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軍
很多老練的老師能夠提取文本的信息,這似乎成了閱讀教學的唯一任務。分段寫段意,準確概括,轉述原意,判斷比照練習題上的信息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這些,構成了閱讀教學的全部。今天很多的語文課堂,教師和學生忙碌一節(jié)課,或者為一篇文章忙上幾個課時,能夠得到的收獲,也往往不過是“寫了什么”。
課文美好的語言,是觸發(fā)回憶的聚集點。比如,大對數(shù)人不管過了多少年,都還能夠想得起來《荷塘月色》和《背影》中的某段些片斷描寫,都還依稀吟誦得出《岳陽樓記》或者《將進酒》里邊的佳句妙語。當然,這些課文的內容也是回憶的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文章中描寫的那些事情的構思方式、立意妙趣、精妙語言。語文課文,也就是教學文本具有信息與美感兼?zhèn)涞慕虒W價值。但是,假定一篇說明文講的是天文學知識,教師在語文課上讓學生掌握的不應是那些知識信息,而是那些課文“怎么說的”。讓學生通過文章結構、段落設置、語言應用方式的把握,肯定有助于提取那些知識,這是閱讀教學的實用功能——幫助人們通過閱讀去獲取信息。甚至,讀某些小說,人們還能夠消磨時間,因為一個傳奇故事或愛情悲喜劇,都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讓人解悶。但是,僅有這種“消費性”的閱讀遠遠不夠。人類讀書,更要滿足其精神內部或者深層需求——原來一件事情還可以這樣說!原來他能夠把這件常見的俗事兒講得這樣有趣,跌宕起伏,令人欲罷不能!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讀起來這樣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婉轉動聽、美妙精巧!原來還可從這樣一個角度讓人耳目一新,別見洞天……這些驚嘆也經(jīng)常發(fā)生在我們的閱讀中。假定一個語文教師能夠在課堂上讓學生發(fā)出這樣的驚嘆,那他就上出了最成功的語文課。
語言是存在的家園,人往往憑借語言的方式而獲得精神存在。因此,即便是一篇說明文,也因為作者獨特的、個性化的表達,或者因為他清晰理性、富有邏輯性的表達,而洋溢著人類精神之美。憑借準確、合乎理性、富有個人情感和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表達,這些課文帶給我們真正的精神滿足。比如,讓我們思維明朗,激活情感記憶,愉悅充實,讓我們產生屬于自己的質疑,有了對話和討論的欲望,想要探究和追問……一句話,經(jīng)典文本的妙處就是用語言表達的獨特性喚醒了讀者。而這種喚醒,就是閱讀的人文性體現(xiàn)。語文教師如果能夠立足語言本位,盯住經(jīng)典文本的“經(jīng)典語言”,他的備課就會變成符合學生精神成長的良助。
為此有幾點教學設計建議。第一,即便最基本的信息獲取,也必須從語言出發(fā)。教師應該盯住文本“怎么說”來看到“說了什么”,而不是只看到“說了什么”,教學設計應立足于語言表達方式所產生的語言內容。第二,教師應該設法讓學生體悟到“這樣寫”產生的效果。因為盯著語言應用,教師的課堂引導必定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的妙處——正因為這樣說,這樣安排,才會擁有這樣的意思和趣味,才會最準確,、最清晰、最精當。第三,教師應該讓學生涵詠這些精妙的表達本身具有的音韻、組合、排布、修辭之妙。作為單純的語言作品,它們足堪揣摩玩賞,足夠品咂玩味。
比如,教學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如果僅是介紹歷史背景,讀兩遍,然后就讓學生得出“表達了作者在黑暗年代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感情”這樣的結論,遠遠不夠。如果在誦讀中,讓學生通過詩中具體詞語形成的意象去體悟,例如,把銀河想象成人間街市,把星象吟誦成“牛兒”而不是“黃牛”,把流星寫成“一朵”,把星星閃爍寫成幸福的一家人“打著燈籠散步”,學生首先得到的是一種自發(fā)的閱讀快樂,從詩句本身感受到自由想象的幸福。在這個基礎上,原詩主題思想會自然生成,而不是由教師或參考資料外在貼附。也可以說,這個主題思想本身對語文學習并不重要,比如記住幾句話來作為一個標準答案,重要的必定是引領學生獲取這個基本意思的語言思維過程——這么寫才夠味。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懂得”了意思,不僅是“發(fā)現(xiàn)”了方法,也還“深有會心”——多美妙啊,語言的藝術!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