典雅別致兮,渾然古樸校園”改為“泉燈輝映兮,美化校園空間;不忘初心兮,永銘母校恩情”,最后一句可謂點睛之筆,點明海外校友的拳拳之心。
可是,修改稿也有兩處明顯的語病。比如,把原稿的“校誕110之期”,改為“校慶110年際”,其中明顯缺少了個“之”字。
到底是誰改的碑記呢?估計是個名人??擅穗y道就不會出現(xiàn)語病嗎?
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文中有個句子“因為我家里有一塊草地,適合養(yǎng)狗的條件”,顯然存在“動賓搭配不當”的語病,一直到2017年,人教版《語文》必修一才把后半句改為“適合養(yǎng)狗”。同一冊教材里,夏衍的報告文學《包身工》,文中有個句子“織成衣服的一縷縷紗,編成襪子的一根根線,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適而愉快的”,其主謂搭配不當?shù)恼Z病至今也沒改正。
基于這樣的想法,康老師大膽地對修改稿再次做了多處修改。
把《善學泉記》標注“修改稿”發(fā)微信給陳會長后,康老師順便問了句:“可以告訴我之前的‘修改稿是誰改的嗎?”
陳會長很快給康老師發(fā)回三個“呲牙”的圖標,便沒了下文。
兩天后,陳會長當面告訴康老師說:“馬來西亞的張先生看了你的《善學泉記》,喜悅地說,‘好,很好!碑記就是它了?!?/p>
聞聽此言,康老師笑了,管他是誰改的碑記呢,寫出好文章才是硬道理,自古皆然也。
“祖厝里有寶貝?!贝遄永锏娜诉@樣口口相傳。時間長了,人們便深信不疑。
田大有的家離“田氏祖厝”最近,距離不過百米。
改革開放后,村里的一些人到外面打拼發(fā)了財。田大有一家在責任田里種茶葉、種柑橘卻收效甚微,只是勉強度日。
又過了幾年,村民們商量著把破敗不堪的祖厝拆除重建。在集資會議上,田大有主動站出來說,他家錢不多,但子女多,勞力多,愿意義務(wù)承擔拆舊任務(wù),并按圖紙要求負責挖好地基。
正值夏收時節(jié),拆除地面建筑物后,田大有把挖地基的時間更多地安排在晚上,并交代子女說,挖仔細點、小心點,注意地下的寶貝。
一個月圓之夜,六子田多多一鋤頭下去,“鏗”的一聲,挖到了一個硬物,再一鋤頭下去,好像還濺出了火花。田多多喊來七弟田娃娃幫忙,費了好大的勁,終于挖出了一個直徑超過一米的球狀物。他們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寶貝了,立馬喊來父親田大有。田大有在朦朦朧朧的月光下察看多時,也不清楚這是什么。
“先把它扛回家藏起來!”田大有吩咐田多多、田娃娃說。他自己也邁著輕快的步子跟在他們身后,還不忘左瞧瞧右看看,慶幸的是沒有外人看到。
田大有一夜沒睡,天一亮他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把昨天挖到的寶貝擦洗干凈。閱歷豐富的田大有現(xiàn)在已經(jīng)初步判定,這個橢網(wǎng)形的物體就是一個精美的石頭,石頭頂端用楷書刻著兩個大字:祖訓。其下環(huán)繞著石頭井然有序地雕刻著十行行書,即“一宗祀以敦孝道,二睦鄰以念同宗;三孝悌以整家風,四耕讀以務(wù)本業(yè);五賑濟以活貧苦,六擇配以選良家;七勤儉以保家業(yè),八禮讓以免爭端;九養(yǎng)性勿嗜狂藥,十謹言以慎樞機”。
田大有看完祖訓,心中一凜:這個寶貝可貪不得,它是老祖宗留給后代的共有財產(chǎn)。
“田氏祖厝”重建完工后,這個刻著祖訓的寶貝就高高地供奉在正堂上,讓族人瞻仰、遵行。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