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勇
[內容提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建立由被動到主動的教育動力轉化機制、由認同到內化的個體心理接受機制、由融入到引領的作用發(fā)生機制、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生長機制,實現(xiàn)以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文化豐富、弘揚核心價值觀的良好局面,使大學生在最重要的人生階段不僅獲得知識技能,更獲得良好的文化熏陶,確立指引人生的價值尺度和坐標,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傳播的引領作用”[1]。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獨特的時空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在高校校園文化中得到綜合性的集中體現(xiàn),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已經(jīng)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因此,有必要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機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機制保障,切實發(fā)揮好價值引領作用。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運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恰當?shù)慕逃绞綄逃龑ο蟮膫€體價值觀施加積極影響的系統(tǒng)過程。[2]對于正處于成長中且具有強烈個性、渴望自由發(fā)展的青年學生不能使用純粹的行政手段等外在力量強迫其接受、認同核心價值觀,而必須基于價值觀教育的循序漸進性、引導性,以文化人。由此,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應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建構由被動到主動的動力轉化機制。
教育動力可以細分為內驅動力和外驅動力。在以往的學術研究中,學者們多強調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的外在驅動力。如有學者認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包括六個方面:環(huán)境助推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外在引力;文化整合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支撐;實踐推動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基礎;理論發(fā)展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源泉;主體牽引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依靠力量;制度支持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guī)約保障。[3]其中,除了主體牽引力,其他五個推動力量基本都屬于外在的力量。還有學者認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建構科學的動力機制作為支撐。基于學界研究可見,建構以及如何建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機制,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依據(j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機制應該是一個由思想牽引、內心驅動和外部推動三方面力量構成的動力系統(tǒng)。由此,我們認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應有意識地完善這些動力機制,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建構由被動到主動的教育動力轉化機制。
探索教育動力轉化機制,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作重心,意義重大。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教育者要調動多種因素、運用多種方式手段對價值觀培育對象施加積極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但是在尚未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之前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外部的,是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加之于其身心之上的,學生個體處于被動的受教育狀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著科學性和價值性、歷史性與邏輯性的統(tǒng)一,具有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大眾接受的理論品質和現(xiàn)實依據(jù)。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并不會因為處于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高階位,就可以簡單地、直接地依靠這種強勢地位而入腦、入心。如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純粹依靠強勢地位以及外部力量而缺少培育對象的主動參與,即使校園媒體大力宣傳、相關校園活動豐富多彩,也未必能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根落地,反而會使一些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和逆反情緒。杜絕以上負面影響的關鍵在于,這些外在的教育力量是否可以順利地轉化為培育對象的內在驅動力量,當培育對象產(chǎn)生了學習、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驅力之后,教育過程中的學生個體就會由被動狀態(tài)轉化為主動狀態(tài)。
外部驅動力產(chǎn)生的是被動狀態(tài),內部驅動力產(chǎn)生的是主動狀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具有產(chǎn)生內驅力的身份認同基礎。“認知內驅力”來自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圍事物的自身需要,這一需要通過個體自身主動的探索學習而得以滿足。美國學者奧蘇貝爾仔細研究了“認知內驅力”,他認為人的社會化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逐漸學習適應社會角色和履行社會規(guī)范的過程,社會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需要明確行為規(guī)范并按照規(guī)范生活,以獲得基本的安全感,并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換言之,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是有著對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潛在認知需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是實現(xiàn)培育對象由被動狀態(tài)到主動狀態(tài)的轉化。[4]外部驅動力包括理論感召力和社會規(guī)范力、環(huán)境助推力、制度支持力等,但教育對象在外部驅動力下只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有當個體產(chǎn)生認知和行為動機并朝著確定的方向發(fā)展時,其主動狀態(tài)才得以被激發(fā)。從教育效果來說,外驅動力必須轉化為內部驅動力才能產(chǎn)生實效。