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軍紅,裴東紅
(榆林市第一醫(yī)院骨二科,陜西 榆林 718000)
脊髓型頸椎病(CSM)是臨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之一,以中老年人群較為多見,常表現(xiàn)為椎間無力、肢體麻木并可伴尿急、尿頻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植骨融合(ACDF)鈦合金釘板內固定是臨床治療CSM的經典術式,但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內固定存在內固定物斷裂、移位、術后早期吞咽困難、應力遮擋以及MRI圖像偽影干擾等缺陷[2]。2005年,S-1TM可吸收板內固定系統(tǒng)被批準上市,已有研究證實其在植入機體后,能夠逐漸降解、吸收,從而避免內固定物對于脊柱周圍軟組織及生物力學等的遠期影響[3]。但關于ACDF可吸收板內固定在國內尚鮮見報道,其與鈦合金釘板內固定在CSM中的應用優(yōu)劣尚值得探討。本文對ACDF治療的CSM患者進行回顧性隊列研究,旨在評價ACDF可吸收板內固定治療的近期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3-01-2015-01在我院骨科接受ACDF治療的CSM患者62例,按照內固定材料分組:31例應用可吸收板內固定為A組,31例采用傳統(tǒng)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固定為B組。A組男22例,女9例,年齡26~58(48.17±4.97)歲;病程 6~12(8.92±1.34)個月;病變節(jié)段:4 例 C3-4,7 例 C4-5,10 例 C5-6,6 例 C6-7,1 例C3-4+C4-5,2 例 C4-5+C5-6,1 例 C5-6+C6-7。B 組男 20 例,女 11 例,年齡 28~55(49.33±5.09)歲;歲;病程 6~12(9.09±1.27)個月;病變節(jié)段:3 例 C3-4,6 例 C4-5,12例 C5-6,5 例 C6-7,1 例 C3-4+C4-5,3 例 C4-5+C5-6,1 例C5-6+C6-7。兩組基線資料經統(tǒng)計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1.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4]上提出的CSM診斷標準;②經足療程正規(guī)保守治療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效;③年齡18~60歲;③影像學檢查提示C3-7節(jié)段1~2個節(jié)段病變;④X線和(或)MRI檢查證實為前方脊髓受壓;⑤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知情并簽署了書面知情同意書,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1.2 排除標準 ①術前CT檢查顯示存在連續(xù)性后縱韌帶骨化;②術前影像學檢查顯示脊髓受壓源自脊髓或椎體后方;③合并先天性椎管狹窄、脊柱結核、腫瘤性病變、感染性疾病以及嚴重骨質疏松癥者;④合并骨關節(jié)炎性疾病者;⑤合并嚴重基礎疾病或身體素質差無法耐受手術者。
1.2 手術方法
1.2.1 A組 本組行ACDF聯(lián)合可吸收板內固定治療??晌瞻鍨榉姨mInion S-1TM型,分為單、雙節(jié)段板兩種,術中視椎間隙高度與椎體大小選擇適宜型號的可吸收板?;颊呷⊙雠P位,在全麻狀態(tài)下,于頸右側皮膚橫紋行3-5 cm橫切口,常規(guī)經前路入路,經C型臂X線機定位病變節(jié)段。切除病變椎間盤實現(xiàn)徹底減壓,植入適宜型號的椎間融合器Cage或自體髂骨塊進行椎間植骨。準確辨別椎體中線結構,并將椎體前緣骨贅切除,安裝試模,確定理想的S-1 TM型號及安裝位置,并以定位錐進行釘孔位置標記。將試模取出,充分沖洗并將椎間隙內碎屑清除后,植入相應型號且經70℃水浸泡軟化的S-1 TM可吸收板,充分塑形后自然冷卻40~50s,然后安裝至目標位置。檢查椎間植骨情況以及椎體中線位置,確認滿意后,應用導向器在椎體及可吸收板上鉆孔、攻絲,植入4枚可吸收螺釘,再次經C臂機觀察可吸收釘板系統(tǒng)的位置與標記位置一致后,擰緊螺釘。術后常規(guī)留置切口引流管,1~2 d后將引流管拔除,術后2-3 d在頸圍保護下離床活動,術后7 d將切口縫線拆除,術后頸圍固定保護1~3個月。
1.2.2 B組 本組行ACDF聯(lián)合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手術體位、麻醉方式、術野暴露、減壓及植骨方式均同可吸收板內固定組。植骨后選擇適宜型號的強生Skyline頸前路鈦合金釘板植入病變椎間隙,經C臂機透視鋼板位置無誤后,常規(guī)開口并植入1枚自攻螺釘,然后在其對角線部位再次植入1枚螺釘,C臂機透視植骨融合器以及螺釘位置滿意后,常規(guī)沖洗切口并留置引流管。術后處理同可吸收板內固定組。
1.3 觀察指標
1.3.1 功能指標 (1)運用日本矯形外科學會(JOA)評分系統(tǒng)進行脊髓神經功能評價,總分17分,得分越高則功能越好。(2)運用頸部功能障礙指數(NDI)進行頸部功能評價,總分50分,得分越高則功能障礙越重。(3)運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疼痛程度評價,總分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重。(4)參照Odom分級標準進行總體恢復情況評價,優(yōu):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良:偶有頸部不適感,但不影響日常工作;可:頸部癥狀顯著改善,對工作有影響;差: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1.3.2 影像學指標 常規(guī)拍攝頸椎側位X線片,采用Emery法測定椎間高度,采用Cobb角測量方法測量C2-C7頸椎曲度。
