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 盧曼 呂華平
摘 要:力學是物理學習的根底,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在力學學習中的普遍感受是“一聽就懂,一做就錯”,處理問題時感到困難。認知結構的缺陷是物理習題解決困難的原因之一。本文從認知結構角度出發(fā)分析解題時遇到的一些障礙和困難,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解題;認知結構;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8)2-0023-5
力學的解題方法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習過程,在物理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許多學生在處理力學這部分知識時,存在著“讀書時點點頭,作業(yè)時搖搖頭,考試時昏了頭”的現(xiàn)象。認知結構的不完善是物理力學習題解決困難的最主要原因。認知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知識結構在人腦中的反映,它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日后學習的催化劑。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的布魯納和奧蘇泊爾(http://baike.baidu.com/view/1576389.htm)都強調認知結構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認知結構是在學習過程中,使含有的新材料或新經(jīng)驗融合為一體的內(nèi)部的知識組織機構[2]。物理學科的認知結構包括三個部分:物理知識、物理內(nèi)容的組織程度、物理的表征。我們將分析認知結構對物理解題造成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去更好地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1 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突破思維障礙
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強調:讓學生“學習終身發(fā)展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了解這些知識與技能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應用”,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3]。高中物理中關于力學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牛頓定律、動量守恒以及機械能守恒等,力學問題考查的本質也是對力學概念和規(guī)律的掌握程度,陳述性知識(概念和公式)的掌握有助于學生的解題。然而,學生在學習之前頭腦中已儲存了一些感性的生活知識,對知識的掌握存在思維障礙,使之對力學的概念、規(guī)律理解得不透徹,造成解題的失敗。
例1 如圖1所示,有一輛表面光滑、足夠長的小車上,有質量為m1和m2的兩個小球(m1>m2),兩小球原來隨車一起運動,當車停止時,若不考慮一切阻力,則兩小球( )
A. 一定相碰
B. 一定不相碰
C. 不一定相碰
D. 無法確定
學生錯誤分析:這是FCI量表中的一道題,F(xiàn)CI量表是美國物理教育工作者David Hentense等于1992年設計的“力學概念調查”(Force Consept Inventory,F(xiàn)CI)[4],主要考查對力學概念的掌握,具備很高的信度和效度。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解答這個問題的錯誤率較高。這個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小車停止時,由于在光滑接觸面上,不考慮一切阻力,因此兩個小球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大小不變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由于速度相同,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距離相同,所以兩個小球肯定不會相碰。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會受生活經(jīng)驗的影響想當然地選擇A選項。由此看出,學生并沒有掌握慣性概念的本質。
“認知沖突”教學策略: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前,大腦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將影響其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獲得的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發(fā)生相互作用,如果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相矛盾,就會引發(fā)認知沖突,這時候就該改變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即順應[5]。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合理的認知沖突,對學生物理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運用“認知沖突”教學策略解決例1的問題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提出問題,讓學生回憶慣性的概念,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其次,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受力分析,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且不考慮一切阻力,以此讓學生意識到兩球將做勻速直線運動,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暴露出原始觀點;最后,引導學生正確地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應用物理知識,不要想當然地解決問題。
2 運用變式練習,提升解題能力
變式練習,是指在概念的學習過程中,針對概念進行正反舉例,向學生呈現(xiàn)多種變化的問題,讓學生運用規(guī)則去解決。知識類型主要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陳述性知識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識,程序性知識是回答怎么辦的知識,后者是造成學生解題能力差異的重要因素[6]。在力學教學中常??吹接械膶W生能夠將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背出來,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說明學生的知識還處在陳述性階段。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教師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即學生能夠組織、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要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一定是重復訓練,而是變式練習。
例2 如圖2所示,質量分別為m和2m的物塊A、B用輕彈簧相連,設兩物塊與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都為μ。當用水平力F作用于物塊B上,且兩物塊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共同向右加速運動時,彈簧的伸長量為x1,求解彈簧的伸長量?
對整體:
F-μ(mA+mB)g=(mA+mB)a1
對物塊A:
F1-μmAg=mAa1
解得x1=F/3k
變式1:如圖3所示,質量分別為m和2m的物塊A、B用輕彈簧相連,當用同樣大小的力F豎直向上提起物塊B,使物塊A、B共同加速上升時,彈簧的伸長量為x2。求解彈簧的伸長量?
