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韋克
(長治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系,山西 長治 046011)
英國邁克爾·博蘭尼在《自由的邏輯》中區(qū)分了兩種社會秩序,一種是是指揮秩序,一種是多中心秩序,這也是首次“多中心”的首次提出。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與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夫婦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論,強調多個主體彼此協(xié)商、互相制約、共同參與治理公共事務[1]?!岸嘀行摹笔窍鄬τ凇皢沃行摹倍缘模嘀行闹卫碓试S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務。這一理論以嚴密的制度分析、理性選擇的邏輯論證展示了其制度理性選擇學派的別樣魅力?;榕淠J绞侵竿ㄟ^某種禮儀形式的男女結合的基本模式。自古以來,婚姻之事就是人生大事。在農村,它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隨著工業(yè)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深入,我國的農村婚配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多中心治理理論則為農村婚配模式提供了天然范式。
首先,多中心治理為農村婚配模式的演變提供了可能和依據。在“差序格局”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婚姻關系具有穩(wěn)定性。但在新時代,農村婚配模式的變遷與發(fā)展卻帶來了一些問題,而多中心治理理論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實踐和理論依據。
其次,治理客體的公共性為農村婚配模式奠定了基礎。農村婚配具有公共性,符合治理對象的條件。一是因為在農村,婚姻不被認為是個人的私事,不論是婚姻關系的建立、存續(xù)、發(fā)展還是解除,都會有除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來進行干預。二是在農村社會中婚姻屬于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而當農村婚配的消費者達到一定數目的時候,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便會降低,其準公共產品的屬性隨之凸顯。農村婚配所涉及的主體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眾多,其在農村治理問題上不容忽視。
最后,多元的治理主體為農村婚配模式指明了方向。多中心治理理論是在“單中心”治理主體的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認為“單中心”治理主體模式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所以提出了治理社會公共問題要想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就需要引入市場和政府之外的力量進行補充,這里的之外力量所指的就是社會力量。這樣看來要提高農村社會的治理水平,就要建構政府、市場、農村社區(qū)組織和村民“四位一體”的多元主體農村社區(qū)治理模式[2]。
鄉(xiāng)寧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臨汾市西隅,面積2029平方千米,轄5鎮(zhèn)5鄉(xiāng),人口23萬,共有182個行政村。文章之所以選擇選擇山西省鄉(xiāng)寧縣為個例,是因為山西不論是經濟發(fā)展還是文化水平都處于全國中等程度,其農村的婚配及其社會影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經濟恢復建設時期(1949-1965年)
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社會中,結婚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婚姻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礎上建立的,并且人們的期待婚姻可以“白頭偕老”。[3]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婚姻中,沒有“自由戀愛”一說,作為婚姻當事人的青年男女在整個婚姻過程中實際處于順從、接受的消極地位,婚姻的主導者實際上是雙方的父母,往返兩家的媒人主要是溝通調解雙方父母的意見,俗話說:“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很能道出媒人在鄉(xiāng)村婚禮中的重要地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文革時期,人們結婚都比較講究階級成分。這一點不光可以從擇偶標準上看出,還可以直觀地從結婚證上反映出來。在六、七十年代雖然對村民進行的是集體主義教育,但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十年“文化大革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化,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農村廣大干群的努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開展了革除陋習、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婚姻自主,反對買賣婚姻,堅持男女平等,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早婚早育的宣傳活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
3.市場化與現代化深入發(fā)展時期(1978年至今)
改革開放后,由于市場機制的引進,我國農村的經濟體制也發(fā)生了變革,再加上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積累、法律知識的大力宣傳使得我國農村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表現在農村婚配中,是當事人的婚姻自主程度不斷提高,愛情成為了婚姻選擇的主要標準,“父母之命”降為“參考意見”,“媒妁”在許多情況下只是雙方當事人的傳話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多種社會組織的形成和發(fā)展,人民民主參與意識的提高,政府管理方式和職能的轉變,都使我國新型農村社區(qū)治理主體趨于多元化。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后農村婚配模式的變遷,了解到了各階段的婚俗文化,感受到了破除封建落后走向文明的不易,于是倍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只是如今的農村婚俗也存在這一些困境需要我們去解決。例如物質化婚姻的打造與攀比、婚姻程序由繁入簡再入繁、結婚要配生辰八字、彩禮過重、家庭不和、兩性生活混亂、家庭暴力離婚率高等現象仍困擾著當今的農村。
1.相關制度缺乏有效引導
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都以“階級斗爭為綱”,過度地迷信政治權威,導致了社會的扭曲。我們對其進行改革應去除的是過度集權所存在的弊端,而非去否定社會的合法權威,使得農村自治停留在形式上。首先是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對農村婚配的相關規(guī)定在農村地區(qū)缺乏有效的抑制力。農村地區(qū)人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人們對法律缺乏必要的了解,他們在很大程度上的社會行為依然沿襲著傳統(tǒng)的做法。其次就是,在農村地區(qū)有關婚配的村規(guī)民約比較缺乏。因此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農民并不清楚。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村干部沒有和村民共同商討制定有關婚配的行為規(guī)范。有些地區(qū)只是村干部自己構想,并沒有與村民協(xié)商,這就導致了他們所制定出的規(guī)章在現實中很難實施下去。再者就是基層政府大多情況下不愿意去參與婚配問題治理。一是因為其本身工作任務比較繁重;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人家的私事,自己不應過多參與。
