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
目前社會上對“灰色群體”的劃分標準大多基于學習,因此引導研究也傾向于成績的提升和日常的管理,對于如何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具備的政治素質方面較少,而引導策略大多從學校教育入手,未能從習慣養(yǎng)成、家庭啟蒙角度進行研究。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從小學開始,老師一直強調的是不能“5+2=0”,包括中小學家長學校的開設,目的是為了能夠家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步入大學之后,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逐漸增多,因此關注社會環(huán)境,積極引導高校學子性格開朗、三觀正確、態(tài)度積極,為國家、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育人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從兒童開始?;疑后w中部分學生受家庭影響很大,從根源抓起,就要做好家庭中的教育和引導。筆者曾經做過調查,高中階段在家還挨打的學生不在少數,初中更多,小學階段的最多。那些在初中甚至高三還遭受來自家長暴力的孩子,在班里的表現(xiàn)大多不積極、不自信、漠然,而關心更多的是能否獲得即時的利益,因此家庭啟蒙對孩子以后性格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較大影響,從源頭開始,中國家庭教育需要反思的更多。可以肯定地說,每一個有問題的學生背后,必然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因此,應該從最小的細胞開始,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優(yōu)質的環(huán)境。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彰顯個人主體價值,賦予每個人平等的權利,兒童的話語權也該拿出來被正視了。家庭中是否關注孩子的話語權,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yǎng)有著很大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及以后的行為習慣、情感理念也具有無法忽視的影響。積極和諧的家庭會培養(yǎng)出積極陽光的孩子,反之,專制粗暴的家長有可能培養(yǎng)出情感冷漠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激發(fā)他們的主人公意識,他們才可以獲取自信。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很多人奉行的教育信條。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開始給孩子灌輸這種“聽話”思想。所謂聽話,就是要順著成人的意愿來說話行事。然而,兒童是一個各方面處于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的生命,由于認知能力有限,需要向成人詢問、討教,話語成為兒童發(fā)展的一種方式;兒童有強烈的表達欲,話語是一種合適的表達手段,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傾訴他們的情感。把孩子完全定義為無行為能力的人,阻礙了兒童的發(fā)展。應該去除那些標簽,給孩子成長空間,讓其從小樹立自我意識,學會自我管理。
現(xiàn)在的兒童被圈養(yǎng)在家中,天性被束縛,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盧梭關于兒童和兒童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樹立了一座現(xiàn)在還無法超越的豐碑,他對西方兒童觀的變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崇尚童年,肯定兒童的價值,提倡教育要順應兒童天性。兒童是在不斷犯錯誤,然后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如果我們把孩子歸入什么也不懂的行列,就是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價值。兒童世界是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世界,應該給孩子自由空間,給予他們創(chuàng)新的空間。
面對孩子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審美逐漸缺失了。想象一下,當你辛苦一天下班回家,看到這樣一幅景象:凌亂的客廳,滿地的腳印,你心愛的口紅身首異處,剛保養(yǎng)過的沙發(fā)上涂滿可以媲美抽象畫的線條,甚至你下狠心買來的包包上還有牙膏……而孩子充滿成就感,興致勃勃領著你去參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時,我們的反應通常是什么?抓狂?大怒?還是拉過孩子痛打一頓?如果你能認真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孩子可能會說:媽媽,我想給你的包包抹點油(孩子曾經見你在商店保養(yǎng)過,用的是白色的油),這樣你背出去就更好看了;我想在沙發(fā)上畫一張紅色的畫,這樣沙發(fā)就更漂亮了;我想造一座房子,看看能不能住進去……孩子用稚嫩的思想去美化眼中的世界,用純真的思想去愛自己的媽媽,有錯嗎?努力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吧,鼓勵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
以上四點,都能讓孩子獲得自信與主體意識。每一個孩子都將成長為青年,積極的、正向的引導要從兒童抓起,擔任孩子啟蒙老師的父母是第一責任人。
要做好家庭教育,必須先做好對家長的教育,這就需要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與實踐。家校聯(lián)合,可以使對孩子的全面培育形成系統(tǒng)的鏈條,而不是“5+2=0”的結果。
家長學校是對中小學學生的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組織形式,以全體家庭成員為教育對象,以服務于學校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為目的。
各個中小學應該將家長學校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定期進行家長學?;顒樱y(tǒng)籌活動時間。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家長學校的活動安排合理,可以減少家長對學?;顒拥牡钟|心理,從而使其積極參與到家校聯(lián)合對學生的全方位教育中。
