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一、 經典傳承與文學改編電影
(一)發(fā)展淵源
文學改編電影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幾乎與電影行業(yè)本身的發(fā)展同步。電影藝術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以情節(jié)故事為載體來表達創(chuàng)作人的價值追求意圖,文學作品亦然;這使得電影藝術與文學藝術有著先天性的聯(lián)系。電影作為一門年輕的藝術,其在表達故事情節(jié)時能夠打破傳統(tǒng)文學相對抽象的表達方式,給觀眾提供更加具象化的故事畫面,這給長久以來閱讀文學作品的受眾帶來新鮮感,從而促使更多的文學作品走向銀幕。進入有聲電影時代以來,諸多經典文學名著被搬上大銀幕,如《傲慢與偏見》《巴黎圣母院》《漂亮朋友》等,以及我國的《紅樓夢》《聊齋》等文學經典更是被多次改編為影視作品。一方面,影視作品為適應大眾審美需求,能夠對原本晦澀的原著內容進行通俗化改編以便觀眾理解,加深了人們對文學名著的印象;另一方面,《聊齋》等故事單元豐富的作品也為現(xiàn)代影視劇創(chuàng)作帶來了靈感源泉。我國影視工作者對文學經典的改編幾乎與中國電影發(fā)展同步,民國時代電影人就已將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搬上銀幕;雖然用當今眼光看來其改編內容與形式略顯生硬,但在其時亦掀起了大眾認識名著的風潮。建國后,影視工作者們也對《西游記》等古典名著進行了一系列電影改編,主要以戲劇電影形式為主,更符合當時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審美需求,出現(xiàn)了《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優(yōu)秀作品。20世紀80年代,四大名著接連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廣受觀眾好評,一時之間風頭無兩,奉為經典。而我國第五代導演的興起則更加大膽的將文學改編電影的主陣地放在當代作家的作品上,《紅高粱》《陽光燦爛的日子》《青蛇》《霸王別姬》等改編作品廣受好評。近年來,隨著快餐文化的逐漸興起和電影市場資本化,經典文學名著改編電影相對減少,尤其在我國電影市場,網絡小說改編影視作品大熱,這也給國產電影市場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了新思考。[1]
(二)影視改編對文學經典傳承的意義
影視改編是傳承文學經典的有利渠道。對于大多數(shù)觀眾來說,在生活中真正接觸到的文學經典作品相對較少,有些作品相對晦澀難懂,而影視改編則能夠為大眾提供一種相對容易的方式與名著進行溝通,因此其對文學作品傳播具有推進意義。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會對原著內容進行具象化修改,使其變得更加易于理解,也能夠讓大眾在休閑娛樂的時間接觸到一些名著的衍生作品,為文學名著吸引更多讀者。以改編自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的電影《紅高粱》為例,電影《紅高粱》當年的大獲成功也為小說吸引了大量的讀者群,甚至為作家莫言吸引了大批讀者,可謂相互成就的典范。除了擴大傳播范圍,有些電影作品甚至能夠在原作品基礎上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和升華,如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其藝術內涵甚至超過其改編原著《動物兇猛》,成為經典之作。
但是,影視改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原作品的藝術價值。以1989年上映的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電影《紅樓夢》為例,受篇幅等客觀條件所限,其將原著120回的內容放在6部8集的電影中,即使電影體量已經很大,依舊無法容納原著豐富的內容。因此影視工作者在進行改編時無可避免地進行了刪改,但最終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電影在原著內容與精神的還原上都出現(xiàn)較大誤差,蓋因名著韻味恒久深遠而一經影視具象化的體現(xiàn)便失去了作者留白處“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味道。[2]作為我國古代文學的集大成者,《紅樓夢》歷經多次改編,但各版都在“原著黨”心中留下不少遺憾。2010年李少紅導演電視劇版《紅樓夢》播出時,觀眾指望宣傳時的噱頭“尊重原著”能夠真正還原出一幅百科全書式的畫卷,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學步之作,令眾多“紅學”愛好者敗興而歸。由此可見,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無異于一次重生,而在這片新的土壤上開出的花是否芳香依舊,則往往不盡如人意。
二、 我國文學改編電影發(fā)展動向與現(xiàn)狀
(一)由再現(xiàn)式改編轉向取意式改編的思考
