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教學背景:
《認識時間》是學生在認識鐘表的基礎上來進行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所以在教學的開始階段中,教師要做好教學研究工作,幫助學生理解好這一抽象的概念。由于受到學生年齡與認知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也就使得學生在理解時間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借助相關模型或是多媒體等技術手段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幫助學生掌握好知識的概念,從而提升學習的效果。
教學案例:
第一,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做好預設與鋪墊工作。在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小學數學教學要堅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上入手,為學生選擇一些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事物,以此來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提供實踐的可能??梢哉f數學知識是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同時也是需要被運用到生活中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題材,確保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以此來幫助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上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運用,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才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實現學習的目標。如學生在學習《認識時間》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入手,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中,就可以向學生展示出上課的時間,并要求學生讀出時間。在這種教學設計中有著簡潔明了的特點,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認識時間的過程中理解好舊知識,從而實現了復習與鞏固的目標。其次,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出5:00或是6:30這一類型的時間,并引導學生進行認讀,從而讓學生回想起認識時間的精力,自然的理解好時鐘上的時間,為引入新的知識點奠定基礎。最后,就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上入手,為學生展示7:02以及3:45等時間。受到學生這一特點的影響,在思維上有著混亂順序性不足的特點,所以也就加大了抽象知識轉變成為內在知識的難度。因此,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認識“分”上入手,并引入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加深學生的學習與理解。通過實踐可以看出,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力,同時也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教育的目標。第二,保證問題的針對性,培養(yǎng)好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說提出問題的能力要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主要是因為解決問題或許知識針對數學中或是實驗技巧等方面來進行的。但是對于提出問題來說,就需要從新的角度與可能性上入手,對舊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所以也就需要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想象力,這樣才能確保教學的質量。設計問題是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與觀點,所以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直接關系到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程度。只有向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保證學生思考的準確性與方向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保證自身所提出問題的適度性,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學習好這一知識。如學生在學習一小時等于流六十分鐘的過程中,要避免從傳統(tǒng)的模式上來進行教學。一些教師習慣性的向學生提出明確度不高的問題,且在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自己來進行探究,但是由于問題的明確性不足,也就造成了所探究的內容存在著指向性不足。加之這一問題對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存在著較大的難度,所以學生在學習時,也很容易出現盲目學習的現象,最終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所以針對這一現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改革與創(chuàng)新工作,向學生提出“分針與時針在走動時存在著怎樣的秘密?”在這一類型問題的影響下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從而也就可以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基礎。然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出課件,并要求在觀察中思考其中的關系。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得出結論,從而也就可以理解好這一抽象的知識??梢哉f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提出問題,從而明確探究的目標,學生也可以快速的進入到學習中,通過自主探究與實踐,以此來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得到最終的結果,完成所預定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三,保證設計的層次性,幫助學生聯系好知識點。在設計練習題時,要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上入手,并以舊知識為基礎,借助新知識進行延伸,實現發(fā)展的目標。通過為學生設計出層次性的練習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其次,借助層次性的練習也能夠幫助學生做好心理準備,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從教師的角度上來說,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上入手,確保問題的簡單到復雜,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好抽象的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出看鐘面寫3:05與3:30的時刻,然后在寫出其他時間的時刻。通過這種對應的練習,能夠提高師生互動的效果。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出不同層次的聯系,找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好難點知識。學生通過不斷的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也能夠實現逐層深入的練習,從而保證學生學習上的自然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在,主動學習好更多的知識。第四,利用好錯誤的教學資源。在新課標中已經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工作,借助生成性資源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如借助師生之間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能夠產生出全新的課堂情境,并借助新的問題與方法等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利用好新的教育資源,關注學生在認識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并利用好這些錯誤資源,以此來將其轉變成為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知識的基礎,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印象與理解。
教學反思:
第一,要堅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點上出發(fā),做好激發(fā)與鼓勵工作,幫助學生掌握好新知識。這一階段的學生通過前期的學習已經逐漸認識到了鐘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感知,以此來激發(fā)出學生的探索欲望。第二,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促使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以此來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數學知識其實就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來進行的,且在多樣化學習方法的指導下,也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思考欲望,實現合作交流的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點出發(fā),掌握好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通過放權給學生,以此來要求學生進行自主訓練,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