對整體:
F-(mA+mB)g=(mA+mB)a2
對物塊A:
F2-mAg=mAa2,聯(lián)立得F2=F/3
解得x2=F/3k
變式2:如圖4所示,質量分別為m和2m的物塊A、B用輕彈簧相連,當用同樣大小的力F沿固定斜面向上拉兩物塊使它們共同加速運動時,彈簧的伸長量為x3,求解彈簧的伸長量?
對整體:
F-μ(mA+mB)gcosθ-(mA+mB)gsinθ=(mA+mB)a3
對物塊A:
F3-μmAgcosθ-mAgsinθ=mAa3
聯(lián)立得F3=F/3
解得x3=F/3k
學生錯誤分析:學生在解決加速度相同的連接體問題時,會優(yōu)先考慮整體法的運用,但是求其伸長的長度,學生不會正確地選擇分析對象以及運用隔離法。當學生接觸到第一個問題并且通過老師的講解能夠正確地解答例2原題時,再讓學生分析變式1、變式2的問題,學生可能仍然感到問題棘手,做不出來。
變式練習教學策略:建構主義指出對同一內(nèi)容在不同的時間段要多次進行練習,并且每次的練習情境都要進行改組(變式),這是掌握程序性知識的必要條件[7]。首先,教師要指引學生進行科學練習,如果沒有練習,學生的知識會停留在陳述性知識,不會使知識程序化。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切忌使學生陷入題海,而是通過適當?shù)淖兪骄毩?,加強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沒有物理知識的積累,解題能力便不會得到提高。很多人感到物理問題難,是因為在解決物理問題時涉及大量的程序性知識,而學生并沒有徹底地掌握程序性知識。
比如,在運用變式練習策略解決例2問題的過程中,對于加速度相同的連接體問題,學生初步接觸時會感到比較困難,但是通過變式1和變式2的變式練習,學生就能鞏固整體法和隔離法的知識,以后再解決類似加速度相同的連接體問題時,就能運用整體法與隔離法的相關知識正確解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 建構知識結構,整合知識碎片
正如波利亞所說的:“貨源充足和組織良好的知識倉庫是一個解題者的重要資本,良好的組織使得所提供的知識易于用上?!绷己玫慕M織能力在學生的解題過程中非常重要。力學中的概念、公式非常多,學生即使能夠想到一些力學問題中的公式,但卻不能有效地運用,這說明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是零散的并且雜亂無章地放著,沒有形成一定的知識塊。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并沒有歸類儲存,在解決新問題時,儲存在學生頭腦中的大量的相關知識不能被調動和激發(fā),從而不能為解題提供充要的條件。
例3 江蘇省2016年高考第14題,如圖5所示,傾角為α的斜面A被固定在水平面上,細線的一端固定于墻面,另一端跨過斜面頂端的小滑輪與物塊B相連,物塊B靜止在斜面上,滑輪左側的細線水平,右側的細線與斜面平行,A、B的質量均為m,撤去固定斜面A的裝置后,A、B均做直線運動。不計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為g。求斜面A滑動的位移為x時,物塊B的位移大小。
學生錯誤分析:很多學生遇到這類問題時一籌莫展,不知從何下手。對于相對運動以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在他們大腦中也儲存了此部分知識,但是并不知道將知識組織起來加以利用,因此知識的實用性不會得到提高,造成解題的失敗。
結構化教學策略: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結構教學理論,他認為教學理論必須被大批地組織起來,以便使學習者能夠很輕易地掌握這些知識[8]。對于解題困難的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是碎片化的,并沒有對知識進行分類整合,所以在解決問題時,組織起來特別困難。采用概念圖或者思維導圖,可以將頭腦中的知識用直觀的圖表達出來,來促進學生對知識有意義地建構,清晰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學完力這部分內(nèi)容后,教師引導學生畫個概念圖,將力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歸納整理,構建了知識網(wǎng)絡,學生在頭腦中的知識就不是零碎的。物理知識雖然要點較多,但學生認真研究,仔細揣摩,終究會形成自己清晰的網(wǎng)絡結構,良好組織結構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時間也會更長久。
比如,在運用結構化教學策略解決例3問題的過程中,根據(jù)題目的相關信息,學生應先建構該部分知識相關的概念圖(如圖6所示)。根據(jù)題目中的信息,當撤去固定斜面A的裝置,物體B不僅斜向下運動,還要隨著斜面A沿水平方向運動,既有水平方向的速度,又有豎直方向的速度,學生很容易會聯(lián)想到平拋運動的知識,由平拋運動的知識刺激到如圖6的概念圖,學生沿著概念圖的主線,很快就可以搜索到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塊,運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塊就能正確地解決例3的問題。
4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加強問題表征
