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波
小學科學是一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學科,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關注學生動手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老師注意關注學生實驗的講解,但是很少有人去關注學生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上訓練學生的思維,筆者認為方式很多,如,教師提問的實效性,追問的適時性,等。而提出問題,是小學科學課堂常用的導入手段,問題提出得合適與否,往往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將重點通過案例的形式對教師提問的實效性展示論述。
一、問題的提出指向性要明確
教師提出問題時,指向性一定要非常明確,否則學生往往聽得不知所云,回答也會被引入歧途。老師此時往往急得滿頭大汗,不知所措。
案例1:蘇教版《地球上的水》一課
A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關于地球上水),學生欣賞后,師提問:它們美不美?生:美。師再提問:它們共同點是美在哪?學生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說:都是自然界的,所以美;有的說:它們是不同季節(jié)的,展示了季節(jié)的美……一個個學生的回答都不是老師想要的,老師只好又把問題往水上面引,所以這個問題提出的指向性就不夠,回答效果自然就不太好。
B教師則是這樣導入的。在觀看關于地球上的水的照片后,提出問題:這些圖片上面都有什么?學生說:都有水。老師接著說,自然界中的水美不美?學生回答:美。然后引導學生去學習關于地球上的水的知識,老師問得明確,學生答得輕松,導入環(huán)節(jié)就顯得非常自然。
案例2:蘇教版《降落傘》一課
A教師先提出一個問題:我手上有一顆雞蛋,如果這顆蛋掉下來,會怎么樣?學生回答:會碎。老師再提出問題:我們怎么讓它不碎呢?學生回答:可以包一些紙,可以放一些海綿墊著……老師的意思本來想引出降落傘的應用,結果越扯越遠,老師非常著急,只好搪塞幾句,出示降落傘,化解了尷尬。
B教師則是這樣導入的。首先播放一段視頻(都是關于降落傘),然后引出問題:剛才的視頻中,為什么要用到降落傘?學生回答:為了安全,為了減速。然后老師接著問:看來降落傘有這樣的作用,你們想不想今天研究一下呢? 學生非常興奮地說:想。
一個問題的提出,一定要有明確的指向,老師問得清楚,學生回答得就很順利,反之則會越問越偏離主題。
二、問題的提出要適時
一個問題的提出,要恰到好處。提的時機過早,學生知識水平還沒有達到,問題石沉大海,學生不知如何回答。提的時機過遲,學生已經了解了,再提就失去了它的價值。
案例3:STEM課程《萬花筒》一課
A老師在復習了萬花筒的知識,以及了解了鏡子成像的特點之后,出示兩面粘在一起的鏡子,并演示:這兩面鏡子可以合起來,可以打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什么?學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師再說: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角,是嗎?學生點頭稱是。老師接著說,我們把它稱為鏡面夾角,我們可以調整這個鏡面夾角,你們看,鏡面夾角怎么樣?學生由于還不太清楚鏡面夾角的意思,所以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
另一位B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同樣出示兩面粘在一起的鏡子后提出,你們先玩一玩這兩面鏡子,但用力不可太大,不要扯斷。玩過之后,老師再提出問題:你們玩的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我們發(fā)現(xiàn),兩面鏡子可以形成一個角。師再追問,這個角是固定的嗎?學生回答:不是的,可以變化。老師問:怎么變化?你們能展示一下嗎?學生通過實驗,展示了不同角度的兩面鏡子。這時候,老師讓他們將這些形成不同角度的兩面鏡子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面對這些角度不一樣的鏡子,學生很清楚就明白了,鏡面夾角的概念并理解了鏡面夾角有大有小。
這個案例中,A老師的問題提得過早,學生們還沒有了解鏡面夾角的意思,所以很難回答老師的問題。而B老師在學生玩過鏡子的基礎上,再要求他們將不同角度的鏡子粘在黑板上,再來研究鏡面夾角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層次性
案例4:蘇教版五年級《蒸發(fā)》一課
A教師提出問題:我們怎么做,可以讓衣服曬干得更快?學生回答:擠得干一些,放在有太陽的地方。老師接著問:為什么要擠得干一些?學生回答:因為水分就少了,這樣曬干得快。另一位同學回答:并不是的,放在太陽光好的地方曬干得更快。同學們開始爭論起來。A老師明顯想與學生探究蒸發(fā)得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但他提出的問題沒有層次性,學生被問題中的哪個曬干得更快引入“歧途”。
B教師問學生:我們家里曬衣服一般曬在哪里干得快一些?學生回答:在風比較大的地方,陽光充足的地方。B老師接著展示一套曬衣服的裝置,并用紗布模擬衣服,風扇模擬風,手電模擬陽光,讓學生上臺曬。學生先將紗布展開并夾在衣架上,然后打開風扇,打開手電。老師此時問:你為什么這樣做?生:展開讓接觸空氣面積大一點,打開風扇是加速風的流動,打開手電是為了充滿陽光。老師接著再問:那你覺得蒸發(fā)得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時學生大多會說:1.與接觸面積有關;2.與風速的快慢,與陽光的強弱有關。
通過B教師有層次的一問一答,學生從繁雜的經驗中抽絲剝繭,然后就走上了正軌。老師問得有層次,學生回答得就水到渠成。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要精選問題,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要有明確的指向性,要適時,要有層次性。通過一問一答,真正地關注學生思維軌跡,最終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