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輝,馬海倩
(黃山學院文學院,安徽黃山 245041)
語義指向研究現(xiàn)今是一個較為流行的研究課題,在20世紀80年代其作為一種析句方法開始廣泛運用,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陸儉明、王紅旗等大家都從不同角度對語義指向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補語是他們學習的重難點。漢語補語的使用頻率高、結構比較靈活、表義也很復雜,學習者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補語教學是學術界廣泛討論的問題,其中將補語的語義指向用到補語教學中是一個較為不錯的想法。
補語的語義指向的本體研究已經(jīng)有一定的成果。但教學中該如何運用卻是一個值得著力探討的問題。下文將在引入分級教學的基礎上,分析補語語義指向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現(xiàn)狀,并提出一些較為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補語一般是由謂詞性詞語充當?shù)模S伯榮和廖序東認為,補語可以用來說明動作、行為的結果、趨向、數(shù)量、時間、處所、可能性或者說明性狀的程度和人、物的狀態(tài)〔1〕。黃廖版《現(xiàn)代漢語》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補語分為結果補語、情態(tài)補語、趨向補語、數(shù)量補語、時地補語、可能補語和程度補語七類。結果補語常常用來補充、說明結果,常由動詞、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來充當。趨向補語是常用來表示動作的趨向,它基本都是由趨向動詞充當?shù)?。?shù)量補語常常用來補充、說明動作次數(shù)或歷經(jīng)時間,它幾乎是由表示時間的名量詞、數(shù)詞構成的數(shù)量短語或者是動量詞來充當?shù)?。時地補語常由介詞短語構成,常用來表示動作開始結束等的時間地點。另外朱德熙又把述補結構分為粘合式述補結構和組合式述補結構〔2〕。
語義指向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對語義指向這一看似簡單的術語,其真正研究范圍的確定至今仍存在相當大的爭議。沈開木認為語義指向是一個詞指向它的對象的能力或特性〔3〕。陸儉明認為語義指向指的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語義上跟哪一個成分相關〔4〕。王紅旗認為語義指向是處在句子同樣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樣語法性質(zhì)的詞語卻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是句法成分的語義關系同語法關系不對應的現(xiàn)象〔5〕。由此可以認為語義指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義指向認為所有句法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都是語義指向的研究范圍,而狹義的語義指向著重研究非直接的句法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本文的關于語義指向的分析,所選擇的是第二種即狹義。語義指向分析指運用語義指向說明、解釋語法現(xiàn)象。
由此,補語的語義指向的意義也逐漸明了。補語的語義指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張國憲的《結果補語語義指向分析》(《漢語學習》1988年第4期);司玉英的《有標志補語的語義指向》(《語言科學》2004年第4期);劉雪芹的《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補語語義指向分析》(《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等,這些論文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補語的語義指向的特點。
稅昌錫研究語義指向時,把語義指向類型簡單分為語義單指和語義多指〔6〕。本文在稅昌錫的分類基礎上,把補語的語義指向分為語義單指和語義兼指兩大類,再分其他小類。
1.指向主語
①鳳霞像是聽懂了二喜的話。(余華《活著》)
②孩子睡醒哭了。(王安憶《長恨歌》)
③不好了,不好了,快看戲臺居然跳舞跳塌了!
