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城
余秋雨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具有相當(dāng)重的文化典型性。他的文章不局限于自我情感,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一個作家的情懷,使文章變得豪邁磅礴,令人心生贊嘆。他的遣詞造句都是自身情感的抒發(fā),他的思想愁緒所表現(xiàn)的精神高度始終是我們向往的境界。他的文章將歷史容納在文字之中,自然而然地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在描摹歷史的時候展現(xiàn)出了他俯視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豪邁之情,讓人們體悟了思想靈感迸發(fā)的智慧與靈性。他妙筆生花,文墨揮灑之間是他靈性的激蕩,落筆而成的是飽含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極具文化內(nèi)涵的充滿哲思與智慧的文章。
讀完《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散文也可以承載歷史的厚重。余秋雨先生的文采自然是不必多說的,運用巧妙的修辭、恰到好處的描述,行云流水的文字都讓這本書熠熠生輝。但是最吸引我的還是文字背后所呈現(xiàn)的歷史的畫面,這些畫面讓人動容:外國學(xué)者帶著敦煌的物品滿載而歸,王道士遠(yuǎn)望的背影;金秋時節(jié)天一閣樓閣之上滿閣的棗核、門前淤積的過膝的雨水;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穿著布鞋踏在昔日牌坊的雕紋上、揮動手絹目送孩子們離開的女老師、撐著紫綢緞傘為盛放一冬臘梅擋雪的兩個女護士……一個個畫面呈現(xiàn)著每一個人的情態(tài),一次又一次人物的停頓、場景的變換為我們展現(xiàn)了生動的、形象的、有著自己獨特精氣神的中國繁復(fù)精深的文化歷史。即便是那些曾經(jīng)屈辱的歷史也讓忍辱負(fù)重的人們有了發(fā)泄的窗口。
第一遍讀過《文化苦旅》之后,我的情感是喜惡參半的。既有著對浩瀚歷史的緬懷,也有著對作者某些篇章的語言描述的厭煩,因為作者總是會站在歷史代言人的角度激烈的陳詞。這種厭煩在《狼山腳下》達(dá)到了頂峰,作者的慷慨陳詞、空泛的言論、呼吁、那些對實力文化的斷言、對古人命運的論斷總是讓人感到內(nèi)心的抵觸并對此嗤之以鼻。究竟是怎樣一個張狂桀驁的作者敢將中國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寫入自己的一本書?我卻不得不佩服作者精確的判斷以及描述。《上海人》一文中對上海人尖刻計較的描寫說盡的上海人的特點,再應(yīng)用謙讓與不謙讓的對比將文章深入到世界觀的差異上,這何嘗不是以小見大?
文化的力量,不管對于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文明,都是凝聚精神的力量,它超越了社會的風(fēng)俗習(xí)慣,超越了國家的政治體制,是為一個人奠定根基的力量。
感謝余秋雨先生寫出這本著作,讓我們的精神受到洗禮,思想受到凈化,讓我們能夠吸收新的文化觀念,擁有人生的智慧,感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