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笛
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高級中學 新疆阿勒泰 836099
要讓學生充實自己,認識世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它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呼喚,更是世界范圍教育成功的經(jīng)驗。
閱讀,是人類通過視覺,直接從語言文字中發(fā)現(xiàn)、選擇和攝取信息,輸入大腦進行加工從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考中在少不了對閱讀的考查,如:2017年高考課標全國卷Ⅱ(新疆高考選用的就是全國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老舍的《有聲電影》。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一般以閱讀為基礎,聽說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閱讀來促進。因此語文教材一般采用以閱讀為主軸來編寫,教師以閱讀為中心組織語文教學,學生以閱讀為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但是,教師和學生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把語文課全都用在了閱讀教學上,而學生的閱讀能力仍然沒有得到提高,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習慣”是長期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為培養(yǎng)學生能終身受益的閱讀習慣,我們不妨用一點“強制手段”。
如學完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后,便向學生推薦語文教材內(nèi)容涉及到的作家作品,開出書目,讓學生自己去找,同時進行閱讀與交流。
在此要求下,學生“逼不得已”地去閱讀課外書籍,有助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豐富學生的詞匯,使學生更用心,更積極地去閱讀。雖然是“強迫”,卻讓學生受益匪淺。學生便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并逐步形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記”、“邊讀邊體會”的良好閱讀習慣。摘抄美詞佳句并進行仿寫。對一些美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揣摩,其中一些好詞好句、精彩片段及時將它們分門別類地摘抄在本子上,做好語言積蓄,以備日后進行誦讀和寫作備用。同時,也可以進行仿寫,在誦讀過程中領會寫法,運用好詞佳句,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p>
在語文教學中,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找答案?!罢n內(nèi)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是語文教學的一條基本經(jīng)驗,閱讀教學只有擺脫靜止封閉的“唯課本”觀,才能從單一的課本閱讀教學中走出來,擴大視野,把閱讀教學放在更廣闊的語文環(huán)境中。
例如《囚綠記》這篇散文的教學,可先提出幾個有關整體感知的問題,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做出回答,可以獲得這樣的認識:抗日戰(zhàn)爭剛爆發(fā),作者居住在一家公寓里,簡陋、潮濕、炎熱的小屋,窗外是綠色的長春藤,作者牽進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陪伴著自己。于是,從這個“立足點”出發(fā),圍繞“綠色”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描寫枝條的生長以及固執(zhí)地朝著光明延伸,由贊美綠色,帶給人們鼓舞和力量,表達作者在黑暗年代向往光明、自由的迫切心情。這樣作者筆下的“綠色”就由實到虛,成了作者寄托思想感情的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了。這是一種托物言志的寫法。有了這樣的整體認識,再去理解文中局部的詞、句、段那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了。
講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而自讀課則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的理解、思維與創(chuàng)造能力,也應該引起重視。在學習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時,就推薦學生去閱讀公劉的《致黃浦江》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會抒情詩中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老師也要適量地把體現(xiàn)時代精神特征和代表當今科學技術潮流的文章引入課內(nèi)組織教學,作為課本的補充,彌補課本的滯后感,強化學生所學,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從近幾年的高考來看,現(xiàn)代文閱讀失分情況還是很普遍的,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把握好整體認知與局部感知的關系,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時,既要對學生進行閱讀全過程訓練,讓學生增強整體認知意識,從整體上了解文章的文體,背景、基本內(nèi)容、結構框架,文章主旨等,揣摩文章的謀篇技巧、表現(xiàn)手法,也要指導學生對文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詞句以及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層次關系加以分析理解。離開整體或整體理解不準,對詞、句、段的理解就可能出差錯;反過來,抓不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段,整體的理解也會受到影響,要么理解不深,要么理解錯誤。要讓學生懂得:對詞、句、段的理解必須結合具體的語文環(huán)境,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只有把握住語文環(huán)境,才能準確理解詞、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