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絨
(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00)
龐德認為,“一個意象就是在瞬間呈現(xiàn)的一個物性,一個理性和感性的復合體,是詩人主體的理性和感性的復合體和精確完整的物象的結合?!盵1]空間意象既是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又是象征其社會關系和精神領域的意義空間,空間意象對作者的文化立場、生命體驗的表達產生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陳忠實長篇小說《白鹿原》中的祠堂意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祠堂不僅是白鹿村人祭祀祖先的宗祠,也是傳播儒家思想的公共場所,祠堂所代表的文化承載著白、鹿兩姓族人的祖先崇拜和集體無意識,對人物的心靈和命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古代祠堂興起于漢代,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祠堂文化。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宗先賢的場所,是與我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密切相關的一種物質形態(tài)。祠堂是“從事家族宣傳、執(zhí)行族規(guī)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2],與宗族有關的事務大都在祠堂里商議或實施。祠堂既有為祭祀祖先的宗祠,也有敬奉先賢和有德之人的祠廟,朱熹在《家禮》中寫到:“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后及家財?!盵3]
祠堂是家族文化的象征,家族文化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維系著整個宗族成員,祠堂“通過匾額、楹聯(lián)、碑記、家訓、族規(guī)、鄉(xiāng)約等形式弘揚了愛國、孝悌、誠信、互助、友善,勤勞、節(jié)儉等傳統(tǒng)美德,形成了諸如尊老愛幼,扶危濟困,禮讓寬容”[4]等道德風尚。這些祖訓族規(guī)世代相傳,起到了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祭祀祖先也是儒家禮儀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所謂“禮有五經,莫重于祭”[5](P609),因此祠堂是落實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儒家道德倫理觀念化為鄉(xiāng)約、家法、族規(guī)等形式,形成禮儀風尚、社會風俗,沉淀在國人的意識深層。祠堂將祭祀文化、家族文化、宗法制度,儒家思想融為一體,形成了鄉(xiāng)土中國子民特有的生存方式和心理結構,折射出人與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祠堂包含著供奉先祖、祈求祖先庇佑后代繁榮昌盛的特殊含義,寄托著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象征著家族命運的興衰變化。祠堂也成為陳忠實思考民族秘史本質特征的切入點。
祠堂是陳忠實在《白鹿原》重點書寫的具有豐富文化意義的空間意象,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了近180次,小說中關于祠堂的介紹占據(jù)了相當?shù)钠?,它對白鹿村人的精神和行為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祠堂凝聚著一個宗族世代人的情感,沒有或失去了祠堂,對一個家族意味著失去了精神家園。首先,小說講述白鹿村人失根、尋根的歷史記憶:“祠堂和村莊的歷史一樣悠久,卻沒有任何竹冊片紙的典籍保存下來。搞不清這里從何年起始有人跡,說不清第一位來到這原坡挖鑿頭一孔窯洞或搭置第一座茅屋的始祖是誰……祠堂里那幅記載著列祖列宗顯考顯姚的寬大的神軸和椽子擦條,一齊被洪水沖得無影無蹤,村莊的歷史便形成斷裂。傳說又一年三伏天降火……祠堂里的神軸和椽子凜條又一齊化為灰燼,村莊的歷史又一次成為空白”[6](P61-62)。于是才有了后人挖空心思改村名、建祠堂的舉措。白鹿村過去叫胡家村或侯家村,因為白鹿傳說改為白鹿村?!斑@個村莊后來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長,他提議把原來的侯家村(有胡家村一說)改為白鹿村,同時決定換姓。侯家(或胡家)老兄弟兩個要占盡白鹿的全部吉祥,商定族長老大那一條蔓的人統(tǒng)歸白姓,老二這一系列的子子孫孫統(tǒng)歸鹿姓;白鹿兩性合祭一個祠堂的規(guī)矩,一直把同根同種的血緣維系到現(xiàn)在?!盵6](P62)祠堂成為維系著白、鹿兩姓族人的血緣關系的紐帶,暗含著白鹿村人的祖先崇拜心理。
