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平水鎮(zhèn)中學 沈岳夫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數(shù)學在應用方面需要大力加強,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規(guī)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新定義型”試題是考查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最好題型之一,它既能考查學生適應新問題、接受新知識、認識新事物的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信息的收集、遷移和應用能力.此類題型新穎別致,頗具魅力,已成為中考試題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對新概念信息的提取、化歸轉(zhuǎn)化和分類是求解的關(guān)鍵,也是一個難點.本文以柯橋區(qū)2017學年第一學期期終學業(yè)評價調(diào)測試卷八年級數(shù)學第26題“新定義型”試題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認知與探析.這條線段定義為原三角形的“和諧分割線”.例如,如圖1,等腰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就是一條“和諧分割線”.
(1)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等邊三角形不存在“和諧分割線”;( )
②若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兩倍,則這個三角形必存在“和諧分割線”.()
(2)如圖2,Rt△ABC,∠C=90°,∠B=30°,AC=2,請畫出“和諧分割線”,并計算“和諧分割線”的長度.
(3)如圖3,線段CD是△ABC的“和諧分割線”,∠A=42°,求∠B的度數(shù).
題目 定義:經(jīng)過三角形的一個頂點的線段把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如果其中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另外一個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相等,那么把
本題的母題源于2016年寧波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經(jīng)命題人改編而生成次壓軸題,此題是以三角形為依托,全面考查了三角形、特殊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識點及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綜合性較強.在閱卷結(jié)束時,筆者發(fā)現(xiàn)此題得分率很低,得滿分(滿分8分)者寥寥無幾,特別是第(3)小題不少學生無從下手,失分現(xiàn)象尤為嚴重.那么該題如何解?筆者愿以此文與各位同仁探討.
毋容置疑,這是一道設置新穎、獨特的期末考次壓軸拉分題,命題人將一道“新定義型”的題目設置成三個問題,難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學生的思維需要拾級而上.三個問題所表現(xiàn)的功能涇渭分明,清晰可見,問題之間確立的關(guān)系起承轉(zhuǎn)合,水到渠成.第(1)問謂“起”.問題的起源,起點低,容易上手,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和諧分割線”的理解與運用.第(2)問謂“承”.承上啟下,把第(1)問中的正誤判斷過渡到畫出“和諧分割線”并計算它的長度,為第(3)問的設置作好鋪墊.第(3)問謂“轉(zhuǎn)”.峰回路轉(zhuǎn),問題的考查的能力、基本思想和呈現(xiàn)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求解時需積累感悟第(2)問的經(jīng)驗逆向思考,然后進行分級分類思考,即先考慮△ACD或△BCD是等腰三角形,然后再考慮腰、底邊的情形,這才是破解第(3)問的關(guān)鍵.當然這些念頭其實是前兩小題遷移而來,是一種順勢而為,是一種經(jīng)驗的“噴薄”.
解:(1)①填“√”;②填“√”.
(2)由題意,作∠A的平分線,交BC與點D,則AD為“和諧分割線”,進而可求得AD=
(3)此題需要進行兩級分類思考:
當△ACD是等腰三角形時,
若AC=AD,因為∠A=42°,則∠ACD=∠ADC=69°,所以∠CDB=111°.由題意得∠ACB=111°,所以∠DCB=111°-69°=42°,進而可得∠B=27°;
若AD=CD,因為∠A=42°,則∠ACD=∠A=42°,所以∠CDB=84°.由題意得∠ACB=84°,所以∠DCB=84°-42°=42°,進而可得∠B=54°;
若AC=CD,因為∠A=42°,則∠CDA=∠A=42°,所以∠CDB=138°.由題意得∠ACB=138°,所以∠BCD=138°-96°=42°,進而可得∠B=0°,不合題意,舍去.
當△BCD是等腰三角形時,
若CD=BD,設∠B=x°,則∠BCD=∠B=x°,進而可得∠ADC=2x°,∠ACD=138°-2x°,∠ACB=∠ACD+∠BCD=138°-x°.根據(jù)題意,若∠ACB=∠ADC時,得138°-x°=2x°,解得x=46°,所以∠B=27°.
若CD=CB,設∠B=x°,則∠CDB=∠B=x°,進而可得∠ADC=180°-x°,∠ACD=x°-42°,∠ACB=∠ACD+∠BCD=138°-x°.根據(jù)題意,若∠ACB=∠ADC時,得138°-x°=180°-x°,不合題意,舍去.
若BC=BD,設∠B=x°,則∠BCD=∠BDC=90°-進而可得∠ADC=90°+∠ACD=90°-42°,∠ACB=∠ACD+∠BCD=138°-x°. 根據(jù)題意,若∠ACB=∠ADC時,得138°-x°=90,解得x=32°,所以∠B=32°.
綜上所述,滿足條件的∠B度數(shù)為27°、54°、46°和32°.