1.3.3 術后并發(fā)癥 統(tǒng)計術后內固定物松脫、折斷、失效、吞咽困難、遲發(fā)型食道瘺及相鄰節(jié)段退行性變(ASD)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隨訪方法 術后隨訪24個月以上,統(tǒng)計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的JOA評分、VAS評分、NDI評分、頸椎曲度及椎間高度,末次隨訪時評價Odom分級及隨訪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經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兩兩比較經配對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x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評估
2.1.1 兩組手術前后JOA、VAS及NDI評分比較術后3、6、12個月及末次隨訪時,兩組的JOA、VAS及NDI評分均顯著改善(P<0.05),但組間各時間點比較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JOA、VAS及ND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手術前后JOA、VAS及NDI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2.1.2 兩組術后Odom分級比較 末次隨訪時,A組與B組的Odom優(yōu)良率均在90%以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17,P=0.641>0.05),見表 2。
表2 兩組術后Odom分級比較(例)
2.2 兩組手術前后影像學數據比較
術后1d,A組的MRI上T1W/SE偽影最大面積為(102.34±13.45)mm2,B 組為(271.49±15.69)mm2,A組顯著低于B組(P<0.05)。術前兩組的頸椎生理曲度以及椎間高度均無明顯差異,術后兩組均顯著性提高(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影像學數據比較(±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影像學數據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2.3 術后隨訪
兩組術后均無內固定失效、內固定物松動、脫落或折斷等。頸椎屈伸位及正側位X線片復查顯示,A組可吸收釘板固定患者的病變節(jié)段均融合良好,融合時間為 7~8個月,平均(7.35±0.42)個月;B 組鈦合金釘板患者中1例未融合,融合率為96.77%(30/31),融合時間為 7~8 個月,平均(7.67±0.41)個月,兩組融合率及融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典型病例見圖1。末次隨訪統(tǒng)計顯示,兩組均無遲發(fā)型食道瘺等并發(fā)癥,A組1例(3.23%)輕度吞咽困難,隨訪期間未見ASD;B組術后1例(3.23%)輕度吞咽困難,4例(12.90%)ASD。兩組總的并發(fā)癥比較,經 Fisher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39>0.05);但ASD的發(fā)生率比較,B組顯著高于A組(P<0.05)。
圖1 患者,女,58歲,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聯(lián)合可吸收板內固定。1A:術前MRI示椎體明顯受壓;1B:術后即刻正位X線;1C:術后6個月側位X線示椎體表面影像學密度增大,提示植骨初步融合;ID:術后12個月CT矢狀面三維重建顯示植骨塊密度增大,植骨基本融合。
CSM手術治療目的主要是解除神經根以及脊髓受壓,重建椎管及頸椎解剖形態(tài)及功能,從而促進脊髓功能的恢復。手術效果主要取決于充分減壓、骨性融合、術后椎體生理曲度及椎間高度的有效重建[2]。ACDF內固定術能夠有效提高術后脊柱穩(wěn)定性,并維持頸椎生理曲度,從而改善臨床預后[1-3]。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是目前頸椎病ACDF治療中最常應用的內固定物,具有生物相容性、材質不易腐蝕、質量較輕等優(yōu)點,且相比于其他金屬材料而言對術后MRI、CT或X線等的影響較小[5]。但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存在金屬內固定物常見問題,如內固定物松動、脫落或者折斷等,且鈦合金釘板過長將增加術后ASD發(fā)生風險,釘板移位以及應力遮擋等將導致前路軟組織結構甚至脊髓神經受壓,造成植骨不融合。此外,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對于MRI及CT等影像學具有一定的干擾,影像偽影將影響術后評估及后續(xù)處理[6]。
