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張興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講、做筆記,在教師提問時,學生往往是集體回答,雖然形式上有一種較好的課堂氣氛,但是因為各個學生的水平不同,許多學生只是跟著其他學生一起回答而缺乏獨立思考,所以并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為了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有思考和發(fā)表自己看法的機會,運用小組合作式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首先應當進行合理的分組,只有分組合理才能真正達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茖W合理的分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求每個小組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四到六個人為最佳,因為人數過多,小組內部的成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有輪番發(fā)言的機會,并且小組內部也難以進行深入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但是人數過少也不能起到小組合作的真正意義,讓組內成員很難學到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識。除了對于人數的要求外,各小組的成員和小組之間的平均水平也要合理。這主要表現為每個小組中必須要有一定的優(yōu)秀學生、中等學生和學困生;對于性別方面,最好是組內有男生也有女生。這是一個小組內部成員的情況,對于組與組之間也要進行水平的平衡,只有這樣在進行最后匯報時組與組之間的討論質量才不至于過大,如果討論結果差異過大,即一個很好一個很差,那么對于較差的組來說,就會打擊他們參與小組合作的積極性,難以達到小組合作的有效目的。最后,在進行合理化分組時要注重調整分組,一般以半個學期到一個學期為界調整一次分組,讓學生有機會和不同層次、不同思維的學生在一組,不僅能起到不同的教學效果,也能讓學生在不同的分組內部不斷保持新鮮感。
有些教師雖然已經實行了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但收效甚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真正有效利用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小組合作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組內發(fā)揮各自的長處,每個人機會均等,都有發(fā)言的權利,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中許多學生有“搭便車”的習慣,即每次討論的結果都是固定的一個或幾個人作出的結論,而另一部分學生只進行判斷或直接不發(fā)表個人看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應當是發(fā)言者與評判者輪流擔任,小組內最好不設置組長,因為一旦設置組長,組內成員就會在思想上產生一種沒有重擔的想法,會降低他們參與小組合作的積極性。另外在進行班級匯報時,匯報者也不一定非讓優(yōu)等生擔任,組內成員也可以輪流進行匯報。教師不應當對學生匯報的水平進行分數或等級的評判,因為如果這樣做,會讓學困生或中等生認為自己不能擔此重任,而每次將匯報的任務都交給優(yōu)等生。另外教師應當教給學生在進行組內匯報時,盡量采用“我們小組討論得出……”、“我們組認為……”這種開頭形式,在潛意識里能夠提升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小組意識。另外,教師在讓小組進行合作討論之前,應當給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時間,一旦在開始就進行小組合作,許多學生會不自覺的跟著優(yōu)等生的思路跑,而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在進行小組討論時,也應當給小組充足的時間。例如在討論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時,如果給每個小組兩分鐘的時間,讓4到6個人在兩分鐘的時間里得出結論,很難讓每個人都有發(fā)言的權利,因此也就不能達到小組合作的目的。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應當選取適合的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小組討論。如果教師為小組選擇太過簡單的題目,容易讓組內成員產生思維惰性,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考能力,對于這類題目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口頭回答;而難度較大的題目,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會浪費時間而且不容易得出結論,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進行課下討論,然后在下一節(jié)課進行仔細講解。例如教師在教授“三角形內角和”的問題時,可以讓不同的小組研究不同的三角形,在進行小組匯報時就會發(fā)現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對于這類題目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能夠讓學生實際的參與到教學討論中。類似的討論還可以進行很多,重點是讓教師選取難度適中的、適于進行小組討論的題目,這樣才能達到小組合作的真正意義。
結語: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合作意識的提升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采用這種互幫互助的形式能有效發(fā)揮優(yōu)等生的長處、給中等生更多的展示機會、提高學困生的課堂參與感。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積極組織這種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小組合作當中,給學生及時的指導。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當努力積累經驗,找到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在教師內部交流討論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1]祝麗霞.淺談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與應注意的問題[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3):00069-00069.
[2]陳勇.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J].時代教育,2017(16):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