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舒清
記得第一次見季棟梁,是在陳繼明家里。當(dāng)時棟梁好像還在同心,繼明則已調(diào)到《朔方》當(dāng)編輯,但還是住在他的原單位寧夏電大,陳家附近似乎有一個養(yǎng)豬的地方,我的鼻子格外敏感,但繼明的家里總是長年如一日地整潔風(fēng)雅。棟梁是來送稿子的,小說多篇,是《朔方》要出他的一個小輯。沒什么特別深的印象,但算是見過了。時間大概是1993年。其時我還沒有結(jié)婚,現(xiàn)在我女兒已大學(xué)畢業(yè)。時間之迅快竟如此。
詩人夢也早年間在固原有一套房子,小兩層,大院子,很氣派,夢也又是性格豪爽的人,就引得一些文朋詩友不時聚在他那里。有一年,我和詩人馮雄已在那里養(yǎng)息了多日,正要打道回府時,棟梁來了,于是又繼續(xù)住下去。幾個人聚在一起,主要的事情就是聽棟梁給我們講段子。那時候段子好像剛剛興開,但棟梁顯然已經(jīng)搜羅了不少,簡直講不完,一個剛講完,吃一口茶,或者打一個噴嚏,接著又續(xù)上。棟梁講段子時,神情很特別,他有一張鍋盔似的大臉,段子一旦開講,那臉上就溢出一種誘惑、撩撥、癢癢處被撓個正著那樣的笑,即使段子不好笑,僅棟梁的這個樣子也要叫人樂不可支了。何況段子又總是不錯的。聽棟梁說段子,可謂痛苦又受活,夜里瞌睡得眼睛都要睜不開了,但還是想聽聽他的下一個。畢竟是作家說段子,受聽之外,指陳時弊,尤顯深刻。有時候覺得一部長篇小說未必講得透的東西,一個小小的段子,就給你揭示得清清楚楚,表達得淋漓盡致。亦莊亦諧,使人娛樂的同時,受教良多。由此看來,小說家們低首下心,向段子手們求教請益,不只必要,甚或是應(yīng)有之義。棟梁二者兼能,相較于一眾刻板的小說家,自是多出了幾套拳腳。
善講段子的棟梁,為文友同事們所喜歡,理固宜然。無論聚會聚餐,只要棟梁在,好的氣氛便可以預(yù)期了。然而據(jù)說連官員們也很喜歡聽棟梁說段子,這便讓人有些困惑甚至不安了,畢竟他的相當(dāng)一部分段子就是針對官員們的。能讓官員們?nèi)讨撤N難堪和不適,樂聽棟梁的段子,足見該段子的娛樂性之強,也足見棟梁的能力——自不限于只會講幾個段子而已,須知也有一般能言者,雖能言于市井鄉(xiāng)里,可一旦面對了我們中國式的官員,觳觫之余,囁喏而已,舌頭已短了半截,還怎么指望他神氣地講出一個段子來呢?
又據(jù)說棟梁寫作時,可以不受干擾,任它雷鳴電閃,我自一意寫作。舉例說,辦公室里人來人往,雜事多多,然而不妨礙棟梁寫他的小說;他寫小說時,電視機在一邊開著,你演你的,我寫我的,毫無影響;現(xiàn)在則是換成了他的孫子,說是棟梁寫作時,孫子在他身上爬上爬下,撓脖子,揪耳朵,棟梁的一些好小說正是這么著鼓搗出來的。如若屬實,可真是大本事,別人不說,就說我寫東西吧,那架勢實在是有些過分了,不只關(guān)門閉窗,連窗簾也要垂下來。要是讓老婆知道世上還有棟梁這么一號寫作者,可真是會弄出是非來。也想學(xué)學(xué)人家那種鬧里取靜的寫法,命里沒有莫強求,學(xué)不來的。
某年,棟梁已由靈武調(diào)至《寧夏日報》,初來乍到,住在一間很小的屋子里。不知為著一件什么事,我們需到八樓他的辦公室里去。走過一樓大廳要進電梯時,不小心讓我看到了很驚心的一面。大廳里有個立鏡,一人高的樣子,站在那里,看著去來往還的人,就讓它把我們給看到了。棟梁人高馬大,這個無需說,但沒想到會龐大到這種程度,我不慎往鏡子里看了一眼,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鏡子里的棟梁和我,就好像駱駝旁邊站了個山羊。好好的一面鏡子,看起來倒似哈哈鏡了。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多年過去,未曾忘卻。我想要是搞一個什么競選,別的且不論,僅只是這樣的一個聯(lián)袂亮相,我不是就敗北難勝了嗎?
