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鋼
(寧海縣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寧海 315600)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作為教師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已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所共識。教師培訓也由教師自發(fā)、自覺的需求轉化為政府強制性、規(guī)范性的要求。目前,在政府主導的背景下,在頻度日益提高的培訓活動中,如何保證培訓效果,如何檢測培訓效果,乃至究竟怎樣才算是取得了培訓效果,都是懸而未決卻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從文獻查閱結果看,各級各類培訓機構都意識到并重視培訓效果的問題,但都缺乏有效的手段與方法,特別是如何確認、檢測培訓效果始終是培訓機構迫切希望解決的焦點。[1]筆者在組織培訓活動的實踐中,試圖從培訓活動“效果點”的預設、達成與檢測中尋找解決培訓效果問題的根本辦法,在此予以闡述。
教師培訓活動的“效果點”,是指培訓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培訓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它是整個培訓活動效果的凸顯之處,是培訓師的著力點。它類似于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目標,是整個培訓活動的實施依據。明確每一個培訓活動的“效果點”,可以有效避免培訓的盲目性,從而大大提高培訓實效。
教師培訓活動的“效果點”應是具體而實在的。通過一個培訓活動,要解決什么問題,例如改變參訓教師的某種觀念,讓教師學會某種教育手段,學會某種教學技能等。[2]對一個具體的培訓活動來說,“效果點”的表述應更細致而明確。例如“(中級)初中語文教學案例寫作班培訓”這一培訓活動,它的“效果點”應清晰表述為三點:(1)使參訓教師明確教學案例寫作的意義(觀念方面);(2)了解初中語文教學案例寫作的一般方法(知識方面);(3)能夠寫作教學案例,完成作業(yè),形成作品(技能方面)。一般來說,“效果點”越清楚,培訓的目標指向就越明確,培訓效果也越好。
培訓師(培訓機構)在設計一個培訓活動時,對該培訓活動預計可以達到的效果應該有清晰的目標指向[3],預先確定本次培訓活動的“效果點”。
1.培訓“效果點”的預設應具備系統(tǒng)性
針對某一教師群體的培訓活動,其本身應具備系統(tǒng)性。例如針對浙江省初中語文學科初級教師,培訓機構應根據這一群體的實際情況開設系列培訓,來促進初級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而且,針對初級教師的系列項目與針對中級、高級教師的培訓項目系統(tǒng)應有所不同。但不論是針對哪個群體,培訓機構開展的培訓活動本身應該是成系統(tǒng)、成系列的。在這個基礎上,針對某一群體的系列培訓活動預設的“效果點”也應具備系統(tǒng)性。以筆者所在的教師進修學校開展的針對初中語文初級教師的系列培訓活動為例,我們開展了“初中語文初級教師小說教學培訓”“初中語文初級教師散文教學培訓”“初中語文初級教師詩歌教學培訓”等系列活動,并確立這些培訓活動的預設“效果點”(如表1所示)。
表1 培訓活動預設“效果點”一覽表
這些培訓活動的預設“效果點”也構成一個系列,期望整體上達到促使初中語文初級教師“提升文體教學技能與水平”的目標。培訓活動“效果點”預設的系統(tǒng)性強化了培訓的目的性,這是培訓活動取得實效的基礎。
2.培訓“效果點”應根據實際培訓需求來設定
教師培訓的需求來源于兩方面:一是自下而上,來自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就是說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困難或者是需要迫切提升的教育教學技能,要通過培訓的方式加以解決或提高;二是自上而下,在特定的教育發(fā)展階段中,教育行政部門認定的需要教師掌握的某些技能,也需要通過培訓的方式加以落實提升,例如最近幾年開展的針對全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培訓需求。當然,這兩者是統(tǒng)一的,上級部門的行政要求也往往是建立在對基層教師普遍問題調研的基礎上的。
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培訓項目的“效果點”都應根據培訓需求來設定。以浙江省近三年實施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工程來說,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培訓工程。應該說,這種培訓需求是非常明確的。但是具體到培訓實踐中來,“信息技術”這個概念顯然過大而且籠統(tǒng)?!靶Чc”的預設應該更加明確而具體,而不是一個籠統(tǒng)而模糊的目標。例如可以預設其中一個“效果點”——“通過提升工程的培訓使參訓教師掌握電子白板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這樣可以使提升工程的目標指向更清晰,效果一定更好。
在教師培訓活動中,“效果點”的預設可以明確目標指向。那么,如何達成預設的目標呢?
