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娜,盛芝仁,許一平,楊科金,汪燕玲
(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100)
跌倒是住院患者較為常見的意外事件,容易造成患者骨折、脫臼、軟組織損傷、腦組織損傷等,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而且還會帶來醫(yī)療糾紛[1]。心內科患者由于病情較重、平衡能力下降、身體靈活性較差,再加上年齡、環(huán)境、疾病、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心內科住院患者發(fā)生跌倒的風險較高[2]。因此,加強心內科住院患者防跌倒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90例心內科患者實施分級護理,并且以90例常規(guī)護理患者作為對照,分析分級護理對預防跌倒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心內科收治的18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1)心血管病住院患者;(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神志清楚、智力正常;(3)住院時間≥2周;(4)能夠密切配合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嚴重疾病、惡性腫瘤、精神障礙、合并有眼疾、下肢功能障礙、長期昏迷臥床者等。按照入院順序,2016年1-6月選取9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6年7-12月選取90例患者作為管理組。對照組,男51例、女39例;年齡40~75歲,平均(56.72±7.65)歲;疾病類型,冠心病34例、高血壓24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心律失常9例、心力衰竭5例、其他3例。管理組,男48例、女42例;年齡42~75歲,平均(57.05±7.29)歲;疾病類型,冠心病33例、高血壓26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4例、其他5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防跌倒護理健康教育,在病房和患者活動的公共場所放置防跌倒標志物,向患者、家屬介紹防跌倒相關知識、方法、策略,進行必要的安全健康教育等。
管理組:干預前,采用《墜床及跌倒危險因子評分法》[3]對患者進行跌倒風險等級評估,跌倒危險性評分數(shù)值范圍為1~35分,1~5分為I級危險(有可能跌倒)、6~15分為II級危險(容易發(fā)生跌倒)、16~35分為III級危險(經(jīng)常跌倒)。根據(jù)以上風險等級對患者實施分級護理:(1)I級風險護理。將防跌倒的黃色標志物放置于床頭;在廁所、洗漱臺地板上放置防滑墊;防止病房地面有液體,若有液體及時擦干;叮囑患者如廁、洗漱等過程中,不要反鎖廁所,值班護士定時巡查;向患者、陪護或家屬介紹防跌倒知識并進行動作示范,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逐漸培養(yǎng)正確的防跌倒行為。(2)II級風險護理。在I級風險護理基礎上,防跌倒標志物為橙色;床邊設置護欄,患者夜間睡覺時需豎起護欄;改善病房環(huán)境,消除引起患者不良反應的環(huán)境因素,將飯、水、藥等放置在患者床頭近處,便于患者服食;鼓勵患者在監(jiān)護條件下進行相關活動,避免獨自下床活動;向陪護人或家屬介紹使用手杖的重要性,依據(jù)患者的平衡能力、穩(wěn)定狀態(tài)選擇助行工具,教會如何使用,并且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穩(wěn)定性鍛煉。(3)III級風險護理。在II級風險護理基礎上,防跌倒標志物為紅色;對患者和家屬發(fā)放高危風險通知書,加強安全健康教育,患者的一切活動均需要有人看護;病房內要有扶手設置,為患者活動提供輔助設施;此類患者床邊設置坐便器,大小便盡量在床上進行;鼓勵同病房患者互幫互助,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向護理人員報告,而值班護理人員應加強此等級病房患者的巡視。
2組患者均在住院14天后進行知識、態(tài)度、健康行為等相關指標評價。
1.3.1 防跌倒知識和態(tài)度得分 采用《防跌倒知識、態(tài)度調查表》[4]來評價,包括防跌倒知識、防跌倒態(tài)度兩個部分,每個部分均有5個條目,每個條目1~5,滿分25分,分值越高說明防跌倒知識掌握越好或防跌倒態(tài)度越好;問卷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5,問卷的內容效度為0.84,調查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 健康行為量表[5]包括自我保護、環(huán)境、生活、心理、藥物等維度,每個維度的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健康行為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9,而問卷的內容效度為0.87,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3 跌倒率 統(tǒng)計患者住院期間跌倒的情況,跌倒率=患者住院期間跌倒發(fā)生人次/住院患者總床日數(shù)×100%。
應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管理組的防跌倒知識得分、態(tài)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干預后的防跌倒知識和態(tài)度得分比較分析分)
由表2可知,管理組患者干預后的自我保護、環(huán)境、生活、心理、藥物等維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患者干預后的健康行為比較分析分)
管理組的跌倒率為3.3%(45/136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2%(171/1405)(χ2=75.740,P=0.000)。
本研究依據(jù)跌倒風險等級評估,將心內科患者劃分為I級(低風險)、II級(中度風險)、III級(高度風險)3級,分別采用黃色、橙色、紅色標記物來區(qū)分不同風險等級患者[6],值班護理人員可以根據(jù)這些顏色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比如紅色標記的患者,需要給予重點防跌倒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活動,加強對患者和陪護人員防跌倒健康教育。本研究表明,通過科學的分級管理方式來防范心內科患者跌倒,可以充分利用護理資源,對提高心內科住院患者防跌倒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降低住院期間跌倒發(fā)生率具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顯示,管理組患者實施分級護理后,其防跌倒知識和態(tài)度得分均有明顯提高,這與吳紅霞[7]報道的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可提高心內科住院患者的防跌倒知識得分相同;在住院過程中,良好的防跌倒知識教育是有效執(zhí)行防跌倒措施的重要前提;健康教育可選用圖文并茂的宣傳資料,不僅可以提高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而且便于老年人記憶,進而提高防跌倒知識的掌握程度,為改變防跌倒行為和態(tài)度提供基礎[8]。本研究還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管理組實施分級護理,可明顯改善其健康行為(自我保護、環(huán)境、生活、心理、藥物等方面),這與孫冬梅[9]所報道的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可改變防跌倒的相關健康行為相似。風險分級護理,根據(jù)患者跌倒風險,有針對性地提出護理干預措施,防治住院患者跌倒,這類模式使得醫(yī)院有限的護理資源可得到充分的利用,促使患者意識到防跌倒的重要性,幫助其樹立防范跌倒的意識,通過護理人員的配合,提高患者遵醫(yī)行為和健康行為[10]。此外,本研究管理組患者住院跌倒率為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2%,這說明管理組患者通過風險分級護理干預后,其跌倒發(fā)生率明顯下降,這種防跌倒風險等級護理措施,可在心內科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取得較好的防跌倒成效。
綜上所述,心內科住院患者進行防跌倒風險分級評估和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心內科護理資源,提高住院患者防跌倒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改善其防跌倒的健康行為,有效降低住院期間跌倒發(fā)生率,可將這種防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臨床推廣應用。
[1]陳林.根因分析法在住院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 浙江醫(yī)學教育, 2014, 13(2): 28-30.
[2]陳靜. 心內科住院老年病人意外跌倒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全科護理, 2013, 11(2): 293-294.
[3]王曉麗, 王嬌. 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心內科患者中的實施 [J]. 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 2014, 12(4) :28-29.
[4]鮑婧. 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心內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21): 1958-1959.
[5]胡蘊綺, 周蘭姝. 中文版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3): 261-262.
[6]靳連惠. 安全性護理對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發(fā)生率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17): 47-48.
[7]吳紅霞. 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心內科住院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作用[J]. 臨床研究, 2016, 24(9): 120-121.
[8]鄒雪蓮. 心內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12): 22-24.
[9]孫冬梅. 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心內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6, 16(9):116-118.
[10]招少卿. 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干預在高齡老年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 黑龍江醫(yī)藥, 2015, 28(4): 10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