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國
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知識性學習不相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更需要老師春雨潤物般的感染,整個過程特別需強調循序漸進。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國學英華的古詩,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極其精練的語言,寓意深長,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譜寫了人生哲理……為我們提供了無數(shù)“美”的素材,同時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為學生帶來了不少的樂趣。
一、以美育促使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美是人類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有很多可以滲透美育的教學素材,如語文學科中的古詩詞,其精煉的語言,深切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描繪了人類社會情形,是充滿人文美的典型素材。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音樂素材,將歡快的音樂與古詩文高昂的韻律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音樂美的渲染下反復誦讀,領悟古詩文的韻律美,這樣有助于教師將學生帶入古詩文的意境之中,使學生深切體味文本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的情感美、作品的藝術美,以及所反映出的自然美和生活美,從而使學生接受深刻的美育。
例如:《江畔獨步尋花》一詩中,詩人杜甫寫道:“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利用簡短精練的詩句為人們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鶯歌蝶舞、百花爭艷的爛漫春光圖,生活情趣十分濃厚。在學習這首古詩時,筆者沒有采取以往那種讓學生讀讀、背背的教學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與這首詩的意境相符的古典音樂,并引導他們在音樂的節(jié)奏下開始朗讀,這樣,學生清脆的讀書聲配上歡快的民族樂曲,瞬間給人一種古風古趣的閱讀享受。學生也很喜歡這種氛圍,他們自己也沉浸在了這種美好的享受之中。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邊欣賞樂曲邊吟誦古詩,這樣便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受,感受春光的無限美妙,體會作者當時的美好心情。
再如:《望廬山瀑布》一詩中詩人李白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詩我們可以配上氣勢磅礴、雄渾豪放的樂曲,讓學生感受瀑布壯觀的氣勢,從而使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進而體會文本中所蘊含的自然美、情感美等等,學生的審美情趣便會迅速提升。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領悟能力,加快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指導學生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并且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指導學生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古詩作為國學之英華,其字詞的意思,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在不斷延伸,因此,學校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時,應該充分運用古詩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體驗美,對古詩中的字詞反復推敲。
例如:當學生看到《游園不值》這一題目時,便會對“值”字進行推敲,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詩人在游園的過程中,可能很失望,或者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所以很不值得。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猜測,學生尋求古詩含義的動機便油然而生,當學生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時,他們感覺豁然開朗,原來是詩人沒有進入園中,只看見了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怪不得感覺很不值得呢。此時,教師應該加以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詩人沒能進園觀賞的確掃興,但是墻外伸出的一枝紅杏又使他想到了什么呢?學生很容易想到“滿園生機盎然的春色”,相機因勢利導,指出這是詩人游園得到的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詩人會感到怎樣?學生就明白這里“不值”應理解為沒有遇到。此時,學生不光是理解了詩意和詩人當時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塞翁失馬,焉知非?!钡膶挻笮貞眩@難道不是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嗎?
三、引發(fā)學生的主觀感受,豐富人文底蘊
賞閱古詩文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從作品中可以欣賞語言美、自然美、人生美以及了解社會的種種世態(tài)。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應該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等,自己做出評價,對感人情節(jié)表達自身的體驗,從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國文化,提升自身的品位和審美觀念。
古往今來,我們偉大的祖國人才輩出,曾有很多杰出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追求“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最佳狀態(tài),對培養(yǎng)下一代的人文素養(yǎng)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教師在借用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時,應該緊緊抓住關鍵詞句反復進行品味、咀嚼,并展開豐富的想象。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我借助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該詩含而不露、意味深長。我問學生:“假如我們把‘不識換成‘要識,那么,下一句詩應該是什么呢?”學生很快答道:“就得走到廬山外?!贝藭r,我趁熱打鐵問道:“通過這一換,你們從中能悟出什么道理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拓寬了,很快就想到: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有不同的結果。有的回答: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樣一來,就提升了學生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與社會的歷史文化、與人的具體的生命活動緊緊相連的,更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重視各個學科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以及熱愛祖國文化的崇高思想,使學生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國學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高芬芬.論傳統(tǒng)國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內蒙古教育,2017(10).
[2]翠紅.國學入教材重在“通識”[J].深圳商報,2015(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