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偉
【摘 要】 隨著國有企業(yè)分類改革的不斷深化,國企紅利應讓全體國民共同享有,實現民生與國企共贏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在實現國企向社會分紅過程中,仍然存在種種困難。基于社會分紅的理論視角,通過分析當前國企經營利潤的現狀以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與支出情況,指出國企社會分紅目標存在利潤增速緩慢、改革投入與民生支出矛盾等現實困境,進而提出了推進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改革、加快社會保障全員覆蓋以及設立直接分紅賬戶等構建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框架的路徑選擇,以期加快實現國企社會分紅目標。
【關鍵詞】 國有企業(yè); 利潤分配; 社會分紅
【中圖分類號】 F2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06-0008-04
自2007年中央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來,國家對國有企業(yè)的預算范圍和征繳比例經過多次修訂。10年間,國企利潤分配模式也在逐漸探索和完善中,尤其是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對于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框架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國有企業(yè)全民分紅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指的是國企收益在政府、企業(yè)、社會三者之間的分配[ 1 ]。國企社會分紅是一種相對狹義的分紅概念,特指國有企業(yè)向社會這一利益相關者的分紅。作為國有企業(yè)的投資者,國家按照出資比例獲得一部分利潤,企業(yè)除了保留自身投資部分的收益外,還應向其所有者即全體國民分配收益。早在1936年,米德在其《經濟分析與政策導論》一書中就對社會分紅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國家獲得的一部分收入來源于其對社會化企業(yè)的投入,而這部分收入可以用于分給消費者,也可以用于對企業(yè)進行再投資。其中,以無條件的形式向消費者分配的部分,稱之為社會分紅。伴隨著理論的完善和實踐探索檢驗,國企向社會分紅已成為國企改革發(fā)展的趨勢。因此,本文基于社會分紅的理論視角探索構建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框架的路徑選擇,以期加快實現國企社會分紅目標。
自2005年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高路易等首次提出國企分紅的建議以來,一些學者也開始對國企分紅進行研究。文宗瑜[ 2 ]提出國資預算支出應向民生領域傾斜,保障其所有者權益。朱珍、陳少暉[ 3 ]從國有資本所有者出發(fā),提出國企紅利應讓全體國民共同享有,實現民生與國企共贏。馬磊[ 4 ]將《中央企業(yè)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暫行辦法》中規(guī)定收益收取的34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未列入此辦法范圍的相似規(guī)模的89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作對比,實證檢驗了2007—2008年實施分紅政策前后國企盈余管理的變動。李麗琴、陳少暉[ 5 ]從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視角出發(fā),通過比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正式編制前后(2006—2013)的社會保障水平,得出了國資預算民生支出對社會保障的發(fā)展具有積極顯著作用的結論。從對國企分紅的績效評價研究中,可以得出一個中心論點:國企紅利的征繳有利于企業(yè)經濟效率的提升,國企紅利的支出有利于社會福利的進步。
一、國企分紅現狀
(一)國有企業(yè)實現利潤情況
據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從2008—2016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累計實現利潤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如圖1所示)。其中,中央企業(yè)累計實現利潤占全國國企比例基本維持在69%水平上,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梢?,在國企利潤總額上,中央企業(yè)實現利潤占比穩(wěn)定,且較地方國企的貢獻更大。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央企業(yè)規(guī)模大、壟斷性較強,使得其營業(yè)收入巨大;另一方面是國家在政策方面對于中央企業(yè)的傾斜,降低了一些營業(yè)成本,因而央企獲得了巨額利潤。然而,從國有企業(yè)的獲利能力分析,2008—2016年間全國國企當年累計實現利潤占營業(yè)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6%之間。企業(yè)的低獲利能力直接影響了國有企業(yè)的微觀經營效率。
(二)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情況
隨著國有企業(yè)利潤的增加,對于國有資本的收益收取要求也越來越高。自2007年規(guī)定對中央本級企業(yè)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管理體制逐漸規(guī)范。在2013年召開的十八大中,中共中央再次指出,要進一步相應提高該上繳比例。據此,筆者就十八大以來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決算情況進行分析。根據財政部公布數據統(tǒng)計(如表1所示),2013年以來,對于中央本級而言,其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決算占央企實現利潤比例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6.36%提高到2016年的9.57%,比例上升超過3個百分點。顯而易見,當前央企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的提高與中央政策高度一致。而與此同時,地方國有企業(yè)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顯得“跌宕起伏”。從2013年的654.93億元下降到2014年的596.68億元,而后增長到2016年的1 178.78億元①,其變動幅度遠超過央企??梢姡胤絿匈Y本經營收入增長的穩(wěn)定性較弱。