指向主語是補語的語義指向中最常見類型之一。上面例①中的“懂”、例②中的“醒”顯然都是結果補語,語義指向都是指向主語。雖然在語法上是與它們前面的動詞聯(lián)系,但是在語義上卻是同主語聯(lián)系的。動作的施事“鳳霞”是例①中結果補語動詞“懂”語義指向的對象,意為“鳳霞懂二喜的話”。同樣例②中動詞“醒”也為結果補語,它的語義指向是作為主語的動作施事“孩子”,要表達的是“孩子醒了”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主語不一定是施事主語,處所也可能作為主語,如例③。
2.指向賓語(受事、施事、中性)
第一類,指向受事賓語。
④他們幫助宋凡平……把砸碎的碗和折斷的筷子撿起來。(余華《兄弟》)
⑤日本人要用恐怖打碎青年們的愛國心。(老舍《四世同堂》)
⑥吃壞肚子才好,吃死了人,就省心了?。ㄌK童《河岸》)
例④中“碎”和“斷”分別指向受事賓語“碗”和“筷子”,且這兩個受事賓語是補語“碎”和“斷”的主語。構成了主謂結構,意為“碗碎了”“筷子斷了”。在例⑤中,結果補語“碎”和受事賓語“青年們的愛國心”直接發(fā)生語義關系,同時“打”與受事賓語構成主謂關系,表示了“青年們的愛國心碎了”的事實。例⑥也可如上分析。
第二類,指向施事賓語。
⑦表演逗笑了很多觀眾。
⑧打跑洋大人。(梁斌《紅旗譜》)
⑨殺死一只知更鳥。(哈珀《殺死一只知更鳥》)
例⑦中補語“笑”是指向了施事賓語“觀眾”。同樣例⑧和例⑨中的結果補語“跑”“死”均指向的是其句中施事賓語“洋大人”“知更鳥”。
第三類,指向中性賓語。
中性賓語又可以分為其他小類,下面挑選幾類進行說明。
A.工具賓語
⑩我寫壞了一支筆。
○11他(熬粥)熬干了鍋。
例⑩和例○11的賓語是工具賓語,對于這種句式可以作如下分析:
我寫壞了一支筆→我用筆寫,筆壞了。
她(煮稀飯)煮干了鍋→她用鍋煮(稀飯),鍋干了。
“筆”是工具格,“壞”的語義指向是筆。同樣例○11,“鍋”是工具格,“干”指向的是鍋。
B.處所賓語
○12雨水打濕了石板街。
○13他把家里弄得雞飛狗跳。
例○12和例○13的賓語“石板街”“家里”是處所賓語,為了更直觀地發(fā)現(xiàn)問題,對上面句式進行如下的簡單分析:
雨水打濕了石板街→雨水打了石板街,石板街濕了。
她把家里弄得雞飛狗跳→她弄了家里,家里雞飛狗跳的。
“濕”在語法上與“打”聯(lián)系,在語義上指向“鄉(xiāng)間的小路”?!半u飛狗跳”在語法上與“弄”聯(lián)系,在語義上指向“家里”。
C.伴隨賓語
○14老李搓麻將搓昏了頭。
○15同學們都喊啞了嗓子。
例○14和例○15的賓語“頭”“嗓子”都是伴隨賓語,補語指向的就是它們,且這個伴隨賓語是主語的一部分。如“頭”和“嗓子”分別屬于“老李”和“我”,對于這種句式我們作如下分析:
老李搓麻將搓昏了頭→老李搓麻將搓得頭昏了
同學們喊啞了嗓子→同學們喊得嗓子啞了
D.與事賓語
○16他們吵架吵煩了我。
○17小王打小鄭打傷了同伴老高。
例○16和例○17的賓語是“我”“老高”,它們是與事賓語。例○16補語“煩”指向賓語“我”,而“吵”這個動作對“我”的影響是間接的,“我”只是與事賓語。例○17同樣如此,賓語“老高”是補語“傷”指向的對象,“打”并未對“老高”產(chǎn)生直接影響,是“小王打小鄭”才造成了“老高”被“打傷”。
3.指向謂語中心語
○18不夠將你看仔細。(林夕《至少還有你》)
○19丟人丟大啦。(老舍《神拳》)
○20有時幫忙幫完了,還不知人家的姓名。(佘湘群《故土》)
結果補語用來補充、說明句中的動詞。其語義指向常常指向謂語中心。如例○18,補語“仔細”指向的就是謂語中心“看”。
例○19和例○20是重動句,其補語“大”和“完”都是指向謂語中心的。
4.指向未出現(xiàn)的事物
○21吃瓜子吃得口焦舌燥,爛嘴角,口腔里起泡。(王蒙《悠悠寸草心》)
○22今天冷死了。
○23清醒的時候也不善于辯解,何況喝得爛醉呢!(蘇童《河岸》)
上述例句表明,補語所指向的事物也可以是未在句中出現(xiàn)的。例○21中情態(tài)補語“口焦舌燥,爛嘴角,口腔里起泡”所指向的是人,例○22和例○23也是這樣,都指向沒有出現(xiàn)的事物。
1.既指向主語又指向謂語動詞
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這樣一些形容詞:仔細、勤快、消極、努力、積極、用功……這些形容詞通常是表示人的態(tài)度的。此時補語的語義指向就顯得比較復雜。首先它指向了主語,表示的是人的態(tài)度。并且它又指向了謂語動詞,表示主觀上對動作情況等的評價。
○24他沉著臉,看得很認真。(巴金《春》)
○25你別稱贊得太熱心,我聽了要吃醋的……(錢鍾書《圍城》)
例○24和例○25中,“認真”“太熱心”是狀態(tài)補語?!罢J真”既指向主語“他”,又指向動詞“看”;例○25中“熱心”既指向主語“你”,表示你很熱心,又指向“稱贊”。
但并不是說這里的主語必須是人,也可以是物,如下面的例句:
○26昨天的雪下得很大。
○27節(jié)目雖然辦得多,優(yōu)秀的少。