再現(xiàn)式改編是對原著作品在場景和對話等方面進行竭力再現(xiàn)以求更加貼合原著的藝術內涵;而取意式改編則更加追求與原著在精神方面的契合。這與翻譯作品類似,一字一句直譯出的作品并不一定最合原意,只有通過對作品進行適應性的修改使其更加貼合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才能獲得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受限于電影篇幅,再現(xiàn)式改編通常在電視劇中出現(xiàn)較多,如2010版電視劇《紅樓夢》,通過大量采用原著語段的方式呈現(xiàn)出的臺詞和旁白幾乎將原著中語句全部再現(xiàn),但卻沒有取得意料中的結果,由于文化差異反而給觀眾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而無論是越劇電影版還是87版《紅樓夢》,都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改,尤其是87版,甚至摒棄高鶚續(xù)書后四十回,大膽采用當時紅學家的研究成果,反而成為了觀眾心中具有原著精神的典范。[3]近年來,文學改編電影作品眾多,這些作品已逐漸從再現(xiàn)式改編的桎梏中掙脫出來,而在精神內涵方面貼合原著作出努力。
(二)對原著進行創(chuàng)意性解讀
在文化環(huán)境與思維方式更加寬松的條件之下,人們能夠通過自己對名著的獨特見解進行創(chuàng)意性解讀,往往收獲令人驚喜的效果。我國早期文學經典改編電影過程中,名著改編往往更傾向于貼合原著;如央視改編的四大名著,改編自魯迅《祝?!返摹断榱稚返?,在內容與情感等方面都盡量做到貼合原著與符合主流價值觀,穩(wěn)健有余而創(chuàng)新不足。而由香港導演方面興起的創(chuàng)意性解讀則為名著改編帶來更多可能;如周星馳導演取材于《西游記》的“大話西游”系列,孫悟空脫離了人們傳統(tǒng)印象中的所謂“反抗者”“拯救者”等標簽,而被創(chuàng)作者賦予了嶄新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更像“人”的形象,更加貼合年輕一代的思想,也給文學改編電影帶來了新的可能。王家衛(wèi)導演取材于金庸經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的電影《東邪西毒》甚至完全脫離了原本的故事框架,只是借用了其中的人物,并賦予了人物全新的性格特征與人生經歷。通過對原著進行創(chuàng)意性解讀,導演如同在經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次藝術性的再創(chuàng)造,這種打破傳統(tǒng)思維的電影改編方式也逐漸推廣,對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譬如頗受歡迎的網絡小說《悟空傳》,也以創(chuàng)意化解讀的方式帶領讀者挖掘吳承恩《西游記》的內在含義,同時也在時代背景下表達了作者自己的觀點。
(三)文學改編電影出現(xiàn)隨意狀態(tài)
對于文學經典作品的改編固然不能一成不變、過于死板,但是對于文學經典的敬畏之心更應值得重視。在娛樂化背景的引導之下,為了迎合大眾的娛樂需求,互聯(lián)網上對經典作品的隨意解讀屢見不鮮。同時,近年來電影市場的空前繁榮與網絡小說改編影視作品的火熱也讓從業(yè)者的藝術追求逐漸放松,他們更傾向于追求市場利潤,而這對經典傳承極為不利。事實上,我國網絡小說改編的初始階段發(fā)展良好,由網絡小說《北京故事》改編的電影《藍宇》內容深刻、筆觸細膩,在關錦鵬導演的精心打磨下深受觀眾好評。這樣看來,網絡小說原本應該成為影視作品更廣泛的取材地,但是由于近年來的資本泛化影響,影視利潤追求逐漸明顯,影視作品往往以更加博人眼球為追求,并不對作品中的精神內涵進行深入探索,而網絡小說為快速吸引讀者,其中橋段設置往往傾向于極端化,相比邏輯緊密、深思熟慮的名著更能吸引大眾,因此逐漸成為改編高地。網絡電影的出現(xiàn)也使得文學改編電影更加隨意,2017年的網劇《大話西游之愛你一萬年》雖然取材于《西游記》,也聲稱是“大話西游”系列,但卻完全淪為網絡段子的聚集地,與原著精神內核南轅北轍,如此改編名著,實在令人痛心。
三、 我國文學改編電影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一)正視文學經典改編電影的價值所在
文學經典改編電影不是將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市場化以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而是將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進行電影藝術的加工與再創(chuàng)造形成另一個藝術品的過程。我國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學經典作品資源,這些優(yōu)秀作品在合理改編下本應在電影市場上發(fā)揮更大的文化價值,但這需要影視工作者在改編的過程中充分正視——在文學經典改編過程中,不僅要追求原著精神的體現(xiàn),更要充分結合時代特征進行深入思考,在原著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更符合現(xiàn)代人群審美,卻不迎合、不媚俗的作品才是文學改編電影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在這一方面西方文學改編電影值得我們借鑒,在莎士比亞經典作品的改編中,編劇往往會將時代背景與當下社會進行適當融合,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取得更多代入感,增強與電影的共鳴。[4]
(二)在市場化洪流中堅持價值追求