(三)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情況
國有企業(yè)的另一個屬性,從其所有者角度來看,反映的是它的社會效益。從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決算分析(如表2所示),十八大以來,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決算呈增長趨勢。不僅如此,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決算占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決算比例達到62%以上。然而,在所有支出類別中,對于較為體現國民權益的教育和社保支出,平均僅占總支出的2.46%左右。顯然,國有資本經營支出用于教育和社保的支出并不多。雖然政策已提出要將國有資本收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是,在政策中尚未明確提出國有資本經營支出用于社保的比例。因此,這一支出隨著宏觀經濟和國企改革的進程而變化。雖然其支出總額呈增長趨勢,但是相對占比變動幅度仍然較大,從2013年的2.17%下降為2014年的1.66%,再到2015年上升為1.92%,到2016年將近翻了一番,增加到4.11%。用于教育、社保的支出比例隨經濟變動等影響明顯,這與當前政策未明確提出比例也是緊密相關的。
二、國企社會分紅的實現困境
(一)央企數量與經營效率持平,利潤增長速度緩慢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網站2016年12月20日公布的央企名錄顯示,當前共有102家中央企業(yè)②,近幾年央企數量幾乎完全保持不變,這使得中央企業(yè)實現利潤增長受到局限。雖然央企數量的增長并不必然會帶動利潤的增長,因為企業(yè)的經營效率同樣是影響企業(yè)獲得利潤的關鍵因素,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央企數量和經營效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國有企業(yè)利潤的快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根據前述表1和表2整理得到2013—2016年中央企業(yè)累計實現利潤與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決算對比情況來看:近四年,中央企業(yè)累計實現利潤基本趨于1.6萬億元的水平,國有企業(yè)利潤增長速度緩慢。其結果是降低了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長,從而使得可用的預算支出增長緩慢,間接降低了國有資本經營支出用于教育、社保等民生支出的總量和速度,使得國企向社會分紅陷入困境。
(二)深化國企改革投入與民生支出的矛盾對立
上一輪的國企改革發(fā)生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國有企業(yè)幾乎潰不成軍,全面虧損。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對國有企業(yè)改革又重新審視,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提上重要議程。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國有企業(yè)改革進入攻堅期,要加快國有經濟結構性調整,不斷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新時期的國企改革強調要吸取以往改革的經驗教訓,在這樣的背景和政策支持下,國有資本經營勢必要加大對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各項支出。實證數據也驗證,在支出方面,2015年總支出用于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成本比例將近50%③,這個數字遠遠多于用在社保基金方面的支出。正如文章在前面所述,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的緩慢增長,局限了支出總額數量。如果在支出總量緩慢增長的趨勢下,又要加大對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內部成本支出(因為國企利潤增長速度的放緩會使得國資收益在支出方向上更多地偏向國有企業(yè),以期提升國企利潤),那么用于社保支出的比例增長也就變得更加緩慢了;反之,如果加大了社保支出比例,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又將減少用于國企改革的支出。正是由于這種情況的存在,國企加快實現社會分紅陷入了矛盾漩渦中。
(三)國有資本經營支出向民生傾斜比例未作出具體要求
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對中央企業(yè)利潤上繳比例提高至30%,但是,在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方向和結構上尚未作出具體、明確的指導。只是提到將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未就國有資本經營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的比例作出具體要求。因此,在國有資本經營支出中,更多地考慮仍然是用于國有企業(yè)內部,而對改善民生的支出只是適時地、根據需要情況來決定。地方國資預算同樣可以根據各省市、自治區(qū)具體情況自行決定。從2015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情況來看,總支出用于補充社?;鸬谋壤齼H為1.27%④。而當年地方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決算為831.41億元,其中用于其他國有資本經營支出、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支出的分別為257.85億元和243.79億元,兩者占比均在30%左右,合計占總支出的60%以上⑤。也就是說,無論從中央還是地方來看,對于國有資本經營支出向民生傾斜的比例政策都未明確要求,這也導致國企要實現社會分紅步履維艱。
三、基于社會分紅視角的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框架構建路徑選擇
