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聰 譚勁 文倩 羅茫 唐穎
中醫(yī)藥是一個偉大寶庫,應加以傳承和發(fā)揚。為規(guī)范中醫(yī)藥對口腔黏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為口腔臨床工作者,中藥研發(fā)以及科技人員提供理論依據(jù),李元聰湖南省名中醫(yī)傳承工作室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收集和整理,并參改相關著作、論文,擬撰了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中醫(yī)臨床診療方案,供同道們參改,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具有癌變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1]。因為有癌變的可能,故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和關注。1953 年,國外學者首先報道了OSF,我國臺灣地區(qū)于1954 年首次報道OSF,大陸地區(qū)在1984 年由原湖南醫(yī)學院附屬湘雅醫(yī)院首次發(fā)現(xiàn)OSF,并予以了報道[2]。根據(jù)其臨床癥狀和表現(xiàn)屬于中醫(yī)“血瘀”、“積聚”等范疇[3]。
血液的正常運行,依賴心、肺、肝、脾等臟的功能;依賴氣的推動以及與寒熱等其他內外環(huán)境密切相關。如長時間咀嚼檳榔、過食辛辣等刺激食物,致毒邪郁積于局部,引起局部氣機不暢,血運受阻,氣血失和,瘀血滯留,導致本病[45]。
脾主運化,運化水濕。若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岸尽狈褐敢磺袑谇划a(chǎn)生不利影響的物質[6]。檳榔性溫燥熱,在咀嚼過程中不斷與口內黏膜接觸,并使其受到刺激,日久則邪毒蘊結不散,生痰生毒,肌膜失養(yǎng),導致本病[7-9]。
素體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氣血虧虛。加之邪毒侵襲,如檳榔、煙草、辛辣以及局部慢性理化刺激等,致氣血虧虛加重,肌膜失于濡養(yǎng)[10]。正如中醫(yī)謂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口腔黏膜蒼白或灰白,捫及條索狀,甚者呈板狀或皮革樣,黏膜質地變硬,舌運動受限,伸舌困難,張口受限。情緒不暢,口苦咽干。舌下靜脈曲張,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澀。
口腔黏膜灰白色,捫及條索狀,黏膜質地稍硬,張口受限,口內黏膜反復起小水皰,尤以軟腭明顯,局部脹痛,皰破后癥狀減輕。咽部不適,咳嗽痰多。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shù)。
口腔黏膜紅白相間顏色,條索狀程度低,舌乳頭萎縮,味覺減退,口咽部空曠,吞咽不便,無張口受限。面色無華,口干咽燥。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
治療原則:理氣活血,化瘀軟堅。
基本方藥:方選桃紅四物湯加味。常用藥物有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當歸、川芎、丹參、昆布、海藻、夏枯球、制香附、郁金、三棱、莪術、穿山甲等。
病例1:患者張某,男性,40 歲。初診時間:2009年4月15日。訴張口不適,張口不開半年余,曾于外院就診,診斷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給予口服丹參片和口腔局部封閉(藥物不詳)治療一月,未見明顯好轉,特前來要求中醫(yī)藥治療。患者平時有咀嚼檳榔習慣。??茩z查:頜面對稱,張口受限,僅一指半;雙側頰黏膜、翼下頜韌帶及軟腭黏膜呈灰白色改變,捫及彈性差,質地稍硬,有條索樣感覺,伴伸舌不便,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澀。中醫(yī)診斷:氣滯血瘀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治宜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方選桃紅四物湯加味:桃仁10 g,紅花10 g,生地黃15 g,當歸10 g,赤芍10 g,丹參20 g,川芎10 g,昆布10 g,海藻10 g,夏枯球15 g,制香附10 g。