其次,作者通過人物活動對祠堂多重功能予以展現(xiàn),祠堂是白鹿村公眾活動中心,白鹿村的重要事件或決議都在這里發(fā)生或實施。在公共議事方面,當瘟疫蔓延至白鹿原時,幾個村民找到白嘉軒吵嚷著要給田小娥修廟以消災辟邪,“白嘉軒揚起臉說咱們不要在我屋里說……這是本族本村的大事,該當擱到祠堂去議,跟本族本村的男女一塊議。”[6](P469)為防范白狼傷人,“白嘉軒提著大鑼,從白鹿村自東至西由南到北敲過去,喊過去,宣告修補村莊圍墻的事。人們丟下活計,扔下飯碗就集中到祠堂院子里?!盵6](P84)祠堂也是白、鹿兩姓族人婚宴場地,白孝文結婚時,“白嘉軒以族長的名義主持了兒子和兒媳進祠堂叩拜祖宗的儀式”[6](P147)。鹿兆鵬婚后“第三天進祠堂拜祖宗,兆鵬又不愿意去,還是鹿子霖的耳光把他煽到祠堂里去了。”[6](P147)祠堂又是懲罰觸犯族規(guī)者的重要場所,如懲罰淫蕩男女狗蛋、田小娥和白孝文,懲處賭徒和大煙鬼等,祠堂使村規(guī)民約真正發(fā)揮了作用。
祠堂的也是族人供奉祖先、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過年祭祖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后代幸福安康;新娶的媳婦也要到祠堂祭祖才算被承認,田小娥雖然留在了白鹿村,卻被白嘉軒堅決地擋在祠堂門外,她因而失去了在白鹿村生存的合法性;浪子黑娃、白孝文的回鄉(xiāng)祭祖也是被族人認可、接納的形式。白嘉軒告訴兒子孝武說:“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腳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遲早都要跪倒到祠堂里頭的’?!盵6](P588)這些祭祖活動,強化了族人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祠堂還是白鹿兩姓子弟接受文化教育的地方,白嘉軒和鹿子霖出面把破敗的祠堂進行了徹底翻修,在這里創(chuàng)辦起本村的學堂。祠堂不僅是子弟讀書的場所,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對族人的教化功能。祠堂與學堂兩個空間意象的重合,預示了祠堂命運的興衰與以黑娃、鹿兆鵬、白靈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的沖突關系。
最后,祠堂是維護家族制度、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圣地,是族長行使權力的舞臺。族長白嘉軒一生的作為幾乎與祠堂關聯(lián),他翻修祠堂、建立學堂、實施《鄉(xiāng)約》條文、懲罰不肖族人,自覺捍衛(wèi)儒家道德倫理的神圣性、合法性,建立起白鹿原理想的道德秩序,白嘉軒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言人,祠堂成為封建宗法制度的象征。
《白鹿原》中的祠堂是中國民間祠堂的典型代表,祠堂既是物理學、建筑學意義的一種物質形態(tài),又折射出著中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和生存方式,揭示出文化制約中人的生命形態(tài)。作者通過人物命運與祠堂的關系詮釋了祠堂文化的豐富含義,祠堂營造了一種莊嚴、肅穆的傳統(tǒng)文化的場域,為族人接受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礎。祠堂與學堂兩個空間意象的關聯(lián),凸顯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倫理信條對白鹿村人后世子孫心靈的深刻影響。
陳忠實力圖在《白鹿原》中揭示儒家文化對中華民族及個體生命的深刻影響,突出祠堂作為一種精神存在對白鹿村人精神心理所構成的威懾作用。小說中的《鄉(xiāng)約》是與祠堂意義聯(lián)系密切的意象,《鄉(xiāng)約》是儒家道德倫理的集大成者,朱先生親書的《鄉(xiāng)約》被放置在祠堂最顯眼的位置,與祠堂構成了一種相互映襯的關系,《鄉(xiāng)約》是祠堂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祠堂則是《鄉(xiāng)約》的物質載體,是村民接受儒家思想的重要空間。
鄉(xiāng)約即村規(guī)民約,是傳統(tǒng)社會治理鄉(xiāng)村條文的總稱。北宋神宗年間,由陜西藍田鄉(xiāng)賢呂大忠、呂大鈞等兄弟撰寫的《呂氏鄉(xiāng)約》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為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和范式,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以仁愛為本的德治思想、以教化為主導的治理思想和以秩序建構為導向的管理思想,涵蓋了傳統(tǒng)村規(guī)民約的基本內容。《白鹿原》中朱先生親書的《鄉(xiāng)約》是以《呂氏鄉(xiāng)約》為藍本,包括“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大宗旨?!多l(xiāng)約》使儒家的道德倫理觀念在祠堂這一空間得到具體實施,它將儒家思想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根植于每一個族人的內心;《鄉(xiāng)約》也是白鹿兩姓宗族的家法族規(guī),它強化了儒家孝、悌、忠、信對族人精神、行為的約束作用。
