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曉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 222000)
我們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肩負重任,一定要對學生充滿希望,哪怕是基礎再差的學生,這就是對他們現狀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
學生的知識水平各不相同,智力發(fā)展更是有差異,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個體差異.教師不能苛求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應該尊重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學習信心.實際的教學中給予更耐心的輔導,促使他們成績的提高,并根據他們成績進步的情況,給予恰如其分的激勵,使他們從已有的成績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品味學習的樂趣,也讓他們明白繼續(xù)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樹立各個層次的典型,特別是由差轉好的學生典型,引起正面的羅遜塔爾效應.要知道沒有不稱職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教育.不能放棄任何學生,對于一個學生的放棄在教師生涯中雖微不足道,但對學生而言有可能就是他們的全部未來.
事實上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科學史的內容,比如“顯微鏡和細胞的發(fā)現”、“光合作用的發(fā)現”、“血液循環(huán)發(fā)現過程”、“胰島素的發(fā)現”、“色盲的發(fā)現”等,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潛在的因素,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追隨科學家的腳步,在課堂上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課前先請班長、課代表組織學生自由分組,然后筆者給小組長開會指導,最后各小組長回去分工準備)整節(jié)課以學生活動為主線,人人都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學家探索生命奧秘的艱辛,遇到困難時鍥而不舍的精神,在權威面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在生命探究過程中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科學家振興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科學家的偉大成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了很好的升華.
鉆研教材,巧妙設計,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科學發(fā)現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如我們的生活、學習、交往也會遇到挫折、困難、失敗,我們該如何正確的面對它,學習科學家什么樣的品質,什么樣的精神?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開展挫折教育.事實證明,課堂上,雖然短短幾句話,微不足道的幾分鐘,卻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后就曾有學生找到筆者,說他很想學習,就是學不進去,讓筆者幫他出出主意.受到這一學生的啟發(fā),筆者想肯定不止這一位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可能是害羞,或者難以啟齒或者其它別的什么原因,于是筆者決定下一節(jié)課提出一個建議:同學們,艾青曾經說,一個人最寶貴的是青年時期,而青年時期最關鍵的僅僅就是那幾步.選一位你們最信任最尊敬的老師,當你們遇到困難、挫折或者煩惱時可以請這位老師給你們當參謀,可以以書信的形式,紙條的形式或者面對面的交流等形式.當然我非常樂意做這個參謀,而且絕對保密每位同學的隱私.課后筆者收到了很多五顏六色的紙條和信件,疊成各種形狀,看著它們,筆者突然有一種很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學生在與筆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對筆者是莫大的信任.于是我坐下來,認認真真地看,認認真真地回復,不敢有半點馬虎,惟恐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再次傷害孩子脆弱的心靈.
生物學中的很多知識都與生命教育息息相關,尤其是很多探究性實驗.生物課堂上應該充分挖掘可探究資源,組織學生充分展開探究,讓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例如“人的胚胎發(fā)育”,只有經歷十月懷胎才能降臨于世,每位家長都在孕育、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付出了無數艱辛,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相當于懷孕時母親增加的重量的書包綁在腹部,彎腰系鞋帶、走路等小活動,體驗探究母親懷孕時的辛苦.不僅人類如此,所有的動植物等生命體都在孕育后代的過程中歷盡艱辛,最終開花結果.所以說每一種生命都來之不易,要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學會自愛.
正如臧克家先生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例如,在教學“生物生存的家園——生物圈”這部分內容時,要讓學生明白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其他生物,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園.更要讓學生懂得對社會和人類有所貢獻的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的生命價值得到了延伸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反思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教育,使課堂成為學生提高生命價值的重要場所.
再比如“動物繁殖”中有個奇怪現象:“螳螂交配是一項很殘忍的過程,因為雌螳螂會在交配以前將雄螳螂的頭部吃掉,而在這之后方能完成交尾行為,這是因為在螳螂的頭部有一種特殊物質會抑制交配,因此,螳螂為了繁衍后代,不得已做出這樣”弒夫“的殘忍行為.”教學中可以根據情景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經過討論,自主解決問題.可以提出的問題是: 雄螳螂為交尾而犧牲的意義是什么? 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和課外學習的內容,聯系本節(jié)課預習的內容,探究這個問題并進行小組交流,最后全班集體討論交流,進一步得出結論.這節(jié)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學習,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隨著生物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深入,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可以優(yōu)化整合資源,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性,更能培養(yǎng)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散思維,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們探究知識的能力和生命觀念.
每個生命體都要經歷不斷的變化與發(fā)展過程,而這一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磨難.生命只有一次,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沒有了生命就沒有了以后人生,生命中的一切理想都將無法實現.在教學“動物行為”這一節(jié)時,野牛在遭遇虎豹侵襲時,體格強健的公牛會圍成一圈,將老弱病殘圍在里面,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呢? 以此來教育學生學會保護弱者,勇敢地與不法勢力做斗爭.為了讓學生懂得生命的頑強與脆弱,教師可以將汶川大地震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觀看.人們看到,從廢墟中扒出來的母親,用自己的軀體保護孩子,用自己的鮮血喂養(yǎng)嬰兒; 人民解放軍強忍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努力奮斗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直到昏厥過去.例如,在教學“生命進化”這一部分時,要讓學生了解生物為了生存所進行的各種斗爭,只有通過激烈的競爭,才能做到“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這樣,生物物種才能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進步.又如,在教學“青春期的性發(fā)育”時,要讓學生明白這是一種自然的變化與發(fā)育過程,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不要對自己身體的變化而產生恐慌意識.同時,教師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社會調查、小組討論、論文答辯、主題辯論等方式,促使學生參與研究和討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展現自我的舞臺,將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比如,在“細胞的全能性”,“器官移植所面臨的問題”的教學中,針對白血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骨髓移植,向學生敘述了發(fā)生在身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告訴大家骨髓移植就像義務獻血一樣,對身體基本沒有傷害,試想一想,一個生命,因為你的捐贈而延續(xù),因為你的援手而綻放,這是多么神圣而又驕傲的事呀!筆者飽滿的語言,富有激情的訴說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同學,他們當即表示愿意捐獻.課后,很多學生到這咨詢相關事宜,比如說怎么捐獻,到哪里捐獻等等.這樣教學效果就達到了.
生命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努力.人們不能改變大環(huán)境,但可以左右課堂,可以通過努力改善小環(huán)境,讓學生盡可能享受到快樂的教育,學習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不能改變天氣,但可以給學生撐起一把傘,遮風擋雨.努力追求的境界就是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彰顯生命的色彩,教給學生靈活的知識,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生命成長的過程,盡自己可能提升學生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雖然這只是個理想的狀態(tài),可能永遠也無法達到,但不能放棄,而是要一點點地做,哪怕收效甚微,也要為之努力.因為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戒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