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秋亮
摘 要 閱讀是小學語文培養(yǎng)的重要技能,學會閱讀才能學會理解、學會表達,尤其是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的作用更為明顯,對于其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中學階段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我們一定要重視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其識字、認識、理解能力,在閱讀中品味別人的思想,獲取自我的智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沒有太大的幫助,我們必須改變曾經(jīng)的觀念,尋找新的模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083-01
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成為大勢所趨,閱讀和寫作也逐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不可否認的是,閱讀對于學生心智的養(yǎng)成具有不可比擬的意義,所以學生一定要從小開始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興趣。事實證明,閱讀素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養(yǎng)成的,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確定不同的閱讀培養(yǎng)計劃,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fā)其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欲望,幫之其實現(xiàn)自我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
我們常說有了興趣才有了動力,這一點是心理學理論與實踐都給出證明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會是打開學生閱讀大門的鑰匙。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年齡和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其在大多數(shù)時候思想是受到束縛的,對于未知也只是一片茫然,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吸引學生的目光,推動課堂的進行。有了學生的配合,課堂學習也會更加順暢,課堂效率也會有很大提高。例如,在《中華巨龍》一文的講解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力量,先放一段有關長城修筑的短片以及其他的相關民間傳說作為導入,激發(fā)學生對于這個中華奇跡的敬仰以及對于修筑其的人民群眾的尊重,這樣在閱讀課文時就有更大的興趣,有著屬于自己的想要去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從而加深對與文本的理解。
二、堅持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就將教學主體放到了學生身上,同樣的,在閱讀教學中也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些教師總是否認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尤其是小學生,總是被冠以不能獨立思考的印象,大多數(shù)教師采取灌輸式教育的方針,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傳達給學生。然而這并非長久之計,只有將學習主導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自身的想法,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促進學生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養(yǎng)成,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本人,就要保留作為引導者的身份。例如,在《孔明借箭》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出引導性的問題,例如,孔明為什么要借箭?孔明是怎樣借箭的?從其中你可以看出孔明有什么品質?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進行思考,給出自己的回答并在組內進行思考。
三、增加朗讀
大聲朗誦是從小就應該培養(yǎng)的好習慣,想要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絕對不僅僅是看就能養(yǎng)成的,而是要讀,通過大聲朗讀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認知和理解。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尚還有限,對于有些關鍵性的內容不能做到正確掌握,也會有一些無法自己解決的疑惑,通過閱讀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也能夠在對于文章韻律節(jié)奏的掌握中領會作者的意味。我們常說的讀書讀得多了,意思也就明了是一樣的意思。此外朗讀也更能發(fā)現(xiàn)問題,這些問題對于文章的深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對于《詞兩首》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和陸游所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對于詩詞的學習,朗讀和背誦一直都是不二法門,在早讀時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有利于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也能夠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
四、增加語文探究性學習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開放性極強的學科,而閱讀更是沒有什么固定答案,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理解方式,教師絕對不能固執(zhí)刻板地追求固定答案,而是要在傾聽不同的聲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認識,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增加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礎上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探討,表達自己的聲音也傾聽別人的意見,實現(xiàn)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也可以就自己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吸收不同的意見,對于文章實現(xiàn)多角度多方面的解讀,從而實現(xiàn)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當然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地閱讀進度,發(fā)現(xiàn)其在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總結,最終實現(xiàn)主旨的升華。例如,在解讀祁天的《那橋那河那船》一文時,有的學生認為是對于自然風光的熱愛,有的則認為是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的則認為是對于水鄉(xiāng)恬靜悠然的生活的贊美,這些都沒有錯,都是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學生的意見,培養(yǎng)學生敢于表達、敢于質疑的能力。
綜上所述,盡管小學語文閱讀一直在努力改進方法措施,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教師想出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朗讀和學習探究之外,教師也要注意學生課外閱讀的養(yǎng)成,鼓勵學生盡可能地進行課外書目的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多聽聽不同的聲音,看看偉人是怎么想的,進而不斷充實自我的頭腦,培養(yǎng)有深度的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登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8).
[2]李文碧.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