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邳州市邳城鎮(zhèn) 北小學 江蘇徐州 221000
《英語課程標準》是搞好英語課堂的指南,教師要在《英語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改進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優(yōu)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堂上學生是聽說讀寫、自主探究的主人,教師不應把他們看作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進行無情無味的灌輸與機械操練;而應做到“眼內(nèi)有本、目中有人,心里有法”,堅持從“以生為本”的理念出發(fā),依據(jù)教材特點,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理解與運用英語語言,激發(fā)英語學習興趣。
例如,牛津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4 I like…”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新的單詞并要求學生掌握Do you like后面加可數(shù)名詞的復數(shù)、復數(shù)讀法等語法規(guī)則;難點則是掌握復數(shù)的讀法和Do you like…的升調(diào)讀法。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師生對話引出單詞“kite”,并指導學生進行聽、讀、拼的訓練。筆者指著手里的風箏問學生:“Doyou likethiskite?”學生回答并練習。之后筆者將this kite變?yōu)閮芍籯ites,并教學kites。筆者用手指表示升降調(diào),指導學生朗讀。接下來,教學“puppet”。在聽、讀 kites、rabbits、cats等單詞的基礎上,引出puppets。“Puppets,puppets,I like puppets.Puppets,puppets,do you like puppets?”朗讀之后,由 puppet引出 puzzle,并指導學生朗讀。T:Howmany puzzles are there?Thereare 2puzzles.接下來學習 puzzles.“One puzzle,two puzzles,three puzzles,four puzzles。Let's counttogether。”朗讀訓練完畢,筆者安排學生進行兩隊開展“看一看,猜一猜”的比賽,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以強化學生認識。
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朗朗上口的小詩及數(shù)數(shù)等小游戲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鞏固,體現(xiàn)了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fā)并不斷深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科情感。筆者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還能夠充分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在組織學生朗讀小詩時運用手指來表示升、降調(diào),從而有效地避免了讀錯音調(diào)現(xiàn)象的發(fā)生。由此可見,設計教學活動,只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課堂教學才會取得成功;否則,課堂設計只關注知識的灌輸而不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與接受能力,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英語課程標準》在“教材的編寫與使用建議”這一板塊中強調(diào),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趣味性的原則”,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并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組織學生開展具有交際性質(zhì)的語言實踐活動,借此激發(fā)學生閱讀與表達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與心理需求。課堂教學中,筆者常常通過語言運用情景的創(chuàng)設,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引發(fā)認知沖突,激起求知欲與好奇心,激活學生思維。
例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9 The English Club,筆者則學生的興趣愛好揭開教學序幕,并由介紹俱樂部成員為突破口,向學生介紹國家、國籍、語言等新的知識,同時筆者安排學生在俱樂部成員中任選一個,進行有滋有味的師生對話或人機問答,借此引導學生學習國家、國籍、語言等詞匯,并將國旗的知識滲透其中。筆者還夠鼓勵學生將所學的新知整理成新的兒歌并自由誦讀。教授完新知之后,筆者運用課件創(chuàng)設乘火車環(huán)球旅行的情境,“引導”學生走出國門,拓展視野,進行交際與說話訓練。旅途中學生欣賞了一些國家的風景名勝,這為后續(xù)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傊ㄟ^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與交際活動中去,并使之在原有知識與經(jīng)驗基礎上經(jīng)歷了認知沖突、調(diào)整和完善,實現(xiàn)了新知的強化與建構。
受應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常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學會了哪些技能上面,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關注和評價。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英語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要注重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實現(xiàn)這個評價目標,教師的眼光不能僅僅盯住學生的分數(shù),更要關注學習過程,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的潛能,了解學生需求,使之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與發(fā)展。為此,教師要貫徹過程性評價、多元性評價的理念,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培養(yǎng)學生英語情感。
例如,下面是筆者教學牛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 Publicsigns的一個片斷——首先,筆者出示“bequiet”的公共標志圖片,開展師生對話。T:What does this sign mean?”/S1:Itmeansyou can’topen yourmouth。/T:I know,you mean“can't speak”,yes or no?(此時,筆者看到學生連連點頭)T:What else can't you do?/S2:It means you can't talk。/S3:It means you can'tspeak loudly。/S4:Itmeans you can't sing……T:What should you do?”……師生對話掀起了一個小小高潮,學生興致勃勃,熱情倍增,爭相發(fā)言。
教學過程中,學生起初的認識程度僅僅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面,完全是無意識、不加考慮地說出了“Itmeansyou can’t open your mouth”。對于這樣的回答,筆者并沒有簡單粗野地予以否定,而是耐心地幫助解釋:“I know,you mean‘can't speak’,yes or no?”之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不斷地給予適時的點撥,以啟動學生思維,使之在內(nèi)心深處感到老師的信任與期待。最后,學生終于形成共識:“It means you shouldn't makenoise”。這樣設計與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對“be quiet”的意思理解得更加充分、透徹,另一方面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之在知識的掌握、情感的豐富及技能的提升上都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促進了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