(一)推進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縱向改革:支出向民生傾向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有企業(yè)發(fā)展情況,國資預算制度發(fā)展時間較短,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推進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縱向改革,有利于從制度上推進國有企業(yè)實現社會分紅。一方面,要明確國資預算中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比例,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保國企利潤上繳體現其宏觀社會責任。從國家層面上看,國家應當逐漸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不僅要在收入上明確國有資本收益范圍和比例,而且要明晰預算支出的方向和結構,尤其是用于民生方向的支出。筆者認為,對于改善民生方向的支出比例可以類比于國有資本收取的辦法,即明確各項目的支出比例,從而在提高上繳收入的同時也可以逐漸適當地提高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協調收支向國企社會分紅目標的共同發(fā)展。另一方面,要擴大國資預算支出對公共事業(yè)的投入。作為被廣泛關注的就業(yè)、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反映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體現的就是民生問題。因此,國企社會分紅目標的實現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斷改善民生,對公共事業(yè)的投入也是改善民生的一種有效方式。為此,推進國資預算縱向改革,擴大對公共事業(yè)的投入,不僅體現了國有企業(yè)的宏觀社會責任,而且有利于國企社會分紅目標的實現。
(二)間接分紅:推進社會保障人員覆蓋改革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發(fā)布了《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中提出要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參保人員全覆蓋[ 6 ]。在十八大提出的將劃轉國資收益用于充實社?;鸬幕A上,參保人員的全覆蓋體現了國有企業(yè)向全民分紅的性質??梢哉f,推進社會保障人員覆蓋的改革是國企實現社會分紅目標的一種間接方式。加快全民參保計劃的實施,推進社保人員全覆蓋要求需要逐步擴大試點范圍。當前全民參保計劃先在試點地區(qū)實行,還未推廣到全國,距離實現真正的全民參保還遠。因而,政府應努力推進試點改革,擴大試點地區(qū)范圍。參保計劃實施一年多以來,一些地區(qū)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功。各地區(qū)還應結合當地特色,借鑒已有試點地區(qū)成功經驗,加快全民參保步伐,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民覆蓋,同時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由于全民參保計劃的登記涉及人社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多部門的參與,這些部門之間的協調聯系有助于推進信息資源共享,減少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不必要的重復工作,從而提高計劃實施的工作效率。因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極大地促進了全民參保計劃的完成。
(三)直接分紅:開設全民分紅賬戶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雖然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成全民參保,教育、醫(yī)療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范圍也逐漸擴大,但是,仍然存在空間、時間上的不全面性,人員“缺位”現象依然存在[ 7 ]。國際經驗給了中國一種新的啟示,在條件允許和可行性分析下,中國或許也能采取直接社會分紅方式,開設全民分紅賬戶。這種創(chuàng)新式的直接社會分紅模式對于國有資本收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對于國有資本經營收支范圍和比例要更加公開、透明。將年度國有資本的收入和支出對社會公開,使國有企業(yè)所有者了解和掌握自身擁有的權益,在扣除必要保障國家安全支出等重要方面后,計算應向全民分紅的比例或額度,并及時、準確地發(fā)放到所有者賬戶。簡單地說,就是根據當年國有資本經營支出用于全民分紅的比例,平均分配到每個公民賬戶。
另一方面,嚴格管理該賬戶。全民分紅賬戶的開設使全民公平、平等地享受到了作為國企所有者的權利。它需要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減少由于強勢精英帶來的不公平分配,因此,一要嚴格對該賬戶管理者的選擇,防止“尋租”;二要加強管理該賬戶與其他賬戶的區(qū)別和聯系,謹防混淆。筆者認為,為了保障所有國企紅利能夠分到每個分紅賬戶上,可以采取區(qū)別于銀行賬戶的管理方式,開設專門的賬戶管理。
【參考文獻】
[1] 胡梅玲.論國有企業(yè)利潤分配:制度變遷與改革出路[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1-25.
[2] 文宗瑜.從央企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看民生政策與民生財政[J].中國投資,2008(1):28-31.
[3] 朱珍,陳少暉.中央國有企業(yè)利潤上繳與使用去向探究[J].發(fā)展研究,2009(11):34-37.
[4] 馬磊.國企分紅政策與國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 李麗琴,陳少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民生支出的優(yōu)度檢驗:基于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視角[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32-37.
[6]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EB/OL].[2015-11-03]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3/content_5004093.htm.
[7] 池若梅.國企利潤分紅向養(yǎng)老保險傾斜:基于全民分紅視角[J].莆田學院學報,2016(2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