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培育對象也是從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開始,并經(jīng)過主動的自我教育階段,產(chǎn)生主動的認知、行為動機,進而真正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研究中被頻繁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學者們基于不同理論學科背景對認同進行了多重意義的界定。綜合學界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認同的本質在于自我認同——無論是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價值認同,其核心都是將自我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與某種特定的文化、政治、價值建立起聯(lián)系并實現(xiàn)同一的過程,是處于多重社會關系中的個體的自我身份確認和歸屬。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指大學生通過一系列心理運作機制,實現(xiàn)自身價值觀念構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一。陳佳薇認為,心理認同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關鍵,大學生的心理認同機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5]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接受機制是指大學生在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體悟、心理認同進而最終達成自覺踐行,這個過程包括情感認同機制、理性認同機制、需要驅動機制和行動體驗機制。所謂情感認同機制,是指大學生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呈現(xiàn)形式和行為規(guī)范的了解、熟悉,逐漸形成比較愉快、信任等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理性認同機制是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即在認識上將自己已有的價值認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統(tǒng)一,這個階段是相對于情感認同的更高階段。所謂需要驅動機制是指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自覺地、主動地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分析問題、解決困惑、調整認知、確立價值觀,滿足自身成長中的深層次的發(fā)展需要,并準備將其付諸行動的機制。這個階段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階段,是個體實現(xiàn)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的過程。行動體驗機制是大學生在情感認同、理性認同和需要驅動的接受機制之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付諸實際行動,并在行動中調整改變原有不完善的價值認知,消化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自身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呈現(xiàn)形式和活動載體之中,不斷調整、提升、完善自身價值觀建構的心理過程。在這四個階段中,情感認同是基礎,理性認同是關鍵,需要驅動是核心,行動體驗是歸宿。
需要驅動是價值觀認同的心理動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接受機制中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把握好這個階段有利于培育對象實現(xiàn)由認同到自覺行動的轉變。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人的需要曾這樣寫道:“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盵6]人的需要與人的本性存在辯證統(tǒng)一,人的需要體現(xiàn)著人的本性,只有在社會關系中充分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需要、尊重人的價值需要、滿足人的價值需要,才能有效地使培育對象主動地從內心接納、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自身行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統(tǒng)一。大學生面臨的人生選擇比較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或者誘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強,遇到的價值沖突也較多,其價值需要的表現(xiàn)形式也更為多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青年大學生根據(jù)自身發(fā)展的種種需要從價值觀的外在教育到自覺求索、自覺反思的過程。推進這一進程,必須從發(fā)現(xiàn)和尊重大學生的求學、就業(yè)、人際關系、心理成長等方面的具體需要入手,不斷滿足其基本需要以及深層次需要,使其在價值觀教育中,自覺地、主動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逐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外化為具體的行為實踐。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發(fā)展的心理需要與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密不可分,個人需要是基礎,社會需要則是個體需要的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要求和指向,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與社會發(fā)展的價值需要的統(tǒng)一,是個體自我發(fā)展完善的重要保障。當個體開始意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切實滿足需要的行為規(guī)范而不是一套空洞的政治標語口號時,就會在認同接受的過程中啟動自覺自動的驅動機制,自覺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并主動地將其付諸日常實踐,在自我價值追求與社會價值要求的統(tǒng)一中提升理想信念、道德境界。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融入校園文化到引領學生價值觀的具體作用機制,從制度層面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貫穿始終,并指引建設方向。
學者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的研究中,較多地使用了“融入”與“引領”這兩個概念。所謂融入,林于良在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時對這個概念做了歸納,認為“融入”概念主要涉及“滲透說”和“轉化說”。[7]48關于“滲透說”,周中之認為,“融入”意味著有機結合和滲透,即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起來,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在各門學科教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而促進大學生感悟并產(chǎn)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接受和認同。[8]周治華認為,“融入”就是要充分利用德育課的主陣地作用,深入挖掘各學科的德育元素,用多種教學方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9]關于“轉化說”,楊曉慧認為,“融入全過程”經(jīng)歷從“理論”到“教育”、從“教育”到“頭腦”兩個階段的轉化。