S-1TM型可吸收內固定系統(tǒng)是由內消旋乳酸與左旋乳酸共聚形成的一種聚合物材料,具有極強的彈性及可塑性,且其彈性優(yōu)于鈦合金釘板,生物模量較好,故術后可減少應力遮擋,有效減少假關節(jié)形成風險[3]??晌瞻逑到y(tǒng)具有較好的粘彈性以及半剛性,在受到持續(xù)壓力作用下可出現(xiàn)微小形變,從而分擔移植物的負荷,且其具有于人體骨較為接近的彈性模量,在置入體內后能夠隨著頸椎生理活動而發(fā)生微動[7]。因此,可吸收板系統(tǒng)相較于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等更加符合人體頸椎生物力學特征,有利于促進植骨融合。Aryan等[8]對52例單節(jié)段ACDF中采用可吸收板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者進行了為期12個月左右的隨訪,結果顯示其植骨融合率高達98.1%,顯著優(yōu)于行內固定術者,且融合率與傳統(tǒng)鈦合金釘板內固定系統(tǒng)基本一致。本研究隨訪24個月以上顯示,A組可吸收板內固定后均獲得植骨融合,B組鈦合金板內固定后1例未融合,兩種內固定物在融合率及融合時間方面無明顯差異,證實可吸收板內固定用于CSM的ACDF治療可獲得與傳統(tǒng)鈦合金釘板內固定系統(tǒng)相當的融合效果??紤]為可吸收板內固定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吸收,內固定強度逐漸下降,這有利于頸椎逐步恢復載荷,并可減少應力遮擋,從而促進骨性融合[9]。
ACDF術后生理曲度的恢復以及椎間隙高度的重建及維持是減少CSM患者術后ASD的關鍵,也是影響臨床預后的主要因素,而堅強內固定是重建CSS椎間結構的關鍵。生物力學測試研究表明,S-1TM型可吸收板對于頸椎及融合器的穩(wěn)定性作用與傳統(tǒng)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基本一致,且其能夠在體內發(fā)生水解反應而隨著代謝廢物排出體外[10]。鄭偉東等[11]研究表明,S-1TM型可吸收板在植入體內后,其強度能夠維持16周,術后6~9個月左右強度仍可維持70%-90%左右,此后其強度將逐漸降低、喪失,約2~4年可完全吸收。本研究中,兩組術后3、6個月頸椎曲度及椎間隙高度均較術前顯著提高,末次隨訪時雖然存在一定的丟失,但幅度均較小,且A組與B組之間比較并無顯著性差異。同時,兩組術后JOA評分、VAS評分及NDI指數均相較于術前顯著改善,組間比較亦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證實可吸收板內固定與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內固定能夠獲得相當的近期療效,均可有效改善和維持頸椎生理曲度以及椎間隙高度。末次隨訪時患者的臨床癥狀獲得了顯著改善,A組的Odom優(yōu)良率為90.32%,與B組的93.55%比較并無明顯差異,且術后未見釘板移位、松動及斷裂等,近期療效較好。
既往觀點認為,應用可吸收板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后,在聚乳酸降解過程中可能生成乳酸單體,導致局部組織pH水平異常變化,從而誘導相鄰組織異常反應,故術后存在組織腫脹或者吞咽困難發(fā)生風險[9]。但Daentzer等[12]研究證實,上述乳酸單體具有較好的組織相容性,幾乎不會誘發(fā)組織異常反應。Nabhan等[13]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ACDF中應用生物可吸收板內固定治療單節(jié)段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植骨融合效果、術后VAS評分及NDI指數均與傳統(tǒng)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基本一致,且術后MRI隨訪未見頸部組織腫脹、感染或血腫形成等病變。本研究中,A組與B組除各有1例術后即刻輕度吞咽困難外,未見上述反應。此外,由于可吸收內固定板及其螺釘具有射線可穿透性,且其具有鉭標記點,術后影像學檢查較為方便,能夠避免金屬內固定物所致影像學偽影,便于術后觀察有無內固定系統(tǒng)移位、脫落、斷裂等[14]。本研究中,A組術后MRI偽影面積相較于B組顯著降低,證實了上述觀點。ACDF術后由于相鄰椎體的載荷以及活動度增加,更容易發(fā)生ASD。同時,鈦合金釘板在植入體內后,無法被人體所吸收,部分患者在帶板期間存在不適感或心理壓力,術后再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物時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晌瞻遄罱K能夠完全被吸收,故術后無需再次手術移除內固定物,減少再次創(chuàng)傷??晌瞻鍍裙潭ㄏ到y(tǒng)的螺釘固定角度具有可選擇性,故能夠為內固定提供最佳的單皮質固定效果及最理想的固定角度。而傳統(tǒng)鈦合金內固定系統(tǒng)稍有不慎即可導致頭尾側與相鄰椎間隙相距過近或者超出椎體邊緣,增加術后ASD發(fā)生風險[15]。本研究中,B組ASD發(fā)生率為12.90%,而A組未見AS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認為在CSS患者的ACDF中應用可吸收板內固定較鈦合金釘板內固定能夠降低ASD發(fā)生率,可能與其較高的植骨融合率、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及無應力遮擋等有關。
綜上所述,ACDF聯(lián)合生物型可吸收板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CSM能夠獲得與傳統(tǒng)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內固定相當的脊柱穩(wěn)定性,且可避免鈦合金釘板系統(tǒng)所具有的內固定失效或失敗、內固定物移位或松動、應力遮擋以及影像學干擾等諸多缺陷,且術后無需再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物,無釘板降解所致相鄰組織病變,植骨融合率以及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均較好,近期療效滿意。