評注:解答此題只有深刻領(lǐng)悟“和諧分割線”的含義——經(jīng)分割以后,一個是等腰三角形、另一個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因此,導致不少學生被第(3)問“卡殼”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考慮不周,被圖3所迷惑,默認只有△ACD是等腰三角形;二是導角能力弱,當△BCD是等腰三角形時,找不出角之間的等量關(guān)系;三是分類意識差,學生沒有注意到圖形2是唯一的、確定的,而圖形3是不唯一的、不確定的,進而沒有兩級分類.當然,此題第 (3)問,為了減少計算量 (需計算6次),可再約定△BCD是等腰三角形這個條件,同樣能達到考查目的,這樣命題或許會好一點.
鄭毓信教授曾說過:“知識求連,方法求變.”變則靈動,變則鮮活,變出智慧,變出情趣,“變”打開了學生獲取解題方法的有效通道.進行有效試題“變式”可以鏈接中考試題或改編題,進一步感悟、理解問題的本質(zhì),數(shù)學思想方法,提升分析、思考、研究問題的思維能力.
1.真題展示
(2016年浙江·寧波卷)從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個頂點引出一條射線與對邊相交,頂點與交點之間的線段把這個三角形分割成兩個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兩個小三角形中一個為等腰三角形,另一個與原三角形相似,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做這個三角形的完美分割線.
(1)如圖4,在△ABC中,CD為角平分線,∠A=40°,∠B=60°,求證:CD為△ABC的完美分割線.
(2)在△ABC中,∠A=48°,CD是△ABC的完美分割線,且△ACD為等腰三角形,求∠ACB的度數(shù).
解析:(1)根據(jù)完美分割線的定義只要證明:①△ABC不是等腰三角形;②△ACD是等腰三角形;③△BDC∽△BCA即可.
(2)分類討論:分三種情形討論即可.①如圖6,當AD=CD時,可求得∠ACB=96°;②如圖7,當AD=AC時,可求得∠ACB=114°;③如圖8,當AC=CD時,不合題意.
所以∠ACB=96°或114°.
2.試題改編
給出一個新定義:如果三角形的一個內(nèi)角恰好是另一個內(nèi)角的一半,那么這個三角形叫做“半角三角形”.例如,在△ABC中,則△ABC是“半角三角形”.
(1)若“半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求它的三個內(nèi)角度數(shù).
(3)①如圖10,“半角三角形”ABC中,∠B=32°,∠C=64°,則可以把△ABC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請你給出分割的方案;
②“半角三角形”是否一定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并請說明理由.
解析:(1)此問中的另一個內(nèi)角并沒有指明是直角還是銳角,因此需要分類討論:當一個內(nèi)角是直角的一半時,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度數(shù)分別為90°,45°和45°;當一個銳角是另一銳角的一半時,三角形三個內(nèi)角度數(shù)分別為90°,30°和60°.
(2)此問可運用:如果一個三角形是2倍角三角形,則2倍角所對邊的平方等于一倍角所對邊乘以該邊與第三邊的和.如圖6,在△ABC中,若∠A=2∠B,∠A、∠B、∠C所對的邊分別用a、b、c表示,則a2=b(b+c).
(3)①因為在2倍角的三角形中,當2倍角關(guān)系中較小的那個角小于45°時,一定能分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具體圖形略;
②不一定.反例:如三個內(nèi)角度數(shù)為100°,50°,30°的三角形;一般情況,若三個內(nèi)角為2α,α,180°-3α,且45°<α<60°的三角形就不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
“數(shù)學試題是永遠做不完的!”那么如何在中考備考復習中通過一個或少數(shù)題目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呢?筆者認為進行一題多考量、一題多串聯(lián)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
首先,一題多考量有助于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有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生通過多角度思考問題,深入探究問題本質(zhì),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把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放在一起探究,不僅對解題方法作了歸納總結(jié),而且對解題思想進行了梳理.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使學生避免“題海”戰(zhàn)術(shù),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另一方面對知識的掌握、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其次,一題多串聯(lián)是指從不同角度,或不同情境,或不同層次,對數(shù)學中的某些例題、習題或中考試題進行條件的弱化或變化,使其暴露問題的本質(zhì)特征,從而揭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解決原問題促進新問題的誕生和解決.一題多串聯(lián)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數(shù)學教學方式,而且是一種數(shù)學教學思想,通過一題多法、一圖多變、一題多變等訓練,幫助學生在變式訓練中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與發(fā)散性.“解一題,會一類,通一片”,讓學生由此及彼,并感悟出同類問題的深層結(jié)構(gòu),使得學生下次再碰到類似問題時能快速找到切入點,順利貫通思路,提升解題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數(shù)學洞察力,訓練思維的深度,讓一題多變成就精彩,讓課堂高效起來.
1.沈岳夫.對一道期末考試題的研究與拓展[J].中學數(shù)學(下),2017(3).
2.沈岳夫.細研解題思路 提煉解題模型[J].數(shù)學數(shù)學,2017(1).
3.嚴浩良,沈岳夫.對一道“新定義”型探究題的解法探析與拓展[J].中學數(shù)學(下),2016(2).
4.沈岳夫.抓住特殊角度 探求一題多解[J].數(shù)學數(shù)學,2017(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