《鄉(xiāng)約》在《白鹿原》中一出現(xiàn)就與祠堂關聯(lián)?!鞍准诬幗又旨s鹿子霖到祠堂議事……三人當即商量拿出一個在白鹿村實踐《鄉(xiāng)約》的方案,由族長白嘉軒負責實施,當晚,徐先生把《鄉(xiāng)約》全文用黃紙抄寫出來,第二天一早張貼在祠堂門樓外的墻壁上,晚上,白鹿兩姓凡十六歲以上的男人齊集學堂,由徐先生一條一款,一句一字講解《鄉(xiāng)約》,規(guī)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須向白嘉軒請假。要求每個男人把在學堂背記的《鄉(xiāng)約》條文再教給妻子和兒女。學生在學堂里也要學記?!盵6](P93)
小說第六章結尾處有一段文字記述:“白嘉軒又請來兩位石匠,鑿下兩方青石板碑,把《鄉(xiāng)約》全文鐫刻下來,鑲在祠堂正門的兩邊,與栽在院子里的‘仁義白鹿村’豎碑互為映照?!盵6](P94)《鄉(xiāng)約》經過白嘉軒、朱先生等鄉(xiāng)賢的宣傳實施,白鹿村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xiāng)約》的聲音。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這類的事頓然絕跡,摸牌九搓麻將抹花花擲骰子等等賭博營生全踢了攤子,打架斗毆扯街罵巷的爭斗事件再不發(fā)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彬彬,連說話的聲音都柔和纖細了。”[7](P94)《鄉(xiāng)約》對規(guī)范白鹿村鄉(xiāng)民行為、教化民眾思想,調和鄰里關系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老百姓通過《鄉(xiāng)約》建立起完整的道德體系——“仁義禮智信”,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7]形成了超穩(wěn)定的家庭倫理秩序。《鄉(xiāng)約》條文的具體實施是在祠堂里進行的,祠堂的神圣性、莊嚴性與《鄉(xiāng)約》內容的嚴肅性相得益彰,對村民的精神、心理起到震懾、規(guī)范、引領的作用,強化了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功能。
祠堂翻修使白鹿村人脫離了失根的歷史,朱先生、白嘉軒等鄉(xiāng)賢制定的《鄉(xiāng)約》使鄉(xiāng)民的精神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形成了良好的禮儀規(guī)范和道德風尚,祠堂與《鄉(xiāng)約》意象的關聯(lián),表明了普通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心理,營造出具有關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儒家文化場域,它所產生的巨大凝聚力與向心力,使祠堂成為白鹿原人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棲息地。
《白鹿原》以20世紀末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心態(tài)為坐標,將濃縮了儒家文化特質的祠堂與現(xiàn)代歷史發(fā)展的進程相聯(lián)系,展示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層演變歷程。在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轉型初期,現(xiàn)代文明(包括政治革命)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產生于農耕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迅速瓦解,走向了必然沒落的命運?!栋茁乖分兄煜壬H書的《鄉(xiāng)約》已被叛逆者的年輕的一代摒棄,祠堂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精神土崩瓦解,祠堂所固有的調解爭端、消弭危機、增進鄉(xiāng)情、敦厚民風的功能在政治力量的沖擊下變得支離破碎,祠堂業(yè)已成為新舊文化沖突的重要舞臺,但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它又頑強地存留在人們的意識深層。作者以祠堂興衰與人物命運變遷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出儒家文化遭遇現(xiàn)代文明后所面臨的危機與困境,表達了陳忠實對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中國命運走向的矛盾和困惑。