[1]王興平,楊武軍.頸前路零切跡椎間融合固定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鈦板聯(lián)合Cage融合內固定在雙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近期療效對比[J].頸腰痛雜志,2016,37(6):542-544.
[2]李程,王冰,王一宇,等.兩種前路手術治療鄰近雙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5):433-437.
[3]陳朦村,楊述華,楊操,等.可吸收固定板在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減壓融合術中的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15,35(6):602-609.
[4]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
[5]李濤,李志丹,肖啟賢,等.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鈦網植骨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雙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1):15-17,22.
[6]沈雄杰,黃象望,張毅,等.頸椎前路減壓鈦網植骨融合術后內固定早期失敗原因及預防[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2,29(2):267-270.
[7]Rodrigo V,Maza A,Calatayud JB,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bioabsorbable plates and screws[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5,136(9):116-121.
[8]Aryan HE,Lu DC,Acosta-FL Jr,et al.Bioabsorbable anterior cervical plating:initial multicenter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perience[J].Spine,2007,32(10):1084-1088.
[9]楊海松,陳德玉,史建剛,等.生物型可吸收頸椎前路釘板系統(tǒng)應用于單節(jié)段頸椎病的初步臨床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4):304-310.
[10]Whitmore RG,Tykocinski ES,Sanborn MR,et al.Bioresorbable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device for multi-leve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case report with 8-year follow-up[J].J Clin Neurosci,2011,18(12):1736-1738.
[11]鄭偉東,李亮,章培標,等.左旋聚乳酸頸椎可吸收固定板的力學性能測試[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12):2191-2194.
[12]Daentzer D,Floerkemeier T,Bartsch I,el al.Preliminary results in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an experimental bioabsorbable cage-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in an ovine animal model[J].Springerplus,2013,2(1):1-8.
[13]Nabhan A,Ishak B,Steimer O,et al.Comparison of bioresorbable and titanium plates in cervical spinal fusion:early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results[J].J Spinal Disord Tech.2009;22(3):155-161.
[14]Tomasino A,Gebhard H,Parikh K,et a1.Bioabsorbable instrumentation for single-level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A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outcome study-Clinical article[J].J Neurosurg Spine,2009,11(5):529-537.
[15]張大明,呂游,張洪鑫,等.可吸收釘板在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術中的應用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5,12(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