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詞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心血管內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方法與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8例急性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劃分成兩組,對照組44例,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44例,給予常規(guī)藥物+氯吡格雷藥物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3.2%,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61.4%(P<0.05);實驗組患者的心絞痛平均持續(xù)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每日心絞痛平均發(fā)作頻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常規(guī)藥物+氯吡格雷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預后,值得在此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給予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療效;治療總有效率;急性心絞痛;氯吡格雷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6..02
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內科心臟疾病,急性心絞痛會為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在發(fā)病時,患者的心臟會出現突發(fā)性的劇烈疼痛,通常疼痛持續(xù)時間約為3-5分鐘[1]。假如患者的病情較輕,那么其在服用藥片以后病情會得到好轉,但是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則必須要接受多種藥物的綜合治療才可以改善病情。為了研究治療急性心絞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選取88例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給予一定的藥物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8例急性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齡為42~80歲,平均年齡為(60.7±2.5)歲。對88例患者均給予心電圖檢查等,確診其患有急性心絞痛。88例患者均存在較為顯著的胸痛、胸悶癥狀。隨機將88例患者劃分成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別為4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與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即為患者使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以及硝酸酯類藥物等進行治療。
在對實驗組患者提供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再增加氯吡格雷藥物治療。藥物使用劑量為75 mg/d,持續(xù)服用4周,每4周作為一個療程[2]。對患者在治療期間心絞痛的發(fā)作狀況進行嚴密的觀察并且做好記錄。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結合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與心電圖檢查改變情況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判定,具體的判定標準如下:顯效:患者的心電圖處于靜息狀態(tài)時會存在缺血性,發(fā)生改變時恢復到正常范圍,患者的所有臨床癥狀都得到明顯好轉,或者是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的心電圖缺血性下降ST段回升范圍≥1 mm,導聯(lián)倒置T波變淺現象≥50%,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都得到顯著的改善;無效:患者的心電圖缺血性下降ST段回升范圍≤1 mm,導聯(lián)倒置T波變淺現象≤50%,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沒有得到改善,甚至發(fā)生進一步惡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在實驗組的44例患者中,顯效者19例、有效者22例、無效者3例,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3.2%;在對照組的44例患者中,顯效者10例、有效者17例、無效者17例,治療總有效率高達61.4%。由此可見,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fā)作情況比較分析
經過相應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心絞痛持續(xù)時間平均為(2.92±1.09)min,對照組患者的心絞痛持續(xù)時間平均為(4.45±1.21)min,實驗組患者的心絞痛平均持續(xù)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每日心絞痛發(fā)作頻率平均為(1.25±0.18)次,對照組的每日心絞痛發(fā)作頻率平均為(2.34±0.69)次,實驗組患者的每日心絞痛平均發(fā)作頻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急性心絞痛是心血管內科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其主要是患者的心臟發(fā)生異常進而引發(fā)的一種病變。此疾病通常好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在其發(fā)病時,患者會發(fā)生突發(fā)性的心臟劇烈疼痛,通常疼痛持續(xù)時間會持續(xù)3~5分鐘,而且患者往往會伴有心臟絞痛。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fā)現,近些年來,急性心絞痛患者的人數不斷增多,其發(fā)病率也不斷增大。引發(fā)此疾病的主要誘因即為冠心病。此外,如果患者的甲狀腺機能發(fā)生亢進,或者是存在嚴重貧血,那么也極易會導致急性心絞痛的發(fā)生[3]。另外,許多心理因素也會導致此疾病的發(fā)生。假如患者存在抑郁、憤怒、恐懼與焦慮等不良情緒,那么不但可能會引發(fā)心絞痛,與此同時也會提高此疾病的發(fā)病率,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為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性心絞痛屬于一種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其會導致血管發(fā)生窄小,這樣對血液的流量產生不良影響,并且會造成心肌缺氧現象的發(fā)生,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在患者發(fā)病后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在傳統(tǒng)的治療中,往往會對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給予一定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例如β受體阻滯劑、汀類調脂藥與硝酸酯類藥物等[4],盡管使用這些藥物以后能夠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然后其遠期療效并不理想,極易會導致病情的反復發(fā)作,不能夠充分滿足大多數患者的實際需求,因此在為患者提供常規(guī)藥物方法治療的基礎上還要尋找更為有效、科學的治療方法。
作為一種新型的噻吩吡啶類衍生物,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誘導血小板的活化,誘導凝血酶的形成,另外,此藥物還可以對血小板聚集現象產生良好的誘導作用。將此藥物與阿司匹林進行聯(lián)合使用,可以有效抑制人體血小板的活化與聚集,使得急性心絞痛患者當前的冠狀動脈血流狀況得到充分的改善,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絞痛臨床癥狀,防范血栓現象的發(fā)生,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減輕患者的痛苦,緩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預后。
在對急性心絞痛患者給予救治時,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患者發(fā)病后必須要停止一切活動,保持平躺休息,要為其提供吸氧治療;其次,要快速地在患者的舌下含服一到兩片的甘硝酸甘油,此藥物的藥效可以持續(xù)半小時左右,另外,也可以為患者口服10~15粒的速效救心丸;第三,可以在患者的內關以及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針刺或者手按治療[5]。同時要嚴禁搬動患者,要及時通知醫(yī)生,而且還要對患者的身體狀況與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jiān)測與觀察。
我們經過研究發(fā)現,在實驗組的44例患者中,顯效者19例、有效者22例、無效者3例,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3.2%;在對照組的44例患者中,顯效者10例、有效者17例、無效者17例,治療總有效率高達61.4%,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心絞痛平均持續(xù)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每日心絞痛平均發(fā)作頻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常規(guī)藥物+氯吡格雷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預后,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 紅.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16):84-85.
[2] 王明芳.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效果觀察與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2):74.
[3] 應英明,等.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18):235-235.
[4] 趙雙嬋.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效果觀察與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5):161-162.
[5] 陳玉國.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7):167-168.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