在上面的例○26中的補語“很大”既指向主語“昨天的雪”,又指向謂語動詞“下”;例○27也做如上分析。
2.既指向賓語又指向謂語動詞
○28他寫文章寫得又快又好。
○29輪到給她自己(小髻)縫紫花布帳子,就干得又快又好。(畢淑敏《紫花布?!罚?/p>
例○28和例○29中“又快又好”是并列短語。從并列短語自身語法特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語義關系上,這里也出現(xiàn)了語義兼指的現(xiàn)象?!坝挚煊趾谩痹谡Z義上不僅指向了賓語,還指向了謂語動詞和賓語。例○28的“又快”在語義上指向謂語動詞“寫”,而“又好”在語義上指向賓語“文章”以及動詞“寫”。而例○29的“又快”也是這個道理,既指向謂語動詞“干”(“縫”),“又好”指向賓語“紫花布帳子”以及動詞“干”。
漢語形態(tài)變化很不發(fā)達,缺乏明顯標記,語法上常借助虛詞和語序。漢語重意合,正是如此,使得漢語與很多依賴于形合的印歐語系語言有很大不同。正是因為漢語詞和詞的組合有眾多的排列順序,常常依賴于意合,沒有明顯的形式標記,給外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陸儉明先生指出:“漢語中語法結構關系和語義結構關系時常是不一致的,這種情況是世界上其他語言所少有的?!薄?〕
以漢語作為母語的人,語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用語感來判斷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語法關系。但對二語的學習者來說,語感則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他們難以分辨語義成分之間的各種關系,對基礎薄弱的初級漢語學習者更是天大的難題。
對外漢語教學中,補語一直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重難點,也是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重難點〔8〕。如果補語教學中,能恰當?shù)匾胝Z義指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困難。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運用教學機智,如果使用語義指向分析法解釋漢語學習中的一些補語結構,可使學習者更好地把握漢語的規(guī)律,提升漢語水平,提高漢語表達能力。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初級、中級、高級的分級教學是很普遍的。分級教學就是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外國學生的漢語水平及習得漢語知識的潛在能力,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等級,確定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學生管理制度等〔9〕。分級教學講究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讓教師上課更具有針對性,也能調(diào)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積極性,是一種較為科學的分班方式。補語的語義指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也應該分為初、中、高三個階段來談。但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面臨的漢語問題比較類似,因此下文歸為一類。
1.初級階段的漢語教學
第一,語法講解精簡化。教學中,大量的語法輸入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抽象的語法更不適合課堂教學,尤其是在初級階段。但是不能否定適當?shù)恼Z法輸入是必要的。
在教學中教師在遇到“補語”這一語法點的時候,不能回避,要給學生闡釋清楚。如“動詞+得+形容詞”,這類結構在教學中較早遇見。講解時要注意簡單精煉。
第二,結構句型公式化。語義指向的判定常常是依據(jù)句意的。初級階段學生所接觸的句子不會特別復雜。因而在補語教學過程中,只要能用簡單明了的公式表示的句法結構一定要用公式表示。
就初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結果補語是其較早接觸到的補語,通過簡化,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公式:
肯定式:動詞+動詞∕形容詞(結果補語)+(了)
否定式:沒(有)+動詞+結果補語
正反疑問句形式:“……了沒有?”