日一劑,每日2 次,水煎服,共21 劑。方中以桃仁、紅花、丹參活血化瘀為主;生地黃、當歸滋陰清熱、養(yǎng)血和血;赤芍養(yǎng)血和營;川芎活血行氣;昆布、海藻、夏枯球軟堅散結;制香附理氣散郁。2009-05-06 二診: 服藥后口內緊張感較前明顯緩解,檢查見張口已有二指,舌運動較前靈活,口腔黏膜灰白色有明顯改善。原方去昆布、海藻,加浙貝母10 g,牡蠣10 g,甘草5 g,日一劑,21劑續(xù)服之。2009-05-27 三診:患者訴經(jīng)治后口腔已無明顯不適,檢查張口已達2指半,口腔黏膜泛紅,予原方加石斛10 g,麥冬10 g,日一劑,21劑續(xù)服,隨訪8 年,病情穩(wěn)定。
治療原則: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基本方藥:方選二陳湯加味。常用藥物有法半夏、陳皮、茯苓、浙貝母、夏枯草、桔梗、制香附、青皮、郁金、瓜蔞、僵蠶、昆布、海藻、牡蠣等。
病例2:患者謝某,男性,38 歲。初診時間: 2011-07-04。訴口腔內反復起皰年余,近3個月癥狀加重,尤進食明顯。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診斷為口腔潰瘍,給予消炎藥(藥物不詳)和維生素口服,未見明顯效果?;颊咂饺沼芯捉罊壚屏晳T。檢查見,頜面對稱,張口度約2指,雙側頰及軟腭黏膜呈灰白色條索狀改變,捫及彈性差,軟腭黏膜見多個散在的小水皰,色黃,咽后壁充血,舌紅苔白膩,脈滑數(shù)。中醫(yī)診斷:痰毒蘊結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治宜理氣化痰,軟堅散結。方選二陳湯加味:法半夏10 g,陳皮10 g,土茯苓15 g,薏苡仁10 g,甘草5 g,浙貝母10 g,制香附10 g,桔梗10 g,牡丹皮10 g,黃芩10 g,金銀花15 g,竹葉10 g,夏枯球15 g。日一劑,2 次/日,水煎服,共15期劑。方中法半夏、陳皮、浙貝母燥濕理氣化痰;薏苡仁、甘草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制香附、牡丹皮理氣和血散瘀;桔梗、夏枯球祛痰化濁,軟堅散結,黃芩、金銀花、土茯苓、竹葉清熱解毒。2011-07-20 二診:服藥后癥狀明顯改善,軟腭水皰體積縮小,個數(shù)也減少,現(xiàn)僅2 個粟粒大小水皰。原方去土茯苓、竹葉,加生地黃15 g,麥冬15 g,日一劑,15 劑續(xù)服之。服藥后口腔內水皰消失,囑其口服補中益氣丸和參苓白術丸以調理善后,隨診5 年未見復發(fā)。
治療原則:補益氣血,調和營衛(wèi)。
基本方藥:方選八珍湯加味。常用藥物有熟地黃、生地黃、黃芪、白芍、當歸、白術、茯苓、丹參、天冬、麥冬、沙參、玉竹參、石斛、太子參、西洋參等。
病例3:患者孫某,男性,44 歲。初診時間:2013-09-13。訴自覺口干不適,辛辣食物刺激黏膜疼痛1 年余?;颊? 年多前自覺口干不適,且進食辛辣等時黏膜疼痛,未經(jīng)特殊治療,曾自行服用維生素類藥物,效果不佳?;颊哂芯捉罊壚剖贰2轶w:顏面對稱,面色泛白無華,疲憊面容,無明顯張口受限,雙頰黏膜及軟腭黏膜發(fā)白,可捫及條索狀結構,雙側舌乳頭萎縮,呈灰白色,口咽部空曠,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中醫(yī)診斷:氣血虧虛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治宜補氣益血,調和營衛(wèi)。方選八珍湯加減:熟地黃15 g,白術10 g,當歸10 g,白芍10 g,茯苓10 g,炙甘草5 g,生地黃15 g,玄參10 g,丹參20 g,石斛10 g,大棗10 g。日一劑,一日兩次,水煎服,30劑。方中熟地黃益氣養(yǎng)血;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當歸、芍藥養(yǎng)血和營,助熟地黃滋養(yǎng)心肝;炙甘草益氣和中;玄參、丹參、石斛養(yǎng)陰清熱;煎加大棗調養(yǎng)脾胃,以助生化氣血。2013-10-14 二診:訴服藥后癥狀較前明顯改善,辛辣刺激不適感較前明顯緩解。查:原白色病損區(qū)域黏膜泛紅,雙舌側緣可見新生乳頭。原方加薏苡仁15 g,天冬10 g,麥冬10 g,日一劑,續(xù)服30 劑。2013-11-13 三診:訴服藥后已無口干及其他不適感,飲食恢復正常,囑其口服知柏地黃丸二月調理善后。隨診4年,病情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