1.以培訓教材為支撐
一般情況下,一個完整的培訓活動都應向學員提供培訓教材。培訓教材具有完備性、系統(tǒng)性、延時性的特點,有助于參訓教師在參加培訓活動之后對本次培訓活動的“效果點”有更系統(tǒng)、更清晰、更深入的學習與認識,也有助于教師在參訓之后的自主拓展。例如初中語文初級教師小說教學培訓,我們訂購由王榮生主編、李沖鋒任執(zhí)行主編的《小說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作為培訓教材,為他們在后續(xù)的自主學習提供系統(tǒng)性的學習資料。
2.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是培訓活動的呈現方式,也是實現培訓目標的落腳點。要達成培訓活動預設的“效果點”,就要根據預設的效果目標來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還是以初中語文初級教師小說教學培訓為例,為了達成上文表格中的三個“效果點”,我們開設了“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小說教學”“初中小說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初中小說課堂教學研究”三個培訓課程模塊。其中,第一個模塊以理論培訓為主,主要是為了達成“效果點1”;第二個模塊安排講座與學員實踐,主要是為了達成“效果點2”;第三個模塊以實踐為主,主要形式為聽評課與學員分組討論,主要是為了達成“效果點3”。應當注意的是,各個“效果點”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因此各個課程模塊之間也是相互支持的。
3.采用更加有效的培訓形式
培訓形式是指在培訓活動中為達成培訓效果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及整個培訓活動的組織形式。[4]從培訓活動的組織方式來看,目前主流的培訓形式主要包括參與式培訓、討論式培訓、講座式培訓、體驗式培訓及“互聯(lián)網+”培訓;從組織培訓活動的動機來看,培訓形式主要有問題式培訓、主題式培訓及預設式培訓。不論采用何種形式,培訓組織者的出發(fā)點始終是培訓“效果點”的實現,這應該是實施教師培訓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恰恰又是容易被普遍忽略的。任何一個活動,都應該是目標、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在教師培訓實踐中,因注重形式而忽略目標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教師培訓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把培訓目標放在首位,把培訓“效果點”的實現與否作為衡量培訓質量優(yōu)劣的最重要標準。這才是教師培訓事業(yè)的正確發(fā)展方向。
當前,大多數教師培訓活動中的培訓形式還比較單一,這就需要培訓者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嘗試更加有效、更加切近教師實際也更受參訓教師歡迎的培訓形式。
4.選聘優(yōu)秀的培訓師
教師培訓活動中的培訓師相當于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師,他對于培訓“效果點”的達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一個培訓課程,由不同的培訓師來實施,起到的效果可能是有巨大差距的。因此,要比較完美地達成培訓“效果點”,就要慎重選聘培訓師。一個優(yōu)秀的培訓師,他應該學識豐富、具備高明的現場駕馭能力、具備非常清晰的授課目的。當然,他還應具備良好的形象、幽默的語言、標準的普通話、磁性的嗓音及其他一切有助于達成培訓效果的良好素質。
但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培訓活動中培訓師的選聘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主要是由當前培訓師資源缺乏造成的,也有培訓機構與培訓師之間缺少相互了解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建立培訓師準入制度與分級制度,對當前所有的培訓師資源進行整理分級,從而為廣大教師培訓機構選聘培訓師提供參考。浙江省教師培訓管理平臺于2017年夏天建立的培訓師評價機制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由參訓教師對培訓師進行全方面的評價,從而形成一個信息比較豐富的培訓師資源庫。但是,這個培訓師資源庫離信息完備還有很大的距離,還需要不斷的積累與完善。
一個教師培訓活動究竟有沒有實效,這需要通過對培訓“效果點”的驗證來評估。就目前教師培訓實踐來說,培訓“效果點”的驗證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現場問卷
問卷是調查培訓效果最常見的方式之一,一般在整個培訓活動結束時實施,也可以在某一培訓課程結束時實施。在預設“效果點”的教師培訓活動中,問卷內容應側重預設“效果點”的達成程度。在問卷的設計上可根據預設的“效果點”安排若干問題。一般來說,問卷中問題涉及的內容越具體、越細致,得到的答案就越真實。
2.作業(yè)驗證
教師培訓活動的作業(yè)一般有兩種基本功能:一是作為培訓的補充,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培訓效果;二是作為培訓效果的檢測手段,目的是檢驗參訓教師在本次培訓活動中的受益程度。這兩種功能是相互融通的。在預設“效果點”的教師培訓活動中,培訓作業(yè)的第二種功能可以實現對本次培訓活動“效果點”達成度的檢驗。
3.簡單測試
這種培訓“效果點”的驗證方式往往出現在較長學時的培訓活動中。例如浙江省全面實施的針對教師全員的90學時集中脫產培訓,一般都會在培訓活動結束時安排簡單測試。對于有著明確培訓目標的培訓活動來說,這種測試應該是檢測“效果點”達成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4.實踐檢測
在一些預設了實踐性目標的教師培訓活動中,可以用實踐驗證的方式來檢測“效果點”的達成度。還是以初中語文初級教師小說教學培訓活動為例,要檢測其預設效果點3——“開設一堂合乎規(guī)范要求的小說教學課”的達成度,可以讓參訓學員按照培訓師的要求開設公開課,在課堂教學中直接呈現培訓效果。實踐驗證,這是一種比較直觀的培訓效果檢測方式,但是由于其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明顯,驗證過程冗長,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培訓者往往只安排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參訓教師開設公開課,由此也帶來檢測面狹窄的問題。所以,作為驗證樣本的代表教師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p>
參考文獻:
[1]曾能建.教師培訓的實效性研究[J].教育評論,2010(1):75-77.
[2]馮延平,常一民.中小學教師培訓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0(1):76-78.
[3]光佳.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