伴隨著技術手段與電影市場的繁榮發(fā)展,電影市場迎來了更多的經典文學電影改編;但是,國產電影市場上的文學經典名著改編卻減少了。近代名家的經典作品大改編時代似乎已經過去,莫言、李碧華、王朔等大家之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迎合市場的網絡小說改編,《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的時代已經過去,《何以笙簫默》的時代到來。近年來,網絡小說改編作品逐漸充斥于電影市場,快餐化的內容與流水線上的加工,在短時間內的確創(chuàng)造出了巨大的經濟利潤,但如果在利益追逐中喪失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最原始的價值追求,那么對于當下的國產電影市場來說無異于飲鴆止渴。網絡小說存在即合理,但鑒于其快餐作品性質,觀眾若想在觀影過程中獲得更加深刻的價值體驗,文學經典改編電影才是首選。[5]此外,在資本化的電影市場中,人們對票房的追求本無可厚非,但是,創(chuàng)制者在進行經典改編的過程中為了迎合市場的喜好而強行扭曲經典作品原有的價值追求,忽視一部大眾化電影對人群帶來的價值引領效果,這對于我國電影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極為不利。[6]如2010版電視劇《紅樓夢》中,創(chuàng)制者對封建時代下的精神背景等避而不言,反而對其中的奢華生活、王熙鳳與賈瑞的風流韻事等多加描畫,可謂買櫝還珠,對還未對《紅樓夢》形成完整認識的青少年群體帶來了錯誤引導。
(三)保留原著藝術價值
文學經典的迷人之處在于其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歷久彌新,千百年后仍舊能夠喚醒大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如今電影制作技術的突破式發(fā)展,電影改編想要實現(xiàn)文學經典中的“形似”并非難事,而經典改編電影過程中,對原著藝術價值體現(xiàn)的“神似”才更為珍貴。莎士比亞《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等均歷經多次改編,幾乎每一次改編創(chuàng)制者都會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進行相應調整[7],做到既通俗而不媚俗,能夠完整表述原著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改編者自己的思考。在實現(xiàn)文學經典市場價值的同時保證其藝術價值得以完整體現(xiàn),這才是文學經典作品改編電影應當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8]
文學經典改編成影視作品是信息化融媒體背景下文學作品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我們期望在此過程中能夠看到電影產業(yè)與文學藝術的健康發(fā)展。在市場化的洪流中,電影產業(yè)只有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守住作為一門藝術的初心與底線,才能夠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讓電影作品不淪為所謂的“圈錢之作”;而文學經典仍舊處于不斷地發(fā)展過程中,文學創(chuàng)作者更應堅持在快餐化時代中追求經典,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才會后繼有人??偠灾娪案木幾鳛槲膶W經典傳承的重要渠道,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應當更注重融合時代要求與藝術內涵需求,才能在當代電影市場中獲得審美追求與市場取向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劉華.九十年代以來當代文學改編電影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2]魏李梅.新世紀以來文學的電影化傳播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3]吳恪瑾.傳播學視角下的電影改編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2017.
[4]謝婷.從小說《陸犯焉識》到電影《歸來》[D].重慶:西南大學,2015.
[5]孫艷娜.視覺文化沖擊下經典文學電影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的“揚”與“棄”[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3):65-69.
[6]章顏.跨文化視野下的文學與電影改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7]張沖.經典的改編與改編的經典——論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及改編研究的意義[J].藝術評論,2011(1):44-48,39.
[8]吳斯佳.與經典共舞還是游走于經典之外——論中國當代電影的文學改編策略[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9(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