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未來科技城小學 陳旭飛
生動,是活潑的、親近的、可理解的,而生動的課堂是學生所喜歡的。因此,討論如何將課上得生動是十分有意義的。然而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是在新授知識的教學中,對學生所產(chǎn)生的某些疑問,為追求所謂的“效率”,都會以“數(shù)學上是這樣規(guī)定的”“小朋友,這是規(guī)定,知道嗎?規(guī)定是不講為什么的”來搪塞,這是筆者所不認同的。學生不問,怎么會思考呢?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呢?其實數(shù)學規(guī)定還是有道理和樂趣的。如何挖掘知識的內(nèi)涵,并以一種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數(shù)學教學都是根據(jù)一定的素材展開的。小學生對數(shù)學的認識往往是由生活經(jīng)驗支持的,所以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安排一些學生所熟悉的課例是十分必要的。如,蘇教版二年級下“認識角”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角,筆者便在備課中安排一些學生常見的事物,以達到學生認識角的目的。
【教學片段1】
師:其實,角在我們生活當中無處不在,看,我們數(shù)學書上就有角,請同學們幫我找出來。
生:(上臺指出角)老師,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我們的角是一個點嗎?你能幫我畫一下嗎?
師:很好,恭喜你,找到了。
師:西瓜的角在哪里呢?
師:對,找得很清楚。
師:自行車的角在哪里呢?
師:角實在太多了,剛才同學們在三個物體上都找到了角,現(xiàn)在老師把它們移下來,請你們仔細觀察下,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點戳手。
師:它為什么戳手呢?
生:是尖尖的。
師:那角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是直直的。
師: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尖尖的部分。在數(shù)學上,我們叫它為頂點。請同學們再摸一摸三角尺直直的部分。在數(shù)學上,我們叫它邊。那么,聰明的小朋友告訴我下,一個角由幾個頂點、幾條邊組成?
生:一個角由一個頂點、一條邊組成。
其實在生活中,學生對角都有表象的認識,這堂課讓學生從生活出發(fā),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經(jīng)歷角的抽象過程,建立角的表象,知道角的組成。因此,筆者認為,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孩子什么知識,而是組織學生交流他們會的,并在討論中完善、豐富、提高會的內(nèi)容,進而達到教學目標。這個過程看似很慢,但是真的有效。
角是孩子們熟悉的事物,但是他們對角的了解是表面的,并不足以支撐起學生對角的大小進行判斷。的確,學生大多將角的大小和面積聯(lián)系,這個對于他們來說是直觀的,可是這和我們數(shù)學中角的大小判斷方法相違背。如果教師為提高效率,說“角的大小和角兩邊張開程度有關(guān),和邊的長短無關(guān)”,然后附上大量的練習,也許最后的“效果”會很好,可是孩子們卻失去了思考的過程。為避免這類問題的出現(xiàn),筆者以多個活動為支撐,讓學生對角的大小有更為直觀的感知,讓抽象的知識在搭建的支架上生動起來,成為本節(jié)課的落腳點。
【教學片段2】
師:同學們,下列鐘面形成的角哪個比較大?
生:第三個。
師:你很聰明,為什么呢?
生:感覺是這樣的。
師:請同學們張開雙臂,模仿一下鐘面上的角。
師:我們一起模仿第一個鐘面、第二個鐘面、第三個鐘面。
師:老師采訪下你們,你們做哪個角感覺膀子最費勁?
生:(開心的樣子)第三個。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我們兩個膀子張得很開,當然費勁啦。
師:對,所以角的大小和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guān)。
角的大小和張開程度有關(guān),但學生理解“張開程度”這個詞存在困難。怎么讓抽象的詞語變得具體形象,這是筆者要重點突破的。上述教學片段,筆者讓學生去模仿角,學生感覺到兩只手臂張得越開自己就越累,這個累恰恰表示兩只手臂張開程度大,這對學生來說是具體的,學生也在體驗活動中將數(shù)學道理弄明白了。
【教學片段3】
師:請一個小朋友上來空手做個角。老師想采訪一下你,你的好朋友是誰?請他上來吧。
師:老師要看看你們兩個好到什么程度。(老師對著后上來的學生說)你可以做一個和他一樣大小的角嗎?