[10]劉九萬等認為,“融入”是指大學生能夠認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意義,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為規(guī)范體系。[11]林于良認為,“融入”既包括“滲透”也包括“轉化”,“轉化”是繼滲透之后的一個過程,是大眾在受到外在價值觀的滲透之后,主動將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和意志,強調大眾的主動學習與踐行過程,所以“滲透”與“轉化”共同構成了“融入”這一過程。[7]48綜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轉化”是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外在的社會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在的發(fā)展需要,這個轉化的過程涉及培育對象從被動到主動的心理活動過程,而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由被動變主動的轉化,是主體的價值牽引在發(fā)揮作用,這就涉及“引領”的必要介入?!皾B透”可以理解為有機結合,“轉化”可以理解為生成內化,基于這兩個概念來解讀“融入”概念,實際上所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外在性。
“引領”,是社會思潮研究中的一個高頻詞匯。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思潮研究范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影響范式”,這一范式以研究社會思潮的“影響”問題為基本學術旨趣,圍繞“影響—批判”這對基本范疇,形成了以“思潮批判”為核心的話語體系;另一種是“引領范式”,這一范式以研究社會思潮的“引領”問題為基本學術旨趣,圍繞“引領—共識”這個基本范疇,初步形成了以“主體引領”為核心的話語體系。具體而言,所謂“引領”,李亞員等認為是在眾多的社會思潮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精神旗幟和基本理論依據(jù),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的思想整合過程,其根本問題是“對人的引領”,通過對人的引領真正實現(xiàn)在整體上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12]而在“引領”這個概念下,又引出更為細致和深入的引領途徑、引領機制、引領經(jīng)驗和引領規(guī)律等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涉及用什么來引領、引領誰、引領到哪里去、通過什么引領等具體問題,而最為重要的——引領的方向是為了形成最大范圍的社會共識,而且不僅僅是理論共識,更重要的是在實踐基礎之上又回到實踐的價值共識。
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既要有“融入”概念中的滲透轉化,又要有明確的引領以達成價值共識。首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就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之中,探索其與高校教育理念、校訓、大學精神、校園文化等滲透和轉化的有效途徑,營造良好的校園育人氛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變得生動、具體且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化人”功能,設計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設置形式各樣的校園文化建設板塊,推出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校園文化特色品牌,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獨特魅力。再次,在新媒體時代,要善于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新渠道來傳播核心價值觀,如手機微信、網(wǎng)絡微博、慕課平臺,這些新媒體新渠道已經(jīng)深深嵌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消費、娛樂之中,如果運用得當,必將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理解和把握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二者之間具體的互動機制,可以從文化與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的辯證關系中獲得啟示。一方面,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核心價值觀以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規(guī)約著物質文化的生產(chǎn)方式與效果、制度文化的制定與實施、人類精神文化發(fā)展的方向與途徑,任何形式和內容的文化都蘊含一定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文化為價值觀教育提供發(fā)展動力和豐富土壤,既規(guī)定了價值觀教育的存在形態(tài)、運動方式,同時還賦予了價值觀教育特定的內涵。從這個意義看,文化涵養(yǎng)著價值觀。具體來說,一方面,校園文化的健康發(fā)展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的健康繁榮又可以為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深厚的根基和土壤。所以,應在校園文化建設與核心價值觀教育間建立起互動生長機制。
校園文化根植于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與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緊密關聯(lián),為高校的各種制度、管理、活動提供著精神滋養(yǎng)和理念支撐,校園文化的各種要素,從校園環(huán)境到文化活動,從人際互動到個體面貌,從師生穿著打扮到教室的布置裝飾,都承載著豐富的價值信息,影響著學生個體的價值取向。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網(wǎng)絡的迅速發(fā)展,文化教育市場進一步開放。新鮮的思想觀念不斷出現(xiàn),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與此同時,西方的各種思潮、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大量涌入,沖擊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造成了部分社會成員在理想信念、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困惑和迷茫,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面臨著挑戰(zh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高校育人的核心內容,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等基本價值要求,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求知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為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推動了校園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而高校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精神、歷史傳統(tǒng),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充分翔實的生動素材和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利于促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具體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