2.傳統(tǒng)農村家庭結構
傳統(tǒng)的農村社會,父代和子代間的關系是一種穩(wěn)定的依附關系,父母享有絕對的權威。家里的一切大事都由父母做主,更不用說子女的婚姻問題了。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年輕的一代逐漸從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來,但是父輩卻大多固守傳統(tǒng)的觀念。因此這些都導致了父母和子女在婚姻問題上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子代獲得經濟收入的機會增多,相應父代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就下降了,所以父母在子女的婚姻問題上的話語權就相應降低。另一方面社會的開放,思想的解放,子女開始追求自己在婚姻問題上的自主性,而父母卻停留在傳統(tǒng)的思想的觀念里,以大家長身份處理子女的婚配問題。這就導致了在婚配問題是代際間的矛盾。
3.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農村社會力量,這里主要指的是農村精英。農村精英指的是農村中有威望、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人。當今社會,我國農村精英主要有:有威望的村干部,有文化的知識分子,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家和率先富起來的農業(yè)專業(yè)戶,大姓家族元老等。中國農村婚配問題的治理需要農村精英去參與,究其原因:首先是普通農民的經濟實力和文化水平比較低,而農村精英的綜合實力則比較強,所以普通農民對農村精英普遍比較尊重和崇拜;其次是農民一般情況下不會去創(chuàng)造新事物,他們接受新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模仿。而農村精英有很高的見識,他們總是能綜合全面的考慮問題,所以他們就成為了農民模仿的主要對象;農村精英都有強烈的個人魅力,在農民中享有較高的威望和較強的影響,人們相信他們所做的決定。
4.農村婚俗市場的社會風氣發(fā)展扭曲
社會風氣,指的是在一定的社會時期和一定的社會范圍內,在一定人群中所傳播的趨同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相較于制度和法律而言,它的規(guī)范性較弱,但是它對于群體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來說,卻具有不可忽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4]計劃經濟時代,社會奉行的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以群體為本的價值觀”,實質上所提倡的就是“精神高于物質”的價值觀。社會開放后,我們還沒有來得及總結經驗教訓,市場經濟一下就撲面而來,人們逐步開始重視物質的作用,其價值取向出現混亂。
農村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穩(wěn)定,一切社會生活應該在有序中進行,所以完善相關制度強化政府治理職能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村干部要和村民商議制定出自治章程。其中重要的一項是社會秩序的維護,包括村風民俗、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等。通過自治章程,村民就會明了在婚嫁方面應該做什么。其次,村民要共同制定出村規(guī)民約。村規(guī)民約指的是生活在一定區(qū)域內的村民商量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其內容主要是對村民在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公共秩序等方面提出要求。制定有關農村婚配村規(guī)民約時,一定要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使其形式和內容貼近農民的生活。再者,強化和落實基層政府的治理職能。鄉(xiāng)鎮(zhèn)政府也可以設立移風易俗辦公小組,整頓農村婚姻市場秩序,解決農村婚配中所出現的問題,為農村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最后,對村民進行普法教育,讓農民在婚姻方面進行富有理性的思考,在合理的權威中找到值得信仰和追求的東西。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庭的穩(wěn)定對社會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所以為了保持在婚配方面代際關系的和諧,還需重構農村家庭結構。一直以來都講究母慈子孝。所以要重構農村家庭結構,兩代人都需做出努力。首先,兒女要尊重父母。在婚嫁問題上,及時與父母進行溝通,向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以期獲得理解與認同。其次,父母要不斷學習,嘗試接受新鮮事物,不斷轉換思想觀念。最后,村組織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宣傳孝道思想,使孝道文化深深地根植于鄉(xiāng)村文化之中;可以通過加強教育普及,更新父母的傳統(tǒng)觀念,使得在子女的婚姻問題上更加包容。
都說中國穩(wěn)不穩(wěn)定看農村,農村穩(wěn)不穩(wěn)定看精英。由此可以看出農村精英在農村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要想讓農村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治理農村婚配,就需要:第一,不斷提高農村精英的自身素質,如科學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也要根據農村實際,不斷探索解決農村婚配困境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第二,農村精英要充分發(fā)揮村民委員會的協(xié)調職能和非正式溝通渠道的作用,做好農村婚配困境的治理工作。第三,近年來,農村精英出現了新興力量,因此要想使農村婚配問題的治理更得到年輕一代的擁護,就必須要提高新興力量的參與。第四,村民委員會牽頭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黨員和黨員干部帶頭以形成牽力,新興力量積極參與以形成推力。
第一,完善婚俗市場的監(jiān)督機制,落實監(jiān)督主體的責任。一方面以保護婚俗市場消費者權益為宗旨,不斷完善婚俗市場的監(jiān)督機制。另一方面落實監(jiān)督主體的責任,加強內部監(jiān)督和外部監(jiān)督。第二,政府可以用稅收手段或者行政干預來治理農村婚俗市場,以此來讓婚俗市場趨于理性。第三,加強對村民的思想教育,提倡科學、提倡文明、客服愚昧、提倡節(jié)儉、反對鋪張浪費、反對迷信、克服愚昧。一方面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書報開展宣傳活動;另一方面由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群團組織開展宣傳活動,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宣傳村規(guī)民約、宣傳農村婚配典型的優(yōu)秀事跡,用社會主義思想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因此村集體和村民在經濟發(fā)展后,應商議拿出一定比例發(fā)展文化事業(yè),不要將錢財浪費在婚喪嫁娶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