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貞
摘要:清末,封建社會開始解體,城市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市劇院的逐步建立、交通運輸?shù)娜找娓纳频瓤陀^影響,促使中國民間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比以往更為迅速的發(fā)展。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說唱音樂大體上都陸續(xù)程度成型,例如主要流傳在北方各省的“鼓詞類”曲種;主要流傳于長江流域的“彈詞類”;主要流傳于黃河以北的“牌子曲”類和“琴書”類。
關鍵詞:轉型時期;說唱音樂;發(fā)展
談清末說唱音樂,先要從宋代說起。宋代是中國說唱音樂趨于成熟并繼而勃起的最早時期。雖然兩漢時期已發(fā)現(xiàn)擊鼓說書俑,唐代佛寺也有說唱變文留存,但在民間大規(guī)模地出現(xiàn)音樂表演比重較大、以說唱傳統(tǒng)故事獨立謀生的職業(yè)藝人,還是在宋代;中國文學史上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樂調(diào)系說唱藝術作品,也都產(chǎn)生在此時期。陸游詩《小舟游近村》第三首描述的"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的情況,就是宋代說唱藝術普及城鄉(xiāng)的客觀寫照。宋元時期的說唱藝術包括許多特點不同的曲種,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樂調(diào)系品種是"唱賺"、"鼓子詞"和"諸宮調(diào)"。這些曲種所演唱的內(nèi)容,主要是鐵騎戰(zhàn)爭故事和民間愛情傳說。
清末我國傳統(tǒng)音樂進一步發(fā)展,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說唱音樂大體上都陸續(xù)程度成型,例如主要流傳在北方各省的“鼓詞類”曲種,如山東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梅花大鼓以及東北大鼓等;主要流傳于長江流域的“彈詞類”、劉傳玉兩湖地區(qū)的“道情漁鼓類”、主要流傳于黃河以北的“牌子曲”類和“琴書”類以及“清音小曲”類。其中以較早進城的“北京單弦”和“山東大鼓”,以及在晚清以來享譽曲藝界的“京韻大鼓”“蘇州彈詞”和“河南墜子”的影響較為突出。
北京單弦,源自清初滿族子弟,自編自唱以自娛的“子弟書”,或自彈三弦,或唱者邊唱邊擊八角鼓、另一人操三弦伴奏。于1803年在華廣生編訂的《白雪遺音》中收錄。到了1880年以隨緣樂開始組織票房、到處演唱,自此形成獨立曲種走向社會。唱本大多故事性很強,唱腔高昂活潑、優(yōu)美爽朗。著名藝人有:德壽山、榮劍塵、常澍田等。單弦對北方的曲藝影響深遠,中國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正式定名的北京的“曲劇”就是在單弦的基礎上形成的。
山東大鼓,又稱為“梨花大鼓”,是北方各種大鼓中比較早進入城市、較早成熟成型的曲種之一。山東大鼓的發(fā)展對后來的山東琴書、西河大鼓、京韻大鼓等曲種的發(fā)展都有影響。如在劉鄂的《老殘游記》中曾有關于當時濟南大明湖女藝人白妞演唱《黑綠段》的生動描寫。著名藝人:何老鳳、郭大妮、黃大妮以及王小玉姊妹。山東大鼓的發(fā)展對后來的山東琴書、西河大鼓、京韻大鼓等曲種的發(fā)展都有影響。
京韻大鼓,最早是流行于河北河間地區(qū)的“木板大鼓”,后與清音子弟書,合流而形成了所謂的“怯大鼓”,流傳到平津一帶,后又結合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劇等戲曲藝術的念白、唱腔、表演方面的經(jīng)驗,逐漸形成了“京韻大鼓”。在形成過程中,以白云鵬和劉寶全作出的貢獻最為突出。特別是劉寶全,他以高亢圓潤的嗓音和生動細致的表演,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優(yōu)秀的曲目。如《單刀會》《大西廂》《白帝城》等等。之后不僅遍及北方各省,還流傳到整個長江流域。在流傳過程中又逐漸衍生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新曲種,如河北的“河間大鼓”,天津的“西河大鼓”等,在京韻大鼓的基礎上又派生了梅花大鼓,還涌現(xiàn)了一批演唱大鼓的女演員,如駱玉笙、趙寶翠、魏喜奎等。
辛亥革命以后,原來主要在華北、山東等地流傳的各種大鼓,這時不僅遍及北方各省,還流傳到整個長江流域,甚至達到長江以南的兩湖地區(qū)。一些老曲種在流傳過程中又逐漸衍生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新曲種,如河北的“河澗大鼓”,到20世紀20年代進入天津后,衍生出了新曲中“西河大鼓”;原來的“五音大鼓”也是直到30年代才改用揚琴伴奏,并改名“北京琴書”。在京韻大鼓的基礎上又派生了梅花大鼓等新曲種,還涌現(xiàn)了一批值得注目的演唱大鼓及時調(diào)的女演員。
河南墜子,是20世紀初,在“穎歌柳”或“三弦書”與“道情”合流的基礎上,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調(diào)和形式,逐漸形成的著名新曲種。從20年代開始它已廣泛流傳到天津、上海等地,到30年代后又擴展到東北、西北、兩湖、重慶等地,是新生曲種中流傳面最廣、最快的一種曲藝形式。是新生曲種中流傳面最廣、最快的一種曲藝形式。出現(xiàn)了喬清秀、程玉蘭、董桂芝為代表的三大流派。
此外,像“山東琴書”最初只是流行于豫東和皖北農(nóng)村的小曲,到“辛亥革命”前后進入城市,逐漸形成南路、北路、東路各流派,一直到1934年由著名藝人鄧九如在天津演出時,才正式定名。同樣,“西川清音”在“辛亥革命”前還稱作“月琴”、主要劉傳玉西川農(nóng)村,直到1930年左右才在重慶、成都等城市中站住腳跟,組織了“清音歌曲改進會”,并正式改稱為“四川清音”。
蘇州彈詞,原來已有較長的歷史,從明末清初已形成名藝人輩出的局面,積累了像《白蛇傳》、《玉蜻蜓》、《描金鳳》、《珍珠塔》等著名的傳統(tǒng)曲目。在乾隆嘉慶年間,嘆詞藝人陳遇乾曾對上述彈詞曲本進行了整理、改編,并且首創(chuàng)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偏重蒼勁、渾厚的,比較適合于演唱老生的風格流派,即所謂的老“陳調(diào)”。
基本上以“俞”、“馬”兩調(diào)作為基礎加以發(fā)展的。清末民初的時候出現(xiàn)了楊小婷和夏荷生,在五四運動以后,原來的“俞調(diào)”和“馬調(diào)”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并發(fā)展了許多新的流派,如“祁調(diào)”“徐調(diào)”“馬調(diào)”“周調(diào)”等。蘇州彈詞在短短幾十年中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和提高,主要原因首先是它較早的進入城市,較早向?qū)I(yè)化方向發(fā)展。其次彈詞藝人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系處理的比較好,既重視繼承自己的傳統(tǒng)又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從別的藝術行駛中汲取有意的因素。再就是各流派之間相互支持,取長補短,以利于各自兼采各派之長而獨創(chuàng)新腔。
辛亥革命前后,在不少城市中曾廣泛流行宣傳愛國,要求民族自由的時調(diào)小曲和新體彈詞,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急劇變化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在廣大群眾中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