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古漢語文言文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是民族的記憶,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我們祖國的未來對我們?nèi)A夏文明的積淀——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需要我們教師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上精益求精才是當務之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生動形象地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種子會萌發(fā)出幼芽來。兒童邊認識邊干,干得越多,對勞動快樂的激動情感就體驗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越多,他的求知渴望、鉆研精神、學習勁頭也就越強烈?!盵1]所以,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樂學文言文的積極情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情感是文章所要表達的終極目標,在教學《陳情表》一課中,教學目標就是體會作者復雜深摯的感情,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shù)。所以,教師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體會這篇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會這文章中所蘊含的“孝”。另外,我認為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情感也可以在誦讀中實現(xiàn)?!白x”而不思則罔,特別是對于遠離我們生活的古詩文,教師不要叫學生盲目地讀、讀、讀,而是教給學生如何在讀中理解、品悟、體驗情感。例如《歸園田居》的教學,教師可以依據(jù)教材與學生的特點,采用四步誦讀法,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注意到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能讓學生扎扎實實的學到知識。初讀,讀準字音、了解了五言詩的朗讀節(jié)奏;再讀,讀懂句意,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了解了詩歌圍繞“歸”字寫了歸隱田園的緣由和歸隱后的生活兩部分,為更好的理解詩歌打下基礎(chǔ);三讀,讀出感情,學生通過自己理解和教師點撥,對“誤”“戀”“思”“久”“復”等關(guān)鍵字的把握讀出了作者的悔恨、痛苦、愉悅、輕松等情感;四讀,讀出意境,在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下,學生有了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躍躍欲試地想把自己的理解融入詩歌,讀出美感。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學到了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了詩歌的情感。
飽含著深情的人,帶著請改熱度的事物都是有微妙的精神力量的,在一個美麗動人的文章中作者通常是有強烈的情感,那么,作為教師,學生學生的引領(lǐng)者,同樣也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引領(lǐng)者,就需要教師全情投入,把文章中一點一滴的情感體悟到位,然后傳遞給學生,將學生引領(lǐng)進情感的藝術(shù)領(lǐng)域。也就是說,只有教師動情了,學生才可能動情,如果連教師自己都很麻木,那么學生很有可能是更加麻木。因此,教師的責任就是以自己的情感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把自己充沛的情感當成是一簇燃燒的火花,盡力釋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去點燃學生這個巨大的情感炸藥庫。在這方面于漪老師的課就是很好的例子。全國著名語文教師于漪在回憶她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想到了周總理日夜操勞,披肝瀝膽,臨終時還叮囑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國的大江南北……想到這一切,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她說那份教案是用淚水寫成的?!盵2]這一例子雖然是于漪老師教授現(xiàn)代詩文的例子,但它反映出了同樣的道理,那就是我們語文教師在教授文言課文時,也應該象于漪老師一樣,帶著充沛的感情進入課堂,用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感動學生,感化學生。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人們總是傾向于對自己能夠干好的事情感興趣。仔細想想,不無道理,誰會對自己總是做不好,總是感受挫折失敗的事情感興趣呢?興趣往往是在成功和信心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我們所做的某件事如果總是得不到成功的體驗,總是得不到鼓勵,那么,我們必然會灰心喪氣,失去自信。沒有了自信,我們自然會避開這件事不做,那么興趣又從何談起呢?同樣的道理,在學生眼里,文言文難學,學起來“費勁”,成績也往往越學越差,總是體驗不到成功,如果這時再得不到老師及時的幫助鼓勵,自然也就越學越?jīng)]興趣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盵3]基于以上原因,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打破文言文教學中“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通過啟發(f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讓他們體會到參與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并及時給予贊揚和鼓勵,才能調(diào)動其學習文言文的趣味。
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努力、勞動和取得成績做出肯定,讓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4],學生在被強化的興趣的基礎(chǔ)上再做進一步的努力,使他們?nèi)〉酶蟮恼蝮w驗。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34-35
[2]于漪.于漪教案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25-26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42-45
[4]魏書生.語文教學[M].遼寧:沈陽出版社.2000,51-52
[5]徐紅.文言文教學方法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0-90
[6]高秀蘭.文言文教學方法探索.[J]現(xiàn)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