《白鹿原》中祠堂的興衰可用“翻修—毀壞—重修”三個階段來概括,成為時代潮流沖擊下家族命運變遷史的象征,也折射出現(xiàn)代中國新舊文化沖突的歷史語境。民國初期,白嘉軒、朱先生等人通過翻修祠堂、建立學堂、踐行《鄉(xiāng)約》等行為方式對村民實施道德教化,在翻修祠堂的整個過程中,白鹿村“洋溢著一種友好和諧歡樂的氣氛”[6](P65),充分體現(xiàn)了“仁義白鹿村”的宗旨。但是祠堂卻無法抵御外來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力量的沖擊?!敖晦r”事件后,烏鴉兵在祠堂前強奪糧食;以白靈、鹿兆鵬、黑娃為代表的革命力量對祠堂的破壞,在風攪雪式的農民革命運動風潮中,黑娃和他的革命三十六兄弟,沖進祠堂,砸爛祖宗牌位,搗毀刻著“仁義白鹿村”的石碑,砸碎了《鄉(xiāng)約》石刻,祠堂和它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革命力量地的沖擊下變得支離破碎?!暗牵环N古老文明的走向沒落和解體,是因為它在總體上已經變得不合時宜,并不是說它已經沒有了任何帶有某種恒久性的可供后來者吸收與借鑒的因素?!盵8]農運會失敗后。白嘉軒又一次率領眾人修復祠堂,并遵照朱先生的指示,將破損的《鄉(xiāng)約》碑文石板重新拼湊接到一起?!鞍茁勾宓撵籼猛耆凑赵瓉淼母窬謴驮^來,農協(xié)留在祠堂里的一條標語一塊紙頭都被徹底清除干凈,正殿里鋪地的方磚也用水洗刷一遍,把那些褻讀祖宗的骯臟的腳印也洗掉了。白鹿兩姓的宗族神譜重新繪制,憑借各個門族的嫡系子孫的記憶填寫下來……白鹿兩姓的族人擁進祠堂大門,首先映人眼簾的是斷裂的碑石,都大聲慨嘆起來,慨嘆中表現(xiàn)出一場夢醒后的大徹大悟,白嘉軒現(xiàn)在才領會姐夫朱先生阻止他換用新石板重刻的深意了。”[6](P235-235)白嘉軒修復祠堂的舉措以及村人對此的虔誠態(tài)度勾勒出20世紀新舊文化沖突的復雜面貌,彰顯出以祠堂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對普通百姓精神心理的引領作用,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雖然在新文化的沖擊下走向式微,但它早已沉淀到國人的意識深層,化為整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在相宜的環(huán)境中,依然會重新浮現(xiàn)出歷史的表層,對中華民族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對個體生命的行為方式繼續(xù)產生影響。學者雷達對此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我始終認為,陳忠實《白鹿原》中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念是充滿矛盾的:他既在批判,又在贊賞;既在鞭撻,又在挽悼;他既看到傳統(tǒng)文化是現(xiàn)代文明的路障,又對傳統(tǒng)文化人格的魅力依戀不舍?!盵9]《白鹿原》祠堂空間意象的書寫,表明了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復雜態(tài)度。祠堂空間內容的不斷轉換,構成了一部人物及家族命運的變遷史,形成了小說縱向的時間流程。
學者曹文軒認為:“現(xiàn)代小說理論最蒼白的部分也是有關空間的部分,而最發(fā)達、最有系統(tǒng)的部分是與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小說實踐相一致的時間部分?!盵10](P192)但是,“作為小說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發(fā)生于空間之中——是空間才使得這些故事得以發(fā)生”[10](P176)。沒有離開時間的空間,亦沒有離開空間的時間,空間意象內容的轉換體現(xiàn)了小說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統(tǒng)一,它不僅是環(huán)境的烘托、場景的展示,也具有重要的敘事功能和深層的文化意義。《白鹿原》以祠堂意象為切入點,從空間維度對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歷史進行高度地概括和總結,表明了作家重視空間描寫對小說主題表達的重要性?!栋茁乖缝籼每臻g意象的文化意蘊寄托著作者對歷史文化、現(xiàn)實人生的深刻思考,它與小說中的“白鹿”意象彼此呼應,合力聚焦民族秘史的本質特征。另外,祠堂作為傳統(tǒng)中國人的心靈圣殿,凝結著國人無法忘懷的鄉(xiāng)土記憶和深厚的家國情懷,祠堂所蘊含的豐富意義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值得傳承的寶貴財富。陳忠實在《白鹿原》對祠堂空間意象文化意蘊的文學表達,客觀上對當代農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性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