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八一希望學校 董慶紅
所謂 “導學互動”就是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不再是填鴨式的教學,導學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有一定的培養(yǎng)作用,相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會更加適合新時代下的青少年。
傳統(tǒng)的課堂上,學生是姿態(tài)較低的角色,因為他們需要從教師的身上進行知識的汲取,同時也需要教師幫助才能夠使學到的知識形成相對系統(tǒng)的結構。但是構建主義者認為這樣的知識構架是無效的。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的知識構架,并不是學生自己的,下次對知識進行整理構建時,學生還是會需要教師的幫助,因為學生已經在學習中漸漸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學生應該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做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公。學生之間進行的互動能夠幫助學生自成知識的體系,因為進行討論時,能夠使學生再一次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整理,而不斷地梳理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知識構架。另外討論使教師得到解放,簡單的問題學習好的學生就能夠幫忙解答,使學生之間形成較好的互助學習氛圍,社會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就能夠使學生之間形成比較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們根據問題,進行實際的分析,再通過討論解決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大大解決了傳統(tǒng)課堂上總是優(yōu)秀的學生在參與,而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沒有參與到課堂中,使成績體現差異越來越明顯的問題。其次,針對品德與社會科目,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較多,而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但是相對來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間的想法差異還是較大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首先將自己的講解講出來,在課堂上就會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形成過程,導致很多的學生都開始順著教師的思想展開分析,漸漸就會失去自己的主張,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是不利的,但是通過導學互動的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在課堂上的地位相對平等,便于學生抒發(fā)自己的見解,某品德與社會教師針對當下的共享單車事件,與學生共同展開討論,學生對于共享單車使用的不道德行為進行了分析,并認為其使用方法還有待提高,這樣的討論能夠使學生更加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和想法,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教師對于教學工作十分熟悉,并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方式,習慣了課堂主導者的身份對于導學互動有一定的約束,因此教師放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雖然做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教師還是應該努力克服自己的習慣,做到只是參與到課堂中,主要的任務是配合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就是要做到共同學習,導學式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只是知識的提供者,教師應該提前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預習和自學,在課堂上時通過與學生進行有效地互動,做到與學生共同學習,而且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的思維與教師不同,他們的思維較為活躍,優(yōu)點就是可能在學習某一知識時實現了舉一反三,能夠擴大知識點,帶來意外的收獲;但同時也可能研究方向錯誤,將學習的主線帶偏,教師在討論過程中不僅是參與者,還應該是監(jiān)督者,在學習方向有明顯的錯誤時,及時糾正以繼續(xù)進行正確的學習。但是語言表達上應該盡可能的委婉,因為學生首次接受自主學習的方式,在運用過程中難免會有一定的誤差,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并且尊重學生的人格,在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正確的進行學習。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有自己特殊的學習方式和接受事物的方式,教師放低姿態(tài)做好傾聽者和陪伴者的角色,才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
某品德與社會教師在研究 “導學互動”時,意識到教師放手的重要性,因此在實踐中身體力行這一點。首先在上課時他會相應的提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然后選出一位學生進行課堂的主持,大部分的活動流程均由這位同學進行推進,他只是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參與到課堂中,其余的時間均在一旁觀看。幾節(jié)課下來發(fā)現,在進行討論時他總是要出面維持秩序,不然課堂就會陷入相對混亂的場面,因此他總結說教師雖然應該放手,但就課堂的實際情況來講,放手應該是指在教學上適當的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不能夠完全置之不理,學生在長期相對嚴格的管理之后,忽然不被管理很可能會導致課堂進展不受控制。
主動學習是實施導學式教學的關鍵之處,因為如果學生沒有進行自學,對于上課時的討論就會變得啞口無言,因為學生根本沒有進行提前的預習,對于課本的知識一無所知,這也是現在普遍的現象,因為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式的學習,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很難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因此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很重要。安徽省某品德與社會教師在進行導學式教學研究時,意識到預習對于導學教學的重要性,因此通過以下方式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并且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發(fā)現其效果是相對可觀的。首先就是改變預習方式,傳統(tǒng)的預習就是學生通過對課本內容進行研究,大致了解將要講的內容,這樣的方式下學生大多只是草草的進行瀏覽,對于知識根本沒有任何自己的理解,所以他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相關知識的查詢,還可以將有趣的信息下載后,在課堂討論時與同學一起分享;其次就是讓預習內容變得多元化,他只是相對應的給出預習方向,而內容需要學生自己進行拓展,有效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不僅可以查找資料,還可以進行問卷調查、街頭采訪等知識擴充方式進行預習。經過對長春某中學的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因為國家開放以及互聯網的大范圍普及,他們已經在潛移默化下對國外相對自由的教學方式更加喜愛,對于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他們是存在一定逆反心理,在教師進行教學中很多的配合是不受他們歡迎的,但是這樣的導學是能夠體現他們行動力的,比起刻板的預習教材和資料,學生更容易接受導學,也就相應的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對于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原本教學模式下的互動就是教師為教學設下一條條線索,學生根據線索前進看似在進行有效地探索,其實只是在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學習,缺少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思想。而現在的導學互動式的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高了課堂上的互動效率,教師不再為教學提供任何的線索,所有的教學進程都是學生自己在進行推動,對于學生的思維鍛煉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且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轉靜態(tài)為動態(tài),學生之間的互動使所有學生的思維始終與課堂有關,使課堂的參與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樣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提供了更好的環(huán)境。有一位品德與社會教師在導學互動的課堂討論中,還加入了一定的社會現象,就是在課本固有的內容基礎上,定期開展一趟關于社會現象的討論,因為社會現象就發(fā)生在身邊,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進行討論時會更加得心應手,并且在這樣的討論下,逐漸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對這門科目的學習具有好處,對于學生日后的語言表達以及思維模式培養(yǎng)都有一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