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敏
(福州楊橋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1)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體現(xiàn)了四個“新”:理念“新”、設計“新”、內容“新”、資源“新”。相較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新教材顯得更活,賦予教師拓展和發(fā)揮的空間更大,更注重價值引領,同時淡化單純知識點的傳授。對一線教師來說,所要面臨的難點則是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凝練并落實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獲得具有學科特點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首先要根據課程標準、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中的階段目標以及班級學生的總體水平而制定;其次,教師要借助教學智慧與教學經驗把握每一堂課的三維目標,準確定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這樣設置的教學目標,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目的性,也能有效地融合入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七課的“家的意味”一框中,教師在把握教學目標時就要考慮到四個要素:《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關于此部分內容的要求;學生的年齡段——屬于青春成長期;把握教材所想要傳導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與家人共創(chuàng)共享美好家庭的意識與能力;教材所能融入的核心素養(yǎng)——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以及責任擔當意識。因此,教師對知識目標設置應讓學生了解家庭含義、功能,明確“家”的豐富內涵;能力目標設置為讓學生領悟“家”的內涵,學會維護家的利益,用實際行動表達孝敬之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培養(yǎng)學生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孝道及內涵,熱愛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增強課堂目的性,同時也有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為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體驗、辨析與踐行中生成知識,提升能力。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可以由一個社會現(xiàn)象展開學生為主的課堂討論或辯論,也可以就一個教學難點開展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能關注到每一層次的學生需求,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想法、觀點,對正確的言論給予肯定,賦予學生成就感,對偏頗或錯誤的觀點及時糾正,讓學生能分辨是非黑白。
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四課的“情緒的管理”一框中,教師可先向學生提供一段材料:班主任通知本來要在周三舉行的春季趣味運動會因為下雨而取消。班級同學哀嚎一片,失望的小強氣得把自己的書包往地上重重一砸,學習用具和書本丟的滿地都是……接著,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兩個問題:1.小強表達他情緒的方式對嗎?為什么?2.你會怎樣表達這樣的情緒?經過熱烈討論后,第一個問題得出答案,學生明白了情緒不合理的發(fā)泄會影響別人,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合理表達情緒的方法,在討論與教師的歸納總結后也可順利得出。不需要教師過多講解,知識難點、重點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探究討論中得以突破,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落實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
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質上是對生活實踐知識與實用知識的學習,為了使這些源自于生活的知識能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再現(xiàn),從而被認知、被感悟;為了使課堂不被應試教育異化,而形成劃重點、提問題、念答案、背誦加默寫的枯燥模式;為了避免把《道德與法治》課上成“遵紀守法課”,讓學生對課堂產生嫌棄、厭惡的情緒。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教材的呈現(xiàn)形式,幫助學生找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點,設計與學生生活貼近,受學生喜愛的活動,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愛上學習、享受學習。
例如,在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八課講到“公平正義的價值”時,為了避免對公平概念照本宣科的講解,教師在課前準備一些糖,課堂上由學生分發(fā),并無分發(fā)規(guī)則。學生能在課堂上吃糖,自然感到無比興奮,此時課堂氣氛開始升溫。在分發(fā)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多拿了糖,有些只拿到一顆甚至沒有拿到糖,班級開心的笑聲,抱怨的叫聲皆而有之,課堂氣氛漸漸濃烈。教師對各種情緒稍加安撫后及時拋出問題:大家對這種現(xiàn)象的感受,以及造成的原因;生活中遇到此種情況,該如何解決?活躍的課堂氣氛漸漸平靜,學生們轉入對分糖結果背后原因的探究。有動有靜的課堂氛圍,沒有一味的嘩眾,沒有單一的靜思,而“公平”的概念就這樣走入學生心中。在教學中,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能夠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
《道德與法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施者、參與者、引領者,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并創(chuàng)設與教學相應、與生活貼近的教學情境。為了使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能產生與情境相應的內心體驗,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生活實際為基礎,在設置的手段上可以采用多媒體播放視頻、音頻,或者講故事、做游戲,又或者結合學校社會實踐場所,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講到“愛護身體”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小明一天的生活情境:上學時遵守交通規(guī)則,在學校上體育課時做好準備活動,與同學討論明星喬某某因抑郁而自殺的事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逃生演練。這幾個情境都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聽到、看到、經歷的,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分析,學生很快就能以極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新知中,從而得出愛護身體需要關注自己的身體,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要掌握自救自護辦法的答案。這些源于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易被學生接納,觸動學生內心,引發(fā)共鳴,提高課堂的參與性。學生在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中開展思維與情感過程,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落實健康生活、責任擔當?shù)群诵乃仞B(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