生:老師,我不會做。
師:(老師示范比較兩個角大小的動作)
生:老師,我會做了(兩個人手和手重合)。
師:你們真是一對有默契的好朋友。你還有好朋友嗎?讓他上來做一個比你大的角(再喊一個人,讓他們站一排)。
師:同學們說說,上面哪個同學擺的角最大?哪個最???
生:A最大,B最小。
筆者讓學生經(jīng)歷徒手做角的過程,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到比較角與角大小的方法,即兩個角頂點和頂點對齊,一條邊和一條邊對齊。更難能可貴的是,因為孩子的手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孩子在比較的過程中了解到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沒有關(guān)系,而是跟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guān)。
筆者以兩個活動向?qū)W生表明了“角的大小和張開程度有關(guān)”的知識,設(shè)計活動由淺入深、由抽象變具體,孩子在活動中漸漸明白了其中的數(shù)學道理。這種以活動方式說數(shù)學道理的方式相較于就知識說知識的方式,孩子在主觀上更易接受。
【教學片段4】
師:同學們,我們的角是有大小的。
生:知道。
師:角的大小和角的張開程度有關(guān),和邊的長短沒有關(guān)系。
生:(沉默)
【教學片段5】
環(huán)節(jié)一:展現(xiàn)學生原始的想法,形成討論點。
師:請兩個同學上臺展示下,看看誰的角大。
生1:我的角大,因為我的角邊長長,所以我的角大。
生2:我的角大,因為我的角張得大,所以我的角大。
師:其他學生覺得哪個角更大呢?
環(huán)節(jié)二:百家爭鳴,區(qū)分新知識和原認知。
生1:老師,我們學過的大小是面積大小。你看,邊越長面積越大,我覺得我的角大。
生2:老師,我再補充,我們不僅學過面積大小,也學過線段的長短。你看,兩條邊那么長,當然生1畫的角比較大。
生3:老師,我說不出道理,我就是覺得這個角比較胖,所以生1畫的角比較大。
生4:我不同意你們的看法,剛才我們模仿過角的,生2畫的角大。
生5:老師,我補充,她說的角張開越大角越大。
環(huán)節(jié)三:展現(xiàn)思考沖突,引領(lǐng)深度思考。
師:同學們,你們說的都有些道理。那你可以做一個比它小的角嗎?(老師給出一個方法,形象地把兩邊減小,夸張地說)這個角就變小了。
生1:老師你說得對,我同意你的說法,角的確變小了,邊變瘦了。
生2:老師,角真的變小了,你看它的邊變短了。
生3:老師,這個角好像沒有變,它還是在那里。
師:請問同學,這個角的什么是變化了的?什么沒有變?
生:角變化了的。
師:是張開程度,還是邊的長短?
生:邊的長短變小了,但是張開的大小沒有變。
師:那這兩個角到底誰大誰?。?/p>
生:一樣大,因為它們張開程度一樣。
師:所以,角的大小只是指邊張開的大小,不是指邊的長短。
筆者先后呈現(xiàn)了兩種角的大小的教法,第一種教法,教師用近乎直接的語言告訴學生角的大小只是指邊張開的大小,不是指邊的長短。第二種教法,教師先展現(xiàn)學生的想法,然后進行生動的活動和深層次的討論、思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角的大小只是指邊張開的大小,不是指邊的長短,它是基于學生的想法并提升了學生的想法。
從教授新知時間來看,第一種教法大概需要5分鐘,第二種教法需要20分鐘或者更久。從上課的“效果”來看,第一種也明顯好于第二種,因為第一種的課堂是“有序的”,而第二種的課堂是“嘈雜的”。但是從學生的體驗來看,第一種教法將學生排除在外,久而久之,學生就怕問問題、懶問問題,甚至丟掉了思考的習慣,只會機械地做題;而第二種課堂從學生的想法開始,讓學生從活動和討論中發(fā)現(xiàn)自己想法的不足,進而接收一種更為合理的解釋,久而久之,學生會問問題、愛問問題,會自然地思考并探究自己想法的合理性。
所以,知識的快不是快,是省略數(shù)學內(nèi)涵;道理的慢其實不是慢,是數(shù)學的核心內(nèi)容。最后哪種對學生成長更有利呢?顯然是第二種,因為第二種是有道理的,而且是讓學生能明白的道理,同時講道理的過程是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