家長學校不是召開家長會,公布學生成績,對成績好的加以表揚,對成績差的進行批評。每次召集家長開會,從學生到家長都很忐忑,很多家長把家長會理解成問題發(fā)布會和批判會。家長學校應該通過講座、讀書會等形式,向參會的家長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培養(yǎng)家長的親子溝通能力,針對不同階段孩子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專題探討,改變家長“孩子上學了,學校要全權負責”的思想,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成立家委會,采用民主集中制,家長積極配合學校教育,打造溝通無限的家校聯(lián)合教育。
“網頁擠占書頁,讀屏多于讀書?!本W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作家莫言將網絡文學的無序和低俗狀態(tài)比做“亂寫大字報”,作者暢所欲言,風格內容上肆無忌憚,毀掉讀者胃口。然而,同為作家的張抗抗在擔任“網易中國網絡文學獎”評委后追問道:“網絡文學會改變文學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會改變讀者閱讀的習慣,會改變作者的視野、心態(tài)、思維方式和表現(xiàn)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變文學本身?比如說情感、想象、良知、語言等文學要素?!睆奈膶W角度出發(fā),網絡文學可能遭受到質量的質疑,但保留了不變的文學本質;從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網絡環(huán)境還需凈化。
網絡監(jiān)管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網絡到底有多深,不是普通人認為的那樣的,它猶如冰山,顯露于水面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冉瑩穎事件讓人們重新認識了網絡,充斥著負能量的網站以各種形式存在,對于理性尚不完善的學生來講,充滿了誘惑力。民族預科生中就出現(xiàn)過學生利用民族語言與國外某些國家語言可以交流的特點,登錄境外網站,傳播暴恐視頻,參加違法宗教活動,受到極端主義挑唆和蠱惑后偷渡、闖關。網絡領域內的意識形態(tài)必須堅定正確的方向,網民日趨低齡化,更是敲響了警鐘。
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歐陽友權在《網絡文學的后現(xiàn)代文化情結》中認為,網絡文學的文化底色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后現(xiàn)代主義的典型特征是削平深度模式,消退歷史意識,主體性與個人風格的喪失,距離感消失等。評論家陳定家也認為:“網絡文學所體現(xiàn)出來的喪失主體、削平深度、標榜多元、對抗主流、瘋狂復制、雜亂拼湊等特點,完全可以說是后現(xiàn)代文學在網上的‘升級版本’?!?/p>
網站生存需要點擊量,但不能為了博取點擊量而發(fā)布出位言論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社會上的一些所謂專家、學者,為了求奇出新,獲取關注度,利用一些人的獵奇心理,對一些怪論奇談進行傳播,或者肆無忌憚地歪曲傳統(tǒng)文化,或者以訛傳訛,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由于新媒體迅猛發(fā)展,一些沒有甄別能力的人群就很容易被迷惑,進而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比如有人論斷自行車比汽車更容易造成污染;比如有人公然批判《弟子規(guī)》等充滿封建糟粕,限制了兒童的自由發(fā)展,遏制了兒童的創(chuàng)新意識,卻忘記了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有規(guī)則的自由才是絕對的自由。“當有一天,遙遠的古老的中國,他們的年輕人,不再相信他們的歷史傳統(tǒng)和民族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我們美國人不戰(zhàn)而勝的時候?!蹦峥怂稍凇?999年:不戰(zhàn)而勝》中的這句話,觸目驚心。如果我們再不警醒,這個時間真的不遠了。因此,網絡編輯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加強發(fā)布內容的審核和監(jiān)管,體現(xiàn)出網絡文學的人文精神價值。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樹立正確的三觀,利用網絡共建主流文化。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xiàn)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中國儒釋道三家文化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品格和魅力,既有堅韌隱忍的持守,又有遇挫不餒的堅持與曠達,更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與自覺維護規(guī)則的理性,這是中華民族人格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強大的精神動力,可以推動文化和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也能促使人形成完善的人格。在中國歷史上,魏晉時期是文人自覺的開始,他們的視野逐漸從“天”轉向了“人”,他們發(fā)現(xiàn)了人的主體價值,他們開始了文化自覺并具有了充分的文化自信。這一時期,文化發(fā)展迅猛,“越名教而任自然”,玄學、佛教的興起,佛經的翻譯與傳播,使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類個體或任誕放曠,或活在自由的心靈深處,或發(fā)現(xiàn)自我后產生主體意識進而自信選擇“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這樣不為外在評價所困擾的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消解灰色群體的消極心理。
社會上不乏一些具有較大迷惑性的言論,西方國家對強大的中國的防備心理逐漸加劇,因此文化層面的拉鋸在青年人中一直在進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強主流文化宣傳,另一方面要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樹立家國情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和傳播,建立應有的文化自信。
①陳曉陽 劉月晨:《關于大學中間層學生的思想教育》[J], 《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②喬杉:《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及其教育引導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③賈小佳:《高校中間學生管理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
④陸志華 徐建洪:《當前高校學生工作“邊緣化”傾向芻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