一次會議間隙,關(guān)于當(dāng)時小說寫作方面的一些現(xiàn)象,我和棟梁談得投機,達成共識。等回到會上,棟梁就將我們的一些觀點亮出來,大意是小說越是能深度地切入現(xiàn)實人生,越是會顯出底蘊力道來,這其實是對大家都多所裨益的見地,偏偏主持人對此是持異議的,又頗長于言說。這時候棟梁兄就看看我,好像是要讓我呼應(yīng)一下他的觀點,就在剛才,不是我們還說得很熱烈很一致嗎?我心里涌動著,我很想借機說出我們的看法來。不是誰一個人的看法,這確實是我們兩個的共識,而且我們那一段時間的具體寫作,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而主持人的說法,多少是有些清淺了,有些過于文藝了。但最終我什么也沒說,我歉然地看著棟梁兄,一個字也沒有說出來。不是我滑頭,也不是我瞬息之間就變了觀點,實在是我一當(dāng)眾言說即刻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變得禿嘴笨舌起來,尤其是在那樣需要亮清觀點、展露舌辯的時候,我愈加不能。好在如今文友們是知道我的這一特點和短處了。但當(dāng)時看著棟梁望向我的眼神,實在是不好受的,像當(dāng)眾叛變了似的。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這話可以說出來,給棟梁一個明白了。
《文藝報》的崔艾真老師來寧夏,使大家有機會一起坐了坐。晚上,吃飯聊天,不知怎么就唱了起來。沒有麥克風(fēng),清唱,也不站起來,各坐在各的位置上唱,散漫隨意。我和棟梁合唱了一首花兒:“走哩走哩者走遠了啊,扯心的妹妹病下了……”崔老師后來把我們唱歌的照片發(fā)過來,唱得可真夠用情投入的,我和棟梁的頭抵在一起,就像兩個人擠在一面小鏡子前面照臉?biāo)频?。這算是我們最為密切的接觸與合作了吧。鏡頭太近的緣故,照片效果不是太好,使我們的臉像一對擠得變形的土豆。但這次聚會卻是有成效的,崔老師在餐桌上和我們鄭重約稿,讓我們寫短篇小說給《文藝報》,每人一個版面,這待遇是不低的,不久,棟梁、漠月、李進祥還有我的短篇小說,就先后在《文藝報》發(fā)出來了。至少我的那個短篇,在我的寫作經(jīng)歷中我還是比較看重的。
還是在一次聚會上,談到文學(xué)需要重視的話題時,棟梁說,要是寧夏有關(guān)方面能大手筆設(shè)一獎項,每次獎一人,重獎,這種力度會有助于造成一種氣氛。說到得獎的人時,棟梁拿我做了一個例子,讓我惶惑又動容。文學(xué)需不需要大獎,大獎是否會促進文學(xué)的真正繁榮,這個我是沒有明確答案的,但是此說過后不久,我果真就得到一項重獎。真是有些過分了,受之不安。掂量回味之余,自然會想起棟梁的話來,不說有預(yù)見之明,也是吉人吉言吧。
棟梁的小說在寧夏帶來一個個小的震動,可稱頻頻?!侗本┪膶W(xué)》尤其對他青睞有加,僅在我的印象里,他獲《北京文學(xué)》獎好像就不下于四次了。有一年,他的短篇小說《吼夜》好評多多,迭獲轉(zhuǎn)載,大家都覺得照此架勢,有可能要得魯迅文學(xué)獎了,但最終只是入圍那一屆的魯迅文學(xué)獎。這也常見,并非好作品篤定就有好結(jié)果。作品和人一樣,各有命運,尤其評獎這種充滿了偶然性的事。同一篇作品,換一撥評委來評,看法也許會全然兩樣,結(jié)果也許會完全不同。這真是沒辦法的事。棟梁更具聲勢的作品長篇小說《上莊記》,同樣沒得到應(yīng)有的結(jié)果。于寧夏文學(xué)界而言,這部小說的出籠,就可謂一個大的震動了。朋友白草向來出言謹(jǐn)慎,也說,《上莊記》要是獲了茅盾文學(xué)獎,他不會意外,說這是寧夏作家在茅獎面前拿得出手的作品。但是結(jié)果出來,《上莊記》雖熱度未減,但仍失之交臂。就在前兩天,馬知遙先生還打電話來,說他剛剛讀完季棟梁的中篇小說《上莊記》,真不錯,有分量,他要為這部作品寫一篇評論。老先生每每看到寧夏作家寫出他滿意的作品時,總要情不自禁,吭吭巴巴寫出一篇評論來。之所以說吭吭巴巴,是因為年過八旬的馬老師要寫出一篇兩千字的評論,總要耗去他一兩個月的時間。馬老師說的是棟梁的中篇《上莊記》,我就趁便給老人家推薦了長篇《上莊記》。endprint