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敬
摘要:在素質教育施行前,迫于應試教育的發(fā)展需求,教師們很難使用較多的時間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多是采用“一把抓”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統一引導。在素質教育開始實行后,學生個體差異被重視起來,教師通過因材施教,可以挖掘出學生身上的不同潛能,使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因材施教法;初中語文;素質教育
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已經提出了古今均用的“因材施教”的科學教育理念。在素質教育施行前,迫于應試教育的發(fā)展需求,教師們很難使用較多的時間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多是采用“一把抓”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統一引導。在素質教育開始實行后,學生個體差異被重視起來,教師通過因材施教,可以挖掘出學生身上的不同潛能,使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
一、何為因材施教法
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量一般在50位左右,由于智力等多種因素,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有一定的差異,若無視這種個體差異,進行統一的教學,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材施教法就是解決這種問題的最佳教育手段,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難度以及課后測試都具有針對性,這使得成績差的學生不會覺得自己跟不上教師的教學而產生消極情緒,恰到好處的難度可以使其更加自信,學習起來也更加積極;成績好的學生也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班級里的所有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用唯物辯證角度分析師生關系,可以發(fā)現這是一種對立與統一并存的矛盾關系。居于統一關系時,教師教學質量高,學生成績也好,居于矛盾關系時,教師教學質量低,學生成績也會下降。也正是因為師生處于矛盾關系,正可以借用矛盾觀點實現對立與統一的轉化,即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將二者相互轉化。這也是因材施教實施的理論依據。
二、初中語文因材施教法難以落實的原因
(一)教師素養(yǎng)不足
初中語文因材施教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素養(yǎng)不足,這使得因材施教實現的效率極低。初中語文教師在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有所欠缺,面對教材和文章時無法對內容進行準確地把握,制訂教學方案時也很難做到正確、有效,課堂教學中遇到問題也很難完美應對,與學生溝通時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特點,以上綜合素養(yǎng)的欠缺,使得因材施教法很難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正常開展。
(二)班容量大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班容量都非常大,平均班容量至少有50人,少數班級的班容量甚至超過60人。如此大的班容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難針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首先,學生的思維、性格以及學習方法各有特點,教師對所有學生都很難了解清楚。其次,即使教師對所有學生都了解清楚,面對如此大的班容量,教師也很難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教師若因材施教地制訂教學方案并對學生作業(yè)作個性化批改,教學進度將無法保證,最終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
(三)新課改后教師時間、精力受到壓迫
新課改實行后,初中語文的教材有了很大變化,無論是內容含量還是重難點的安排都比之前有了很明顯的增加和改變。對于年齡大的教師,在完全掌握了舊教材后再進行新課標教學,無論是心理還是精力都無法立刻跟上進度。然而,為了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教師不得不占用自己的時間去備課,部分兼任班主任更是有許多事情要處理。這些原因都使得語文教師即使想因材施教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輕教師雖然能夠更快地把握新教材,但了解班中所有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保證課堂質量與進度,這樣的任務也過于沉重,終因精力有限而難以達成。
三、因材施教法的教學實際應用
(一)將學生學習水平分層
分層依據可以參考下列幾項學生自身因素:一是智力水平,二是非智力水平,三是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參考這三項因素,可以判斷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因此作出分層。
(二)根據分層制訂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并于課堂上實施因材施教
了解了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層次,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以此作為依據制訂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進行引導。在新課改視角下,教學目標涉及知識、情感、價值觀三個角度。體現在分層教育上即為差生學習知識技能、中等學生體會知識中蘊含的情感,優(yōu)等生在前兩者基礎上通過知識的再豐富來塑造價值觀與人生態(tài)度。
(三)重視課外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實施不應局限于課堂之上,在教師時間精力足夠多的前提下,課外輔導也同樣適用。初中生在學習時心理較為被動,整個學習過程都缺乏自主性,因此在課后練習與作業(yè)方面,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特點作針對性的安排,如,為低水平學生設置鞏固基礎的課外練習,通過簡短詞句的練習來完善其語言組織能力;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以適當地布置一些命題作文或情景作文,學生在使用優(yōu)美語言的同時,可以將課堂上與生活中接觸的語文素材應用到文章中去,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四、注意事項
(一)尊重差異,端正態(tài)度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鼓勵差生積極學習,而不是將學生分出三六九等。教師應承認差異,但不可給學生以過分壓力。
(二)重視個體,統一全體
師生之間存在矛盾關系,需要區(qū)分主客體沖突。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施展其個性的廣闊空間,同時保證全體學生的統一發(fā)展。
因材施教對初中語文教學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然而受制于現實條件,在落實上有一定的難度。筆者文中結合自身經驗闡述了因材施教法的具體應用與注意事項,望對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有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