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崇川學校 張玉萍
教學過程中,我們任何一項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都需要適度,尤其是問題的提出,只有把握好問題的難度、梯度和密度,才能讓提問發(fā)揮出實效,才能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更好地展開思維和探索.
在常態(tài)化的課堂上,我們強調教師的提問要難度適中,即我們所設計的問題一方面要匹配教學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guī)律.須知,若問題難度太小,則無法給予學生有效的刺激和啟發(fā);若問題難度太大,則可能導致學生手足無措,進而挫傷他們積極探究的信心.所以,我們要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設計一些深入淺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探索,由此讓學生充分經歷思維的整個過程,并從中真正獲益.
筆者近期參加了一次教學展示活動,課題是《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復習課》,為了上好這堂展示課,筆者先在本校自己任教的班級進行了試上,正式開課是在本地區(qū)的一所農村初中.課堂上,筆者準備了這樣一個例題:
已知M點坐標為(3a-9,1-a),請結合以下四個問題中所提供的條件分別求a的值.
問題1:M點和N點(b,2)關于x軸對稱;
問題2:M點向右側平移四個單位將落于y軸上;
問題3:M點恰好落在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線上;
問題4:M點是第三象限的整點.
在教學設計時,筆者精心設計了以上問題,難度逐級提升,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通過本章知識的運用來達成復習的目的.在本校進行試上的過程中,問題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學生的反饋也很好,因此筆者也就沒有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修改和調整.但是到了正式上公開課時,一樣的問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卻出現(xiàn)了變故,特別是問題3被提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到了問題4,學生更是全部都傻眼了:什么是整點?這些學生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最后只能層層引導,才讓學生完成對問題的解決,但是明顯破壞了課堂的流暢程度,影響了教學的節(jié)奏.原本精心預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卻變成了課堂教學的一大敗筆,這是筆者事先沒有想到的.后來,筆者進行了反思: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我們的問題設計應該圍繞學生來進行,本校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肯定存在著差別,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由此掌控好提問的難度,進而讓問題更加匹配學生的需要.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對知識的熟練程度,對例題進行適當地改編,藉此來調控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比如,在指導學生研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時,有這樣一道較為經典的例題:現(xiàn)有四邊形ABCD,已知AD邊和BC邊相互平行,且對角線AC交BD于O點,若要能確定該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則需要再補充怎樣的條件?這是一道開放題.若將其放在復習課上,則能很好地起到復習作用,但是如果將其放在新授課上,對學生來講就是巨大的挑戰(zhàn),為此筆者認為在將這個問題提供給學生之前,要適當調整,最簡單地操作就是增補條件,將開放性的問題變成封閉式的問題,比如,增加條件“如果AD與BC等長”,讓學生證明該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在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之后,我們再追問:“如果將‘AD與BC等長’這一條件換掉,補上怎樣的條件也能證明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呢?”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將不會感到太大的難度.
學生的思維大多開始于老師的提問,而且課堂上的提問還是一種教學診斷方式,即提問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還能衡量學生的學習程度,此外還能激活課堂氛圍,強化學生的興趣.課堂提問應該具有的一定的層次性,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對他們的提問應該側重基礎,而且無論答案的對錯都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信心;對于學習能力較強、基礎更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難度較大、層次更深一些的問題,有時還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來推動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才能起到針對性的培養(yǎng).
比如,有這樣一個例題:如圖1所示,從等腰三角形的底邊上任意選取一點,然后做兩腰的平行線,請分析這樣所成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與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有何關系?
為了體現(xiàn)問題設計的層次性,進而有效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在教學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如下的改編:
已知等腰△ABC中,AB與AC為兩腰,D點是底邊上的任意一點,現(xiàn)在有DE∥AC,DF∥AB.
問題一:在圖1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比較熟悉的幾何圖形?
這是一個基礎性很強的問題,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可以安排能力較為一般的學生進行回答,對于學生的研究成果,教師要予以積極的肯定,由此來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確認△EBD和△FDC都屬于等腰三角形,且四邊形AEDF為平行四邊形,這樣的操作為學生的下一階段研究作好了準備工作.
問題二:如果我們讓D點在BC邊上自由地移動,請問圖中的哪些量是保持不變的?
這個問題還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回答的難度也不大,教師可以讓基礎較為一般的學生繼續(xù)進行思考,學生將認識到在△ABC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圖中的有關角度都未曾發(fā)生變化,但是很多線段發(fā)生了變化,比如DE、DC、DB、DF.
問題三:在D點沿著BC邊不斷移動的過程中,若DE段變短,則DF變長,若DE段變長,則DF變短,請問這些過程中二者的和有何特點?
這一問題的難度有了顯著提升,由于前兩個問題的鋪墊,學生將很快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他們研究原有問題中“平行四邊形周長與等腰三角形的關系”將更加順暢.
學習本就是一個由易而難、由簡至繁的過程,這也指明我們不能要求學生的學習一蹴而就,因此對于那些具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教師要采用化整為零的方式,以一系列難度逐級提升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和探究,這樣的處理將更有助于學生深入探求問題的解決,同時這也有助于學生學習信心的保護.
當然,智慧生成性課堂在問題的量上看也并非越多越好,要看問題的提出是否切合學生的探索欲望,是否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節(jié)奏,我們的課堂提問不能太多,而且不能太少,需適時且適量,讓問題成為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有力推手.
1.龍科.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技巧與策略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8).
2.李枚.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J].中學教學參考,2013(1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