這樣的方法簡單明了,從補語語義指向的角度,告訴學生這里的結果補語的語義指向,促進學生的理解。
第三,善用圖示法。說其語義指向就不得不提圖示法了。通過簡單的語義指向箭頭就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各個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體悟到補語的用法,進而明白全句的意思。
在初級階段,無論是狀態(tài)補語也好,結構補語、趨向補語也罷,都十分適用圖示法。例如:
通過圖示法,學生可以清楚地看見句中補語都指向什么。在教授漢語基礎薄弱的留學生時,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方法。
2.中、高級階段的漢語教學
第一,圖示法。相比初級階段來說,圖示法在中、高級階段的作用更為巨大,集中表現(xiàn)在它可以用來講解留學生難以理解的句子,例如:
甲隊打勝了乙隊。
甲隊打敗了乙隊。
上面兩個例句盡管說法不一樣,但意思卻是一樣的,都是甲隊勝利的意思。這個意思中國人很容易理解,可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就犯難了。一個是“勝”,一個是“敗”,為什么兩者意思還是一樣的呢?這時候用語義指向的方法就很容易說清楚這個問題。
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箭頭演示,留學生能很快明白教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并且省去了大篇枯燥的文字講解,也節(jié)約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第二,對比法。留學生在漢語教學中常常會遺漏一些成分,比如說“見、成、掉、住”等這些比較虛化的補語。但是通過語義指向的運用,可以讓留學生注意到這些細節(jié),進而不犯錯誤。例如:
○30媽媽掉了電腦。
○31媽媽賣掉了電腦。
例○30中的“掉”為其本義,意為“遺失,掉落”,例○31中的“掉”則是表示前面動作的結束。留學生可能不太能明白這種虛化的動詞,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語義指向的方法來解決。告訴學習者,例○31中的“掉”的語義指向是它前面的動詞“賣”,此時它是虛化的;而例○30中的“掉”語義指向是后面的賓語“電腦”,它是有實際意義的〔10〕。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相信學習者就能明白這兩者的差別,以及當“見、成、掉、住”等這些比較虛化的動詞作補語時的用法。
在語義指向的基礎上,通過兩個“掉”的對比,學生可以很快理解其中差別,從而避免偏誤的產(chǎn)生。
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追求的根本目標,因此教學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探尋真正能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方法。補語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難點,希望通過補語語義指向的研究,幫助解決二語教學中的補語問題,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有長足的發(fā)展。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增訂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4-75.
〔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25-126.
〔3〕沈開木.論“語義指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67-74.
〔4〕陸儉明.關于語義指向分析〔J〕.中國語言學論叢,1997(1):34-56.
〔5〕王紅旗.論語義指向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1):72-77.
〔6〕稅昌錫.漢語語義指向論稿〔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88-89.
〔7〕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25.
〔8〕萬春梅.語義指向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4):102-103.
〔9〕買買提吐爾遜·阿不都拉.漢語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及現(xiàn)實意義〔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7,23(4):29-32.
〔10〕程麗麗.補語語義指向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