根據(jù)瑞士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的階段理論,學生在11歲以后,處于形式運算的階段,可以進行抽象思維,并且能夠進行假設-演繹推理。所以,中學老師在上課時認為學生能夠進行抽象思維。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shù)學生還處于具體運算時期,只有在某一領域拔尖的學生才具有形式運算思維。對于這一點,很多人進行了研究。雷納和斯達福研究發(fā)現(xiàn),588個美國學生中,只有58人處于形式運算階段,87人處于轉變階段,423人完全處于具體運算階段,20人還在具體運算早期[9]。此后,沙耶對大量人群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處于形式運算階段。然而,大多數(shù)老師認為學生的認知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所以忽略了學生對于事物的感性認識,導致學生解題的時候對問題的表征出現(xiàn)障礙。物理問題的表征是指學生對問題中已有的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再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賦予個人意義色彩的所理解的框架[10]。物理問題的表征分為表層表征(文字層面)和深度表征(物理原理),力學解題困難主要是物理原理的表征存在障礙。在解決力學問題時,常常會遇到較為抽象的概念、抽象過程和抽象的物理模型,對于高中生來講確實是很大的挑戰(zhàn)。
例4 水平傳送帶被廣泛地應用于機場和火車站,如圖7所示為水平傳送帶裝置示意圖。緊繃的傳送帶始終保持恒定的速率v=1 m/s運行,一質量m=4 kg的行李無初速度地放在A處,傳送帶對行李的滑動摩擦力使行李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隨后行李又以與傳送帶相等的速率做勻速直線運動。設行李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1,A、B間的距離L=2 m,g取10 m/s2。如果提高傳送帶的運行速率,行李就能較快地傳送到B處,求行李從A處傳送到B處的最短時間和傳送帶對應的最小運行速率?
學生錯誤分析: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因為學生很少親身接觸到此類模型,所以學生頭腦中呈現(xiàn)出來的是很抽象的模型,并不能將其運動過程具體化,不能很好地將其過程表征出來,不能正確地進行受力分析,所以解決問題會存在很大的困難。
情境化教學策略: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與“情境”相聯(lián)系,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可以使原來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研究表明,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對于一些抽象的物理過程和物理模型,學生在大腦中并不能正確地表征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時,利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的優(yōu)勢(例如CAJ課件、虛擬教室、CCD、虛擬現(xiàn)實軟件等技術),實現(xiàn)教學環(huán)境的彈性化延伸,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
比如,在運用情境化教學策略解決例4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創(chuàng)設情境,將傳送的運動過程放大化,這時候學生通過細致觀察傳送帶的運動過程,將其受力情況分析清楚,再結合分離法或者隔離法等解題技巧,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解決起來也相對容易。
5 結 語
學生認知結構的缺陷,是造成學生力學解題障礙的重要原因,要想解決解題的障礙,教師就不要把學生的認知結構當作“黑箱”來對待。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認識到學生認知結構的差異性,采取多元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G·波利亞.怎樣解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5.
[2]劉雅晨.學習行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調查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Chi M T H, Feltovich P J, Glaser R. Categor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Physics Problems by Experts and Novices[J]. Cognitive Science, 1981,5(2):121-152.
[5]張大均.教育心理學 第2版[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92-93.
[6]楊心德.變式練習在程序性知識學習中的作用[J].教育評論,2004(2):74-77.
[7]陳景娟.例談隨機通達教學法在高中化學習題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4(2):55-58.
[8]楊丹.對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再認識[J].現(xiàn)代教育,2008(12):88-90.
[9]李周愛.初中科學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10]孫琴.認知方式對高二學生物理問題表征影